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脂批专在八十回内几亇关键章节指点关键情节的关键意思,象第一回的甄士隐出家处有脂批曰: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这就表明批者知道该书的核心机密是甄士隐隐真事,甄士隐家就隐寓江南甄家,甄士隐悬崖撒手隐寓甄宝玉悬崖撒手,也就是说本书不是以贾宝玉的悬崖撒手为结尾,而是以甄宝玉的悬崖撒手为结尾,不是到贾家被抄告结束,而是到甄家被抄告结束,不是写完贾家十二正钗悲剧才叫《金陵十二钗》,而是写出金陵甄家的甄应怜悲剧就叫《金陵十二钗》,甄英莲不是香菱这一个人,而是说金陵甄家所有裙钗悲剧都是真应怜。这样一来《金陵十二钗》到八十回甄英莲病入膏肓就嘎然而止的意图就清晰可见了,全书不打算写贾家被抄、写到甄家被抄就搁笔的创作构思也跃然纸上了,《红楼梦》不以贾宝玉梦醒为结束,而以甄宝玉梦醒为结束也看得很清楚了,整个通灵之说不以贾宝玉梦幻识通灵为纲,也不以甄宝玉梦幻识通灵为纲,而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纲也确凿无疑了,这灵犀就是《好了歌》解注啊!当作者借疯跛道人唱起《好了歌》时,红楼梦“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创作意图还不智通吗?红楼梦本身就是放大版的《好了歌》啊 !批书人能够洞悉这最大的秘密,能够在第一回末尾就批出这个秘密,能够披露此人就是甄宝玉、此处就是《金陵十二钗》全书结束处,他不是作者本人又能是谁?除了作者本人还有谁能看得出来?别人若看出来不向当朝举报就要受连累啦!类似的批语还有好几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这样的脂批所起的关键作用甚至超过正文,也就是说批者批出了作者想写不敢写出来的话语,起到了作者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的批书人比作书人还要厉害,那他当然非作者本人莫属了。第六类脂批是指明作者的创作手法,如[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甲戌眉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甲戌眉批:斯亦太过。]等等。其作用在帮助读者了解全书的创作模式;第七类脂批则是伤感语居多,比如[甲戌侧批:伤心笔,堕泪笔。]等等,这样的批语随处可见,足见批者比作者还要动情,作者是在书中,批者巳到书外,作者可以冷静,批者巳经激动得不能自已了,这样的批者不可能是作者之外的任何人,如果是,就比作者更该杀,因为他比作者知道的还要多嘛!第八类脂批是对曹家旧迹的点赞,象「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甲戌侧批:写黛玉心到眼到,伧夫但云为贾府叙坐位,岂不可笑?]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这样的批语就是知晓曹家曹寅遗迹的人批的,只有作者母亲马氏才说得出来,因为只有她才见过曹寅见过孙太夫人,才对书中贾政贾母的生活原型如此熟悉,没有马氏提供这些生活素材,作者就创作不出这栩栩如生的贾政贾母形象,曹雪芹本人没有见过这两个人啊。这是题外话。还有好些脂批可能是抄书人顺手加批,这些传抄人巳经不知道作者的内情了,批出的话就没什么内涵,不值得评论。
总之,脂砚斋就是“自言哉”,就是作者自言自语,就是为了弥补全书八十回嘎然而止的缺憾才加批的,它巳经成了石头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是正文胜似正文,这就是我的结论。
红疯子:
大家只要仔细想想第一回中记录的石头记成书过程,就知道脂批的重要性了,按照书中说法,石头记是记载在石头上的一番经历,经空空道人传抄问世,改名《情僧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些话当真不当真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它表明原抄本是个完整的抄本,是有头有尾的,作者只是披阅增删而已,并没有留头去尾、只剩大半部,更重要的是作者决不可能删去全书的灵魂,若果如此作者就成了罪人了。可见红楼梦所依据的石头记原抄本决不可能没有尾巴,作者也不可能删去石头记的尾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其全壁,他用近十载光阴来精心作批语更是为了让后人看出其中隐藏的尾巴。这里面的难言之隐、奥妙玄机也只有我红疯子能体会得到,因此在这五日通灵将尽之时,我想把这八十回加批语好好总结一下,让大家看清全部的红楼梦。
红疯子:
批书人用脂批指出“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也就是说早在披阅十载之前就创作出《风月宝鉴》一书了,这样推算成书过程就不止十载,据我看来,曹雪芹十四岁回京后曾在公学长期做杂务,类似如今的学校员工,在这当中目睹多少八旗子弟被风月笔墨所害,加上自己在十三岁前富贵场中也有受风月笔墨污染的体会,因此创作出《风月宝鉴》一书来专门教育青少年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来应该是在其母马氏的鼓励与教导下,才下决心把曹家和雪家的血肉情夹带其中合成《红楼梦》的,又在长期的披阅增删中逐步融入了通灵玉之说,才撰成八十回本《金陵十二钗》,最后在抄本流行中又四次加批加评,至甲戍抄阅重评后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第四次抄阅再评才定名为《脂砚斋庚辰秋月凡四阅评过石头记》,这就是我设想的红楼梦通灵过程。
我之所以说是通灵过程而不说成书过程,就因为这里面实质上有一个认识通灵之说的过程。作者在全书开头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如今人们不但忘记了“将真事隐去”这五个字,忘记了真事巳经隐去,还拼命索隐真事,更不理解通灵之说是什么意思,以为通灵之说就是指通灵宝玉的神话或说法,这就太小看通灵之说的含义了,通灵之说的含义是很深远的,主要是指“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与作者心有灵犀,就不可能一点就通。脂批的主要作用就是“一点通”,就是指点读者如何“智通”,如果读者不通灵不开窍,那就“点不通”,也就是说即使看了脂批也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更何况一百二十回本还删除所有脂批呢,其目的显然就是不让后世看懂红楼梦啊。我之所以说是通灵过程而不说成书过程,还因为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易经的成书过程极其相似,红楼梦的理解过程与易经的理解过程更相似,都是在文字狱的高压下完成的,都必须首先逃避文字狱的打压,因此都必须采用极端机密的密码方式来传递极重要的信息,这就必须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看懂,不通灵肯定看不懂!而脂批的目的就是在书中各关键地方点拨读者使其通灵,所以说这些脂批就是起的通灵的作用,它们是通灵之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第一回的甄士隐身上隐真事就是如此,不通灵的人都以为甄士隐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就是甄英莲的父亲,写他就是为了写甄英莲的来历,这姑苏甄家与那金陵甄家毫无关系,这甄士隐与那甄宝玉更毫不相干,这就是不通灵啊,看不出这甄家就是那甄家、这甄士隐结局就隐那甄宝玉结局,还怎么能看懂红楼梦?更怎么能看出第一回末尾就是全书结尾?
红疯子:
我之所以说是通灵过程而不说成书过程,还因为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易经的成书过程极其相似,红楼梦的理解过程与易经的理解过程更相似,都是在文字狱的高压下完成的,都必须首先逃避文字狱的打压,因此都必须采用极端机密的密码方式来传递极重要的信息,这就必须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看懂,不通灵肯定看不懂!而脂批的目的就是在书中各关键地方点拨读者使其通灵,所以说这些脂批就是起的通灵的作用,它们是通灵之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第一回的甄士隐身上隐真事就是如此,不通灵的人都以为甄士隐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就是甄英莲的父亲,写他就是为了写甄英莲的来历,这姑苏甄家与那金陵甄家毫无关系,这甄士隐与那甄宝玉更毫不相干,这就是不通灵啊,看不出这甄家就是那甄家、这甄士隐结局就隐那甄宝玉结局,还怎么能看懂红楼梦?更怎么能看出第一回末尾就是全书结尾?再看这第二回,大家只看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却看不到贾雨村阐述正邪论,更看不到小小贾府也有正邪之争、想不到赦邢即为邪政王即为正,悟不出正副又副三等裙钗悲剧不是因兼具正邪两赋之气、而是因受正邪互斗连累,悟出这个道理还不算通灵,只有悟出‘成则王侯败则贼’才能通灵,更只有悟出贾族就是真真国、政赦双方是在“争宝玉”才算彻底通灵。第三回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双双进都待选秀,大家只知宝钗进都是待选秀却没想到黛玉进都等于待选秀,更没想到作者搭这大观戏台就是供元春贾母选秀,所有正钗包括宝琴岫烟都是待选秀,而且作者把贾府设在都中,就是为了暗示读者这是真真国在选秀,这里的中都、长安的称呼不光是为了回避北京南京的首都称呼,更是为了赋予大观园以真真女儿国的定义,这些秘密作者能写岀来吗?第四回的护官符真正含义也被人忽略了,如今的人都把第四回当甄英莲的后续故事看,完全忽略了作者写护官符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不通灵啊.护官符的直接含义指三织造与扬州马氏盐商结成的四家联盟,形成江南五省的土皇帝,这是“南直召祸之实病”,即招致曹家被抄的根本原因,雍正上台后必须打碎这个联盟,另寻自己的亲信势力,另立新的护官符,这就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情况下曹家必倒无疑、四家联盟也必倒无疑,这就是作者暗示的“南直召祸之实病”。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来说,雨村升官靠护官符、薛蟠打死人没事靠护官符、贾宝玉“好事无魔、永远有恃”更靠护身符通灵玉,通灵玉是最高护官符、是做宝皇帝的护身符,有玉护身就八十回不了,他的清楼梦当然没完没了;而甄宝玉就是因为失去护官符才被抄家的,既然失去护官符依恃,既然“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了,当然到悬崖撒手就了了,甄的红楼梦当然因抄家而八十回中断了了,这才是护官符的最深意义。第五回的红楼幻梦就更需要通灵才能解读了,天上有太虚幻境吗?宝玉的生活原型做过此幻梦吗?这分明是作者的故意杜撰,况且作者早就交代「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早就强调“此回中用“梦”用“幻”,亦此书本旨,兼寓提醒读者之意”,可见这些梦幻完全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如今的读者在误导下都当了真、当成有,枉费了作者的提醒之意了。最可恨的是这里的红楼幻梦完全是全部红楼梦的总概括,是《金陵十二钗》的总结局,有此一幻梦概括,有这些判词仙曲慨叹,作者就用不着另外交代诸裙钗的具体结局了,这样的灵犀二百几十年竟然一点也通不了,岂不是咄咄怪事?再看看第五回的末尾:【因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 i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甲戌侧批: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甲戌侧批:机锋。点醒世人。]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这段描述不就是整个红楼梦整部红楼梦的结尾吗?八十回红楼梦还要什么结尾?有此足矣!再看看“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末尾有关贾宝玉的情节描写:「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庚辰眉批:可想鬼不读书,信矣哉!】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庚辰侧批:写杀了。】有许多的关碍处。”正闹着,那秦钟魂魄忽听见“宝玉来了”四字,便忙又央求道:“列位神差,略发慈悲,让我回去,和这一个好朋友说一句话就来的。”众鬼道:“又是什么好朋友?”秦钟道:“不瞒列位,就是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宝玉。”都判官听了,先就唬慌起来,忙喝骂鬼使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断不依我的话,如今只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甲戌双行夹批:如闻其声,试问谁曾见都判来,观此则又见一都判跳出来。调侃世情固深,然游戏笔墨一至于此,真可压倒古今小说。这才算是小说。】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报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甲戌侧批:调侃“宝玉”二字,极妙!脂砚。】【甲戌眉批:世人见“宝玉”而不动心者为谁?】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甲戌侧批:神鬼也讲有益无益。】【列:此章无非笑趋势之人。】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庚辰双行夹批:更妙!愈不通愈妙,愈错会意愈奇。脂砚。】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庚辰侧批:名曰捣鬼。】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大家把第五回的“宝玉被无数夜叉海鬼拖下迷津”与第十六回的“众鬼判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互相对照着看,何以前一个宝玉怕鬼,后一个宝玉却被鬼判怕呢?
红疯子:
这就是因为前一个宝玉是甄宝玉,后一个宝玉是贾宝玉,前一个宝玉姓曹,后一个宝玉姓皇,前一个十三岁时因失玉而被鬼判欺负,后一个十三岁时反因得玉而被鬼判怕惧啊。“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这不光是戏谑的调侃,更是精辟的论断啊,能‘管天下事’的天下官非皇帝莫属,此人就是将来的宝皇帝啊,当然运旺时盛到连鬼判都怕了。既然是个将来的宝皇帝,还有六十年江山等他坐呢,他的清楼梦当然不可能八十回而终了。反过来看曹宝玉,且不论他是指曹颙还是指曹雪芹,一旦失去康熙皇帝这最大的护官符依恃,马上就会被官场上上下下的判官小鬼们拖入万丈深渊,若想侥幸脱身,“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这就是继第一回末尾的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既然一转念间由木居士灰寺者这一僧一道引登彼岸了,那这整部红楼幻梦当然该醒了,这就是全书的最终收尾。其实在我看来,第五回是第一回末《好了歌》《好了歌》解注的放大版,薄命册上的判词等于是各人的好了歌,十二支仙曲则是各自的解注,[收尾·飞鸟各投林]更是所有判词仙曲的最后集中解注,当唱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夹批: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时,如果再认为红楼梦全书还未完,还有后三十回佚稿等大家去追寻,那不但一点不通灵,简直就是榆木脑袋了。
现在再回味第二回回前诗就容易品出其中味了,“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一局正邪互搏的输赢料得真了吗?“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香销茶尽”就是指的‘群芳髓’和‘千红一窟’皆点完饮尽,还有什么可逡巡的呢?不就是“丢卒保车、丢车保帅、丢少帅保老将”这几招老套路吗?兴衰兆不就是作者这旁观冷眼人总结出来的《好了歌》解注和[收尾·飞鸟各投林]吗?总结这前五回,分明作为全书开头的份量小,作为全书结尾的份量大,看过全八十回后再来看这前五回,特别是第一回末尾和第五回整回,明显是为弥补八十回嗄然而止的创作构思专门设计的,反复看了这第一回末尾和第五回整回,如果意识不到再也看不到所谓的后三十回佚稿,那简直是太笨了!如果再好好反复咀嚼一下所有的脂批,就更能看出这些脂批都是为八十回再无下文特设特批的,作者有这些精力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反复作批,却不将此精力用在编织完所谓的一百零八回本石头记,这是根本说不通的,这些只能说明红楼梦就该八十回完,就该附带脂砚斋作的批语,就该叫《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石头记》。不管你们有没有通灵,我的五日通灵到此告一段落,明天开始“七日谈红论道”。
红疯子:
在开始七日论道之前,先简单补充五日通灵未完之说,看红楼梦为什么看不出八十回巳完,根源就在未通灵,我在三日弄懂中就告诉大家曹家事不能写,在五日通灵中又告诉大家皇家事不敢写,前面含曹宝玉十三岁失玉而堕入深渊,后面含皇宝玉十三岁得玉而升为皇储,一个下地、一个登天,只能分道扬镳,当然不好再一鸣两击、一喉两歌了,于是石头记只好记到甄家被抄、甄宝玉悬崖撒手为止,这就是石头记只能八十回嘎然而止的根本原因。但是作者不但怕读者看不出这一点,更怕文字狱官员看出这一点,所谓麻杆打狼两头怕,于是设计前五回这“藏尾于头”的机关让后人猜,又怕后人猜不出,于是想用脂批来指点后人,又怕文字狱官员察觉到,于是也用相反的脂批来迷惑当朝,这就是把红学家们弄得“红楼梦象梦魇,我越看越糊涂”,皆因没有通灵啊。怎么通灵?你们只要把书中除事体情理以外的所有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都当假的、当作者一个人杜撰的,都当现实中没有的事,尤其是当作者根本就不想写八十回下面的文章来看,他之所以设计这前五回,之所以设计这真事隐、假语存,设计这太虚幻境薄命簿,设计这红楼梦十二支仙曲,设计这么多的灯谜箴语假话鬼话疯话暗语乃至批语,都是为了告诉大家八十回后面就没有了,答案必须在前八十回中找。请大家转念想一想,如果八十回后面还有三十回,我们还用对照这第五回的薄命簿验证判词箴语的可靠性吗?若真有结局就用不着这第五回啦!这一点怎么就没人想到呢?只要想到有这第五回就用不着后三十回了,有这些脂批就用不着所谓的佚稿了,有这些灯谜箴语暗示和鬼话神话仙境幻境,就用不着再续书了,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算真正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此我们应该能看出红楼梦的门道,它就是因为具有这特殊的充满悬疑的创作结构,才如此引人入胜的,如果八十回外还有三十回或四十回解开这些悬疑,就不能叫“开新场立新意”了,同样如果沒有类似第五回这些悬念结构,就不能叫《红楼梦》了,尤其是删去这些脂批、加上了后四十回这些所谓的答疑解惑,反而显得《红楼梦》不伦不类、找不到门道了,这就是程高续书最可恶的地方,他俩是在阉割《红楼梦》的灵窍啊!就是从寻找《红楼梦》的门道或灵窍入手,我要开始由《红楼梦》寻红问道之旅,争取在七日之内让大家真的得“道”,争取在思想境界上得到飞升!请大家等着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