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后面又有脂批【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已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这条长批要当作者的自白来看才行,作者撰此《石头记》就是成不世之功啊,[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是说书成之时,[其不成也,亦由天命],是说《石头记》流传受阻,如八十回抄本的殒没、一百二十回刻本的盛行,这也是[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啊,[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是说如今的红学盛行,[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已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是说作者本人把由《石头记》流传带来的褒贬名誉看得很淡,他只是心安而理尽,不计其功之成否,这才是[先忧天下之忧,后乐天下之乐]的豁达人生态度啊,[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作者已经心安而理尽]了,不怕有后遗症,更不怕后人的指责。曾经就有人说[这曹雪芹不知与书中贾府有甚仇隙,必欲使贾府子孙流散而后快,] [有人在阴间见雪芹被小鬼们百般拷打,可见其遭报应矣。]这些都在作者预料中啊。你们从这条批语就可见作者有先见之明,亦可见【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 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这条批语也适用于此处,说明一芹一脂等于是一个人唱双簧,更说明真正的脂批就是作者本人加的批,它与正文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批为文补啊。这样的脂批当然不能与《石头记》正文分离了,《石头记》若无脂批就不叫《石头记》啦,改叫《程高红楼梦》好了。
再看【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松斋。】这松斋也是脂砚斋用来迷惑人的别号。[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伏得妙!】]这句批是说[作者写元春省亲事用意到底是什么?]这事关《石头记》的要害,我不能泄露这个秘密,其实[天机]二字已经明指与[天子]有关了,[贵妃]比[天子]差两个等级,若曹家真出过皇妃,那就不叫天机了,只有[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才叫天机啊。联系后文,更可见此批为点拨读者用,当然是真脂批了。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有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我在前面说过了,三春虽指元迎探,但也不能拘拘于这个[三]字,需知贾氏四春都是假的,曹家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原型,那这[三春去后诸芳尽]当然是戏文了,对于书中贾家来说固然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对于甄家来说就不是[三春去后诸芳尽]了,一旦抄家猢狲尽散,甄惜春根本来不及出家,而书中贾家到八十回末三春还没有去呢,那这八十回《石头记》岂不是离结束尚早?从这个角度看,只能说这个诗对和这两条批语都是作者的障眼法,都是【为混人】啊。 下面再看凤姐处理五个弊病时的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这又是作者批者的障眼法呀,脂批就是想强调这是家事而不是国是,那请问余家的东府在何处?什么时候发生的象协理宁国府这么大的丧事?最关键的是若没有抄家大祸,这五病能置余家于死地吗?大家想想,,一个曹家即使[上下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 至于因为[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责,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五件事就到了令余悲痛血泪盈面、余不禁失声大哭的地步吗?那秦可卿作为贾母第一得意之人,而且[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会连这五件事都处理不了吗?可以这样说,大家族都有这五病,但决不至于发展到令批者悲痛血泪盈面的地步,更不会令家族‘树倒猢狲散’ ,因而用不着批者失声大哭。但是你们深论到国家就会看到这五病已经发展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值得批者为整个官场的堕落朽败不禁失声大哭啊。看看朝廷上下,[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责,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已经发展到瘫痪整个朝纲的地步,而[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更反映了吏治的混乱,尤其是拉帮结派、互相倾轧更耗尽了主管者的所有精力,使任何有抱负的改革者动弹不得、杀羽而归,这一点到探春理家时表现得更明显,到了抄检大观园时甚至发展到正邪互搏,[有脸者不服钤束]是仗其主子势力强,[无脸者不能上进]是因为无势力依恃,这个场面是写曹家末世吗?不,是写皇家乱象啊。作者批者作为被这种争储大祸的受害者,当然要失声大哭了,他不是哭这五病治不好,而是哭这正邪之争不让治五病呀。大家想想,为什么在这里凤姐一个人就治住了这五病,而后面探春等三人都治不住这五病呢?还不是因为这里凤姐得贾母支持而邢夫人又不敢制肘吗?可后面探春等三人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邢夫人及其爪牙还要兴风作浪,加上贾母又退隐了,这五病当然治不好了。这些根本不是在写家,而是在寓国,当众皇子分成几派时,下面的官员们当然会[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了。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五病因内忧而暴发、因争储争位而无法治理的结论,因此脂砚斋的悲痛血泪盈面和不禁失声大哭根本不是指曹家五病难治,也不是指国家五病难治,而是指皇家的五蛊难除啊,众皇子互相蛊惑互相魇镇,当家人怎么能专心治五病呢?门下包衣怎么能不象焦大那样焦心呢?因为她们也[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害得她们跟晴雯袭人同样下场,她们当然要悲痛血泪盈面和不禁失声大哭了。
红疯子听了也感慨万分:是啊,咱们如果拘拘于曹家生活原型,就取不到这些事体情理了,还是凡事都深论到朝纲的好。但是《红楼梦》不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吗?作者不是[曹翁之意不在曹,在乎皇曹之间]吗?他不是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吗?既是[真传],而且[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怎么能只写皇事不写曹事,归结到书中,怎么只见他写贾事不见他写甄事呢?更怎见得脂批只批国是不批家事呢?
石呆子:你这疯子是代读者故意为难我呀。我在前面不是说了吗?我只注重国是不注意家事,只解释反面阴面不解释正面阳面,家事也夹杂着写,但是作者用家事掩皇事、借齐家论治国是主要的。家事情事你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我解释,国是道理是关键,才是我解释的重点。就拿这里的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来说,是曹家事中根本不可能有的,说作者有借此暗示曹家终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天是对的,但是说凤姐治五病能避免这一天就大谬了,作者创作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明是为曹家暗是为皇家呀,太子被废后东宫一房‘树倒猢狲散’了,允仍要托梦给后来人照应遗属并当心自己呀,后来的皇十四子不是跟他差不多下场了嘛。再说作者根本不是专讽康雍时政,他只是专心杜撰自己的[真真女儿国]国是,借鉴了从秦朝到清朝的皇事,怎么能说他专跟清爱新觉罗家族过不去呢?要深论[真真女儿国]的国是,就要从 [真真女儿国]废储开始说起,前储不废怎么选新储呢?又怎么发生争储纠纷呢?[真真女儿国]的女儿们又怎么会受连累生悲剧呢?作者的创作构思又怎么展开呢?创作意图又怎么体现呢?由此可见《石头记》一书带有极强的主观创造性,它不是简单的《大观琐录》暨《曹家事琐录》,是作者[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你们若不取其事体情理只拘拘于曹家一家就枉读此书了。
回头再看这些脂批,虽然有[三十五前作书人在何处耶?]的障眼法也不必在意,批者根本不是感叹曹家五病难治,而是感慨自己受皇家五蛊连累致半生潦倒啊。下面一回有几条批语争论彩明是男是女,我就不屑解释了,男又怎么样?女又怎么样? 脂砚斋值得为此费心机吗?这都是好事者的卖弄自己见过曹家真事,你们管它是真脂批还是假脂批呢,还是看它对读者有没有点拨作用啊。还是那句话:【蒙: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这才象真脂批啊。
在凤姐协理过程中有这两条批语值得一解,[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甲戌侧批:此话听熟了。一叹!】【蒙侧批:“不要说”,“原是这样的话”,破尽痼弊根底。】]这两条批语看上去是写曹家,实际上要当它写各家乃至官家。大家想想,京城里各大家族不常听见这样的话吗?至于官场上这类似的话就更多了,每一个新官上任都要对付这些刁猾的下属,每一个厉害的新官都必须有凤姐这样的辣手才行,可见此批有普遍意义。
再看[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甲戌侧批:又伏下文,非独为阿凤之威势费此一段笔墨。】]这里的下文被索隐派解读成八十回后凤姐落魄时此人又出来报复凤姐,就如第四回那葫芦僧门子会回头报复被罢官的贾雨村一个样。这样的流言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它不但预示了八十回末还有下文、全书确实未完成,而且还符合善恶有报的佛道理念,似乎肯定符合作者的本意了,同时也足以证明批书人真见过八十回后未遗失前的余稿,真是《红楼梦》最完美的答案啊。类似的解答还可以推之于类似的脂批,几乎每一条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的判词仙曲脂批和伏笔都可以用它来解答,这样一来就在读者心目中固定了[《石头记》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八十回后还有部分余稿的印象,这对保护《石头记》免遭文字狱焚坑固然有用,但是对读者理解《石头记》的其中味却大大不利呀。如今的红楼梦爱好者都被这种[通共熟套之旧稿]拘禁住了,以至于只顾追问八十回后的具体情节,却不领悟《石头记》的事体情理,实在是《红楼梦》最大的魇魔啊。我在前面已经多次批驳过这种有害熟套了,这里再借解这条脂批的机会驳斥一下。你们如今都知道蒙太奇悬念效应了,悬念的效应就在于不直接解开它,直接解开它就没了悬念,没了悬念就没有效应了,有时甚至还有反效应。《石头记》作者也是个高明的画家,他完全知道[神龙见首不见尾]画法的精妙之处,他又是个得道高人,深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引而不发,跃如之]的道理,更加上文字狱的打压和人言可畏的禁锢,而且《石头记》的其中真味又过于敏感,根本不能直接明言,这些都决定了作者只能欲语还休、半吐半露、遮遮掩掩、此地无银,于是蒙太奇手法就是唯一可用的手法了。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能揭示答案,要靠读者自己去猜答案,更靠聪明人去推答案,最后就指望有通灵的高人来悟答案了,这种悟出来的答案就不是具体情节而是事体情理了,没有相当的智慧是悟不出来的,所谓[得道高人]就是指这种[正邪两赋之人]。
现在再来看这一条脂批就明白了,这就叫[留下悬念]啊,如果后面有答案就不叫悬念了,如果八十回后还有[抱愧被打之人]的下文,作者就用不着在此批此批语了,换句话说,如果《石头记》真有八十回后的部分余稿,作者也就不会装模作样地自作自批了,读者如果能看到八十回后部分余稿,还用得着看这些脂批吗?因此,你们只要明白八十回《石头记》不可能有下文,就知道一芹一脂是同一个人了。
再看[弄权铁槛寺]中的[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庚辰侧批:如何消缴?造孽者不知,自有知者。】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甲戌双行夹批: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乎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脂砚。】] 《石头记》批语中署名脂砚的批语很少,但这里的批语却直接署名脂砚,这是很奇怪的事,是不是只有署名脂砚的批语才是脂批、不署名脂砚的批语就不是脂批呢?显然不是,书中既然明写[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既然连书名都叫《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石头记》,当然就是承认书中批语都是脂砚斋所批了,最起码脂砚斋承认凡没有署名的批语都是脂砚斋批的,这才能叫《脂砚斋重评或四评石头记》嘛。我这样说不包括四评五评后再加的批语,也不包括重评或四评中非作者作的胡批乱批,但绝对包括那些不署名的批语,若真署名脂砚了,你们反而倒该怀疑它是不是真脂批了,这也叫[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此批非要标明脂砚,你们就该不除疑,因为这不符合《石头记》的常情嘛。你们再看这条批语的内容,明显是贬低凤姐的,这与前面赞叹凤姐的脂批形成对比,导致读者对凤姐形象的误解,这与作者的初衷不合呀,请你们不要把它当真脂批看。我这里不是说作者赞成凤姐[弄权铁槛寺]这一类的贪婪行为,而是说作者不以正邪为判别是非的标杆,‘成则王侯败则贼’嘛,管它是正是邪呢。我这样说是说象凤姐雨村这样的人是不能用正邪忠奸来定义他们的成败的,只要他们得新皇上宠信了,就是有这样的贪婪行为也会略去不提,一旦失宠了,新皇上对这样的贪婪行为就会加倍惩罚,甚至没有罪也能捏造出罪名,雨村第一次被罢官就是因为没有护官符嘛,再次被罢官肯定也是因为失去贾府这样的护官符了。凤姐也是同样道理,只要有贾母的宠信,凤姐再贪婪也没事,因为贾母实际上是[真真女儿国]的女皇嘛。但是政夫人接过女皇位子后就不同了,完全取决于她对凤姐的宠信如何,她如果决意扶持宝二奶奶、冷落琏二奶奶,这样的贪婪行为就难保不受追究,这不能怪凤姐当初太贪,还是要怪[一朝天子一朝臣],还是要怪凤姐在选秀暨选储中落选啊。这一点看皇十四子的下场就知道了,一旦争储失败,还有什么必要争论谁正谁邪吗?从这个角度看这条批语,就知道它不能算脂批了,明显是死守正统的理念嘛,其实你们细看甲戌影印本就知道了,这条批语并没有署名脂砚,是庚辰本弄错了,而且庚辰本这条批语是用黑笔抄的,而不是用朱笔抄的,可见这庚辰抄本是转抄本而不是庚辰原本,上面一条批语【所谓“好事多魔”也。脂砚】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批语的良莠不齐,你们要注意甄别呀。
现在再看有关省亲的脂批,这是非脂批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外行人即使作批也是胡批妄批,这样的批书人不了解借省亲写南巡的奥秘,因为作者也不敢将此惊天秘密示于除了一芹一脂以外的人,连畸笏等署名也只是脂砚的别称,那别的批书人当然批不出这样的批语了。
[一日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口宣:“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贾政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庚辰眉批:泼天喜事却如此开宗。出人意料外之文也。壬午季春。】]
这条批肯定是脂批,只有知内情的人才批得出,因为元妃晋封是假事啊,假事要当真事做,当然只有知假的人能批了,而批的目的就是帮作者把假事写成真事,还是为混人也,当然是蒙混官家而不是蒙混读者。如今读者也被蒙混了,这一要怪官家,二要怪学家,你学家怎么能帮官家来蒙混读者呢? [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庚辰侧批:慈母爱子写尽。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余掩卷而泣。】【庚辰眉批:“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这条脂批有深意。仅就笫一条脂批看来,是写贾母为儿子进宫吉凶难料而担惊受怕,但第二条补批强调是[南汉先生句也]就有意思了,你们查一查南汉先生句的注解,[梁嵩,龚州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 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状元。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龑帝效法唐制,开乙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此处插入南汉先生赋只为特别强调“南汉梁嵩”。“南汉梁嵩”倒读为“嵩梁汉南”即“汉朝时南巡嵩山”,暗指汉武帝南巡封禅嵩山。]如果这个注解符合《石头记》作者的本意,那这里的脂批就不是指母亲为儿子担心了,就成了曹家孙太夫人盼康熙南巡了。大家都知道康熙与孙氏的乳母子关系,孙氏“日暮倚庐仍怅望” 也是怅望自己的乳子啊,她从跟丈夫曹玺到南京做织造开始就没见过自己最引以自豪的乳皇帝了,一旦在南京听说康熙即将南巡,而且肯定要来看望她这[孙嬷嬷],她能不“日暮倚庐仍怅望” 吗?至于说她为儿子曹寅进宫而担心,那倒大可不必,有她这皇帝乳母的身份,还用担心康熙唤曹寅进宫凶多吉少吗?我说这南汉先生还有一种解释,它意指康熙也是南汉先生,孙氏是祈祷康熙南巡一路平安、别发生象南汉先生乘白马过河而淹死那样的意外,这也反映出康熙与孙氏之间的感情,所以脂砚二次加批【 “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也只有从曹家孙氏盼康熙南巡的角度理解这[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才能理解批者为什么会掩卷而泣。从这两条批语可以看出脂批不同于一般批语,它都是非批不可的批语,没有这样的批语点拨,读者就不可能想到作者的本来意思,这样的脂批才是作者读者都需要的批语呀。
你们再看看凤姐炫耀她齐家业绩后面的批语,【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思之至。】【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在贫家,琏兄死矣!】这样的批语一看就知道不是脂批,它不但没有前两条脂批的特征,关键是违背作者借赞叹裙钗来贬斥须眉的基本原则,成了借贬斥裙钗来赞叹须眉了,这不是珍惜脂粉的批,而是力挺须眉的批,当然不可能是脂批了,你们拿【垂涎如见,试问兄宁有不玷平儿乎?】与之一对比,优劣立判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