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有关凤姐的脂批。第六回开头的回前诗值得一解,【题曰: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这首诗是不是脂批且当别论,单就其对凤姐下场的预示就知道它含意很深了。这首诗看上去是赞刘姥姥知恩图报,实际上是预示凤姐亦有落难时,这样的批语当然只有一芹一脂作得出了。
有关凤姐的章节较多,而且当中家务事的份量为主,批语也以评论为主,属于[伏笔暗示]的点拨类脂批并不多,关乎其结局的就更少了,若一一解来就累赘了,因此我只就紧要的情节和脂批注解如下。凤姐的故事分三段,一是辉煌段,二是放肆段,三是退后段。辉煌段中又分协理宁国府段、偶攒金庆寿段、侍候贾母寻乐段,放肆段则由弄权铁槛寺、凤姐泼醋、大闹宁国府、用借剑杀人等段落组成,退后段是恃强羞说病、抄检大观园这两段情节,八十回末就以病休的方式不了了之了,使读者悬念难释,实在是《金陵十二钗》中最精彩的艺术典型。但是要理解其中的事体情理并不难,关键还是容易被其精彩的情节拘禁住啊。
凤姐的生活原型是谁?你红疯子拘拘于曹頫老婆,后来又说隐寓皇十四子,这些猜测都不取其事体情理只拘拘于生活原型,凤姐形象肯定有生活原型,但是已经超越生活原型了,说穿了她不过是《红楼梦》大戏中的一个主要角色而已,是要任由作者塑造涂抹并操纵的,更是要服从《石头记》的整体构思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家寓国、借女讽男]。作者不敢议论国是,只好大书家事,不好贬斥须眉,只好赞叹裙钗,为难啦!这样一来凤姐角色的本来意义当然就很难理解了,当然就更需要我来呆解了。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只有深论到朝纲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大家先看看秦氏与凤姐告别的梦境,[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甲戌侧批: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这就拘拘于贾家一族了,作者明显是借褒裙钗一二贬金紫万千嘛,不深论到皇家怎么能悟出其事体情理呢?你们考证一下南京曹家史,有类似[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家事吗?但是放眼北京就不同了,皇家及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家类似的生活素材有的是,作者把此时的自身见闻和彼时的自家原型结合在一起编成讥讽皇家的假话太容易了,你们又何必拘拘于真假有无哉。话又说回来了,这联想到皇家废太子的事确实不容易,更何况还要从凤姐理家联想到皇十四子治国呢?我劝你们先考证一下南京织造府旁有没有曹家长房的府邸,再考证一下当其曹寅在世时曹頫老婆有没有进了曹家门,至于周刘胡诌的北京曹家就不用考证了,因为按书中的说法此时元春还没有晋封皇贵妃呢,请问流言家,贾家的生活原型北京曹家有什么资本如此大张其鼓地办丧事?但是只要一深论到皇家就什么都明白了,争储闹剧实际上就是从东宫丑闻被康熙撞见开始的,既然康熙决心废太子了,那他当然要重新选储了,此时皇十四子崭露头角当然会得到老皇帝欢心和众皇子瞩目了。推之于书中的[真真女儿国],既然老祖宗的第一得意之人秦可卿死封[尉禁龙]了,既然老祖宗的长子[假禁龙]被封进[铁槛寺]了,此时凤姐崭露头角当然会得到老祖宗欢心和各房夫人瞩目了。于是秦氏托梦给凤姐瞩咐贾族后事就可以理解了,这是[真真女儿国]的废太子跟她认为的可继任人交心啊。
红疯子:你又说呆话了,皇家的废太子有这等见识、这等心胸吗?且太子被废时皇十四子还没有崭露头角呢,允仍如何会托梦给他?
石呆子:你又拘拘于朝代年纪了吧,我说过[真真女儿国]就是大清国吗?它不过是作者创作的理想天国而已,当然比现实的大清国更理想了,[真真女儿国]的废储当然比大清的废储更有理想了,以凤姐为首的女儿们当然比大清国的男人更能干了。尽管书中的[真真女儿国]也有正邪之争,但是在贾母的英明领导下却不可能发生宝玉凤姐真被魇镇住并不得不被废黜的丑闻,更不可能发生如大清那样的[改诏篡位]闹剧。这里的秦氏托梦给凤姐就是作者理想的表达,大家想想,曹家即使能做到秦氏瞩咐的这些事,它也避免不了被抄家的大祸呀,至多不过是藏匿些家产备子孙回家读书务农而已,但这些呆子疯子还是经不起封肃卜世仁贾雨村之流的算计哄赚和压榨呀,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贵族公子一旦失去了依恃必定跌入迷津,作者写这些根本不是为了拯救曹家这些落难公子与悲剧红妆,他只是预告必定发生的争储争位大祸呀,既然争储争位大祸必定发生,那睛雯之流暨曹家之类当然会被逐被抄了,这样的托梦对于你们想挽救的曹家来说当然是无济于事的了。你们想想,作者设计这东府丑事败露、得意长媳上吊、铁槛封死禁龙、熙凤协理东宫的大戏只是为了昭示曹家的丑闻吗?他是为了隐寓皇家的废储闹剧啊,[真真女儿国]不废掉秦可卿这[第一得意之人],贾母这女皇怎么再[选秀]呢?元春这[穿黄袍的]怎么试这些美女们的诗才呢?又怎么通过端午节赐礼示意金玉良缘呢?然后又怎么通过传谕让姐妹们进园居住、让宝玉随进去读书建立大观园女儿乐园呢?再怎么通过贾母这女皇选秀来确定宝二奶奶暨宝女皇的人选呢?更怎么通过探春理家等戏文展示[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寓意呢?当然就谈不上理解描写[魇魔法姊弟逢五鬼]、[手足耽耽小动唇舌]这嫡庶之争的用意了,更谈不上理解描写从[有心生嫌隙]开始到[杜撰芙蓉诔]结束这一系列政赦之争的良苦用心了。这样一来作者借齐家寓治国的理想就无从谈起了,读者都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曹家原型的考证和八十回后结局的索隐了,谁还只取其事体情理呢?那当然就只好相信程高的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了。从我这一系列的诘问式推论中可以看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是整部《红楼梦》大戏的必不可少的第一场大戏,没有这一场废储大戏就没有后面一系列选储争储的大戏,就无法把《红楼梦》与《清楼梦》挂起钩来,就体现不出《石头记》的“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的回前诗【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在前面已经呆解过了,不再赘言。但这一回有一条脂批虽与凤姐无关,也要着重说一说,这是脂批中的精华,若漏解就可惜了。书中写道:[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这条批语写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却暴露了石头记最大的秘密,即[以情掩玉,而且这玉是和氏壁做成的传国玉玺]。我查了一下“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原意,结果会让你们大吃一惊,原意是[古人把改朝换代比喻成传国玉玺改嫁,而它的出身是和氏璧,所以叫“未嫁先名玉”;又因为第一个拥有它的朝代是秦,所以叫“来时本姓秦”。]大家想想,这样的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能直写入书中吗?难道作者让黛玉宝玉“未嫁先名玉”是为了隐寓传国玉玺? 难道大清的传国玉玺“来时本姓秦”、是自秦朝传下来的?难道作者让秦可卿秦钟姓[秦]不光是为隐寓[情],而且是为隐寓[秦朝的传国玉玺]?这几个疑问作者是不便回答的,但是他又不甘心瞒过读者,于是就借脂批来点拨读者,这就是这条脂批的用意。再说一遍,因为作者不敢在正文中明写“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才借脂批来明写“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点明【“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这就是这条脂批的妙用。可惜二百几十年来都没有人注意这条脂批,真正太辜负一芹一脂了。
【 “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这条批语虽然呆解过了,但这屈指三十五年没有解,需要补解一下。“树倒猢狲散”之语是曹寅的名句,从甲戌年向前推三十五年是康熙五十八年,当时曹寅已经死了七年了,不可能说“树倒猢狲散”之语,即使从甲戌年再向前推三十五加七年到康熙五十一年,也只是曹寅病死的那一年,而不是曹寅说这话的那一年,曹寅说这话时显然应该比康熙五十一年更早,更何况从甲戌年向前推七年时脂砚斋是不是已经批了这评语还存疑问呢。因此我劝你们还是[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周刘等人只知刻舟求剑,耽误了不少正事,你们千万不要被他俩带入迷津。回头说到这条批语本身,你们倒不必拘拘于屈指三十五年这朝代年纪,只要知道批者特别铭记这“树倒猢狲散”之语,而且特别提示读者也要铭记这“树倒猢狲散”之语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