红疯子:你说这些如今的女孩子是不感兴趣的,她们只顾享受一时的感情快乐,只要求父母和社会成全,根本不理会父母的反对,更抱怨社会的阻力,似乎这些全是封建礼教的残余在作怪,不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由此导致了更多的女性悲剧,这里面也有重情不重理的主观原因、也有中了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熟套的原因、也有误读《红楼梦》的原因啊。有时咱就把这些独生子都看成现代贾宝玉、把这些独生女都看成是现代林黛玉,咱看到青少年读了《红楼梦》崇拜宝玉黛玉就心痛,如果这些年轻人能向宝钗学习而不仿效宝玉黛玉就好了,就能发挥《红楼梦》的良性效应了,可惜如今的人都仿效宝玉黛玉而鄙弃宝钗,反而把《红楼梦》的副作用放大了,这实在是令作者痛心的事。难怪老人们都说[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看来三十岁前的年轻人确实不宜看《红楼梦》,因为他们只会看反面、不会看正面,反而象贾瑞一样误了自己呀。但愿经你这一番呆解后能真正解开《红楼梦》的正面,使广大青少年都能正确理解《红楼梦》,都不学宝玉黛玉而学宝钗,起码也学学小红邢岫烟嘛,那样将省了多少[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啊。但是你也解得太琐碎了,只怕那些爱适趣闲文的人要不耐烦了,还是往下解吧。
详解第五十八回
石呆子: 第五十八回的回目是[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的是藕官烧纸祭菂官、芳官告诉宝玉其中缘由的事。这些事被如今的人赞为情事,宝玉也因此被赞为[多情公子],实际上作者并不太赞成这些情事,他也不太赞成宝玉这种多情,只是借此暗示宝黛情事的尾声罢了。如今的人们把作者当成宝玉本人,以为作者也跟书中宝玉一样痴情、也曾做过这样的事,这就误会作者的本意了,作者是用这些情节介绍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啊,他自己怎么可能也这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呢?首先他也没条件这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嘛。我在前面早就说过,贾宝玉是作者以他生父和他自己为生活原型塑造成的艺术形象,其中主要是以曹荣十三四岁时的事为素材再创作的,曹荣当年有没有这些情事都无从考证,他只能根据寡母马氏的回忆再添油加醋,而他自己十三岁时已被抄家了,根本没机会经历这些情事,却叫他如何如实交代?因此你们一定要把这当假事看,一定要弄清作者的意图再下定论,如果简单地当作者自传看就糟了,就误会作者本意了。
本回开头交代的[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就是假事,曹家远在南京,北京城里[老太妃已薨]根本用不着孙太夫人和李氏[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这都是作者根据自己被抄回北京后的所见所闻编出来的。如今的流言家却把这当曹家回北京后再度兴盛的根据,实在是盲人摸象啊。作者是要腾出一段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的空间和时间来,这才用[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做借口把她们支开去的,若不支开这两个最高统治者,有些情节就不好写了,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就不好无拘无束了,下面几件事就不好写了,大观园中[最后的晚餐]就不好上演了,因为这个原因,作者才写[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这南京曹家没有的假事的。至于曹家孙太夫人和李氏有没有离家一段时间、让曹家园中丫头婆子们无拘无束地闹腾过,这就无需考证了,反正是[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情节哉!]
这一回开始还交代了[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如今的人都当贾母上了薛姨妈的当,让一个狼外婆去照顾小绵羊,贾母何等精明,她连凤姐儿都看得透透的,会看不出薛姨妈的本质吗?而且薛姨妈待黛玉如此关心体贴,还代表了王夫人的意思,王夫人虽然没有直接出面关怀黛玉,但是她自己又何尝不关心黛玉呢?一则黛玉是贾母的心头肉、是贾政的至亲,她虽然恨黛玉不听她劝阻与宝钗接近,但亲戚情分还是很深的,只要黛玉不影响宝玉的前程,她也会尽力照顾黛玉的,也会设法为黛玉寻一门合适的好亲事的,二则宝玉摆明了要与黛玉同欢乐共死生,她为了自己的儿子能顺利长成,也要照顾好黛玉,至于宝玉与黛玉的情缘,王夫人虽然很伤脑筋,但是却并不着急,宝玉还小,孩子气总是有的,长大了就懂事了,而且孩子终久扭不过大人的,慢慢来嘛,三则自己还在贾母这太婆婆的笼罩之下,有贾母在一日,宝玉的亲事就必须服从贾母的意志,自己还只是贾朝的雍亲王啊,当然要唯贾母这贾朝康熙之命是从了,当然要用贾宝玉这贾朝宝亲王讨贾朝康熙欢心了,只要贾朝康熙肯把贾朝皇位传给自己这贾朝雍亲王,即使贾朝康熙硬要给宝玉黛玉指婚,她也情愿服从,因为一切都是为了[保玉],只要能[保住玉],怎么都行,她看中宝钗也是认定宝钗可以帮她[保住玉]嘛,如果贾母认为黛玉照样能为宝玉[保住玉],她当然绝对服从了,如果贾母临终传位给她,到那时她再定宝钗为媳也不迟嘛。这些事王夫人根本用不着跟薛姨妈明说,薛姨妈完全心知肚明,你们看[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如何不知道贾母的意志就是贾族的最高意志?如何不知道[照管林黛玉]就是为王夫人讨贾母欢心?无论她是真心也好假意也好,眼下她和王夫人凤姐儿这些王姓势力都会尽力照顾林黛玉的,这些慈母不会跟如今的贬钗扬黛派一般见识的,更不会为维护封建礼教而跟贾母这两个十三岁的宝贝过不去,毕竟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贾母信任、为了赢得通灵宝玉、为了保住宝玉这传宗接代的唯一希望啊。
红疯子:是啊,咱们如今总是以爱情为检验好人坏人的唯一标准,总是把贾母王夫人当老夫人,把薛姨妈当其间拨乱的小人,这完全落入[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了,作者明显是把贾族当贾朝来创作的,王夫人薛姨妈一门心思只在[争宝玉保宝玉]上,不可能为跟孩子睹气而得罪贾母、坏了[争宝玉保宝玉]的大事的。
石呆子:若能这样看就[智通]了,人不是生来就分好人坏人,做母亲的更无好坏之分,[一切为了孩子]嘛,孩子需要她好她就好,孩子需要她坏她就坏,她们和妻妾一样,都是甘愿为宝玉作嫁衣裳,最后都是为宝玉所累呀,你们都应该理解她们才对,就连赵姨娘也不能完全算坏人,她也是为了儿子嘛,薛姨妈更是为了薛蟠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她们只有溺爱孩子的错,绝对没有维护封建礼教的罪,相反倒有补天济儿的大功啊。黛玉也[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这些话就是作者为打破读者的疑虑而特意交代的。
[当下荣宁两处主人既如此不暇,并两处执事人等,或有人跟随入朝的,或有朝外照理下处事务的,又有先跴踏下处的,也都各各忙乱。因此两处下人无了正经头绪,也都偷安,或乘隙结党,与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荣府只留得赖大并几个管事照管外务。这赖大手下常用几个人已去,虽另委人,都是些生的,只觉不顺手。且他们无知,或赚骗无节,或呈告无据,或举荐无因,种种不善,在在生事,也难备述。]这些就是为下文写各处出乱子埋下伏笔,可见作者按排贾母王夫人外出一段时间是有意的,这样就可以让众刁奴有表演的机会了,也就为自己专门叙述贾府内忧拉开大幕了。
其实前面的[魇魔法姊弟逢五鬼]、[手足耽耽小动唇舌]、[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尴尬人难免尴尬事]、[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等回都是描写贾府内忧,只是零零碎碎地写、没有集中专门写罢了。从这一回开始,作者就要写内忧的总爆发了,所以先让凤姐病休,让三个新手管家,然后让贾母王夫人暂避一月,于是众刁奴有了可乘之机,现在再借[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之机,把那些唱戏的女孩子也归入园中,这[真正女儿国]当然热闹起来了,各种矛盾当然聚集起来了,内忧当然也突显出来了,最后待贾母王夫人回来后当然会有一番大的整肃了,这就是从这一回开始到第八十回结束的《石头记》整部大戏最高潮。由于《石头记》一书原著只有八十回,作者没有把全书写完,也就是没有把整部戏演完,这后二十二回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集中了贾府的主要矛盾、引爆了贾府内的主要冲突、预示了贾朝这局棋的输赢征兆、也尽可能地交代了几个先期女儿悲剧,这样即使读者看不到八十回后的具体情节,也该对全书的脉络有个总印象了,对其中蕴涵的事体情理有个基本的领悟了,于是作者也可以就此搁笔了,八十回后面的具体情节就当作悬念留给读者猜想去了。因此你们对这后二十二回要认真领会其事体情理才是,至于具体情节倒无须认真考证,这[老太妃已薨]一事就不能考证,如果当起真来就不得了了,就完全[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地把《石头记》当未入土文物来研究了,那就让《石头记》一书[枉入红尘若许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