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续作者也有续作的自主权、也有坚持自己理治立场的权利嘛,凭什么说原作那样结局就叫悲剧、续作这样就不叫悲剧?现实有现实的必要,感情有感情的自由,续作感叹感情不符合理治就会造成悲剧,这有什么不可?这在当时叫维护理治,在现在也可以看成批判理治嘛,你们何必拘拘于具体情节和黛玉个人得失呢?这么大的情事纠葛总要找个人当替罪羊,这一场所谓[妖孽]总要找个人当[花妖],既然贾母王夫人宝钗等都是[正气所禀者],既然宝玉是中了邪气,那黛玉当然只好充当这[邪魔]了,只是续作者不好明说而已,叫你来续作也只能这么写。别为难人家程高了,他俩既要顾虑当朝的允不允、又要顾虑当时读者的认不认,还要顾虑二百几十年后的读者批不批,这不是存心不让人家续吗?如果不续,《石头记》早就失传了,可见黛玉的形象受些委屈还是值得的。再说你们这是看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抄本才知道有前八十回原作的,如果当初把《石头记》八十回原抄本都焚了,只剩下这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你们还会如此大兴红学考证之风吗?还能看出黛玉的八十回前后差别吗?你们应该感谢胡适把《石头记》这魇魔从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魔瓶里放出来呀,要不是他把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魔瓶的魔瓶塞拔下来,《石头记》还在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魔瓶里镇着呢,你红疯子还不一定能看出抹黛玉的形象被续作丑化了呢。
红疯子:这话有道理,咱是该从反面多想想、从当时社会多想想。
再说黛玉临终的[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其潜台词显然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啊!”这根本不象是黛玉的临终抱怨,因为她是知道宝玉不会背弃她的、都是贾母王夫人凤姐搞的鬼。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抱怨宝玉呢?咱以为这就是续作者高明的地方,他是写黛玉最后用“宝玉你好狠心”来把宝玉拖去做和尚啊,宝玉听了这样的抱怨还会不恨父母家庭吗?还会不记起自己用佛家三宝发的毒誓吗?既然[人间难栽连理枝],他 还会不和黛玉一起[世外去结并蒂花]吗?这样一来黛玉把宝玉的心死死拖住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续作者把宝玉出家当和尚归咎于黛玉的目的也达到了,可见续作者根本不是在记述黛玉的临终实事,他分明是告诉读者黛玉死也不肯放过宝玉。这种情节如果出现在那些佳人才子言情小说里,还可以当作者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来解释,可是续作者是坚持理学的学究啊,他会赞成这种解释吗?不会的,他的意思肯定是告诉读者黛玉死缠着宝玉,这当然是在谴责黛玉了。
宝玉这呆头鹅哪里想到这些,虽[有袭人缓缓的将“老爷选定的宝姑娘为人和厚,嫌林姑娘秉性古怪,原恐早夭。老太太恐你不知好歹,病中着急,所以叫雪雁过来哄你”的话,时常劝解。]宝玉还是[心酸落泪、欲待寻死],这就是痴情的害处,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唯一接班人,怎么能为一个已病故的女友寻死呢?在言情文人看来是痴情,在理学先生看来是有相思病,在社会上的中老年人看来是没出息甚至不孝,可见续作者这里根本不是在赞许宝玉,分明是在指责宝玉为情所惑呀。大家都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现代,不知道那时的风俗是只有女人为男人殉身、没有男人为女人殉情,当时人认为男人是[人种],女人只是被播种的[田地],种子是必须要保存下去的,而田地却完全可以更换,不能因为田地的荒废就耽误了种子的传播,这块田地荒废了,可以到那块田地去播种嘛,因此宝玉的要寻死在当时人看来是很荒唐的、根本不可取的,续作者也是这个意思。于是就有[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宝钗每以正言解劝,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妇,岂在一时”之语安慰他。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就也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从这里既可以看出宝钗的处理有方,又可以看出[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如今虽然通灵玉未找到,它只是回避妖孽,是花妖先作祟才导致宝玉迷糊的,不是先丢了通灵玉才发生这一系列怪事的,如今宝钗这正气抬头、黛玉这邪气压不过正气,宝玉自然就[渐觉神志安定]了,即使通灵玉不回来,他也会逐渐康复的。续作这样处理这场风波,明显是贬黛扬钗,在他看来,黛玉已经不仅是相思病态了,简直是邪魔附身、迷失本性了,而且还带累宝玉也失去理智、欲待寻死,要不是宝钗[当头棒喝],还不知道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梁山伯、潘又安呢。那样虽然可以算一段风流佳话,但是贾政一房就要[家道崩殂]了,这不是造孽吗?以续作者的理学立场,无论如何都是要谴责这种不讲理只讲情的行止的,看不出这一点还能算真正理解续书吗?
说到这里再看[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就没多大意思了,在言情小说和戏曲可以作一大篇文章,在理治角度不过是让宝玉一痛决绝,根本没有赞叹宝玉痴情的意思。在续作者看来宝玉就是个病人,此时是想什么办法把宝玉的病治好,怎么能扯到[情]上面去呢?[独是宝玉必要叫紫鹃来见:“问明姑娘临死有何话说。”紫鹃本来深恨宝玉,见如此心里已回过来些,又有贾母王夫人都在这里,不敢洒落宝玉,便将林姑娘怎么复病,怎么烧毁帕子,焚化诗稿,并将临死说的话一一的都告诉了。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这里就看出[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功效了,她的[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实际上是欲断还连啊,有体会的人都知道两个情人决绝时越是越抱怨越断不掉、越是冷漠越是为对方好,此时的黛玉已经必死无疑了,如果为了宝玉的将来,就应该冷静地悄然逝去,最好留下遗言劝宝玉[风物长宜放眼]、早日找到好妻子,而且以八十回末尾时黛玉与宝钗的情谊来看,她就应该劝宝玉与宝钗结合,这才是真爱宝玉,可这里描写的却是黛玉深怕宝玉变心,用尽最后力气想拖住宝玉,巴不得宝玉不与宝钗和合而去做和尚,这是想害宝玉和宝钗啊,怎么是爱宝玉呢?这种事就是凤姐夏金桂都做不出来,这种泼妇只是不准自己男人跟别的女人生孩子,并不是不准自己男人生孩子,如果她们快死了,也不会逼自己男人当和尚的,难道黛玉会比凤姐夏金桂还要狠毒?
照理学立场来看,一个男人是不应该为一个女人殉情的,除非他得了相思病。此处续作者笔下的宝玉就呈现一种病态,他虽然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并没有思考林黛玉是什么原因死的、自己跟黛玉的感情为什么遭受悲剧,这就是没有头脑嘛。前八十回的宝玉一定会思考这两个问题,他会简单地把自己跟黛玉比拟成言情小说里面的才子佳人,把王夫人比拟成西厢记里的老夫人,把宝钗袭人比拟成其间拨乱的小人,然后就认为是王夫人不肯成全自己跟黛玉的木石前盟、是宝钗鸠占鹊巢、是袭人这小人其间拨乱,总之认为如果缔结木石姻缘而不是金玉良缘,黛玉就不会死,这就等于是她们害死的,最起码木石前盟是她们破坏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跟王夫人大闹,因为[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也不好意思跟宝钗瞎闹,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和理由指责宝钗,他只有拿袭人出气,于是找借口非要撵走袭人,这才造成袭人悲剧的。咱这些虽然只是推测,但是符合情理,八十回末的宝玉如果真遭遇黛玉悲剧的打击,只能这样来发泄自己对黛玉死的悲愤,如果真的象续书这样仅仅因为情事打击就出家当和尚,那就是对伦常的挑衅了,原作者当然不应该这样写了。现实中的顺治和曹荣都没有因为情事打击而出家,这也佐证了书中宝玉用不着只为情事打击而出家。其实每个男性都很清楚自己在生命传承中的主导地位,他们会要求女性为自己守贞甚至殉情,因为这是为了保证遗传的纯正,但是自己极少为女性守贞甚至殉情,因为生命的种子还在自己掌握之中,与其它女人照样可以生自己的孩子,不影响遗传的纯正,自己当然没必要在一个女人的树上吊死了。这种想法宝玉在八十回内曾多次表明过,第五十八回就有[ “药官一死,藕官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的描述,这就是原作者在暗示林黛玉死后宝玉的行止见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