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你们还是拘拘于具体情节呀,对我这说法你们就该[只取其事体情理]嘛。作者在撰写石头记初稿时肯定不止这八十回,他是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时才确定只留下这八十回的,身边好友曾看过八十回后的某些原稿当然不稀奇了,但是这不代表石头记的最终定稿不是八十回本,作者是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后才[题曰《金陵十二钗》的,可见《金陵十二钗》定稿本中没有[花袭人有始有终]的相关情节,批者是在他创作过程中、未定稿时,根据他见过的最后被删节的八十回后有关余稿作批的,这与石头记定稿本只有八十回、其中没有袭人结局的具体情节不矛盾嘛。再说批者透露这些情节也不光是为了标榜自己曾见过八十回后原稿,而且还有配合作者制造[《红楼梦》未完]千古谜团的意思,天知道作者有没有向个别至亲批者作过有关托付呢?天知道批者说的是真是假呢?你们看石头记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弄得人眼花,真正知情的批者会了解作者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惯用手法,会了解作者是不是想八十回收尾的创作意图,尤其是肯定了解曹家有没有与贾家一模一样的生活素材,肯定了解有没有[袭人]这样的生活原型,当然也肯定了解作者不交待袭人具体经历和结局的用意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故意透露八十回后花袭人事迹的有关信息,就是存心帮作者掩盖石头记只有八十回的真事了,就是故意制造八十回后花袭人还有大文章的悬念了,就是与作者一唱一和来布下迷障了,如果能想到这一点,石头记大部分谜团都能想通:不就是故弄玄虚嘛,不就是作者和批者合作唱双簧糊弄当朝、吊读者口胃嘛。
用这个例子来看敦诚的[四十年华付杳]这有关作者年龄的所谓[实证],就能看出其不可信之处。敦诚作为石头记作者的密友,一定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一定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将[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抹去不让考,他也一定知道隐瞒作者名字和真实年龄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四十年华]四个字的信息还有准确意义吗?他若说的是实话,当时人就能考证出作者的具体情况和石头记的创作动机了,于是这四个字就会给作者和敦氏兄弟惹祸,就会影响石头记的传播,就会被日后的流言家和考证索隐者当作记号跳下去求剑,敦氏兄弟能不考虑这些后果吗?这是给作者帮倒忙啊,在当时社会是万不可行的。
罗里罗嗦了这么多,就想告诉广大读者对于书中的事和话是[宁可当其假,不可当其真],对于其中蕴涵的事体情理反而是[宁可当其真,不可当其假]呀,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情节真假哉!]其实你们可以把曹家宝玉的老底子抖落抖落,无论是曹荣还是曹荣遗腹子,都不具备发生[贾宝玉与花袭人]一模一样事情的条件,曹荣早就死了,曹荣遗腹子抄家时又太小,让他俩的花袭人既要在大婚前被逐走、又要在落魄中去搭救,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你们就知道花袭人的艺术形象是好几个生活原型凑出来的,作者根本不打算写她八十回后的具体情节了,用判词来布置些悬念、再辅以伏笔和脂批就足以说明其事体情理了,连脂砚斋等熟悉曹家的人都看不出其真假,只是据书稿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倒被作者用作挡箭牌迷人障了,这些没有我石呆子来呆解,只怕没有几个人能看出来。
总结袭人悲剧的事体情理,充分说明了[花知道惜人、人不知道惜花],充分说明了男人基本都[有负女人的规劝之德],充分说明了[裙钗行止皆出于须眉之上]。至于到底有没有[花袭人供奉玉兄宝卿有始有终]这些细节,大家就不必当真了,只能说作者肯定跟花袭人式的原型生活过,肯定有好心女人搭救他过,这些女人当初也被作者或其它主子责罚过,但还是在危难之中[雪中送炭],这样当然让作者敬佩得五体投地了。因此我劝你们不要把袭人当某个真人真事来看,要当好多真人真事的集合看,这样一来还用得着在八十回后继续介绍袭人的遭遇吗?只需用判词作个约略的交代、使读者明白其中的事体情理就行了。至于那些伏笔和脂批,应该算作者怕读者光看判词还不能理解袭人形象的意义,怕读者误解其中的事体情理,才用这些来补充的。如今花袭人的形象果然产生很多的误解,幸亏有伏笔和脂批才挽回了一些坏印象,可见脂批还是有好作用的。我在袭人判词上说这么多,是因为理解袭人判词对理解其它人判词有指导作用,你们在理解其它判词时如果能参照这种套路,就更容易理解其它判词了。
大家看香菱的判词,就明确交代[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明自从夏金桂嫁到薛家后,香菱就一步步走向死亡了。这一点在八十回末已经写得差不多了,第八十回的回目本来就叫[娇怯香菱病入膏肓 懦弱迎春肠回九曲],不知是谁改成了[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这就有掩饰香菱悲剧的意思、为续作把香菱扶正预留下余地了。其实第八十回中说[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这就是[病入膏肓]啊,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得了[干血之症]即[绝经],还能为薛蟠生儿子[以承宗祧]吗?只怕连小命都活不长呢,这一点中医是最有数的,所以作者说香菱[病入膏肓]。香菱悲剧也不是曹家马家某小妾的原事照搬,你们也不能光当马氏娘家的丑闻看,要把她当[扬州瘦马]的典型来看才行。我曾在前面说过宝钗的生活原型是曹荣遗孀马氏,这样一来香菱就成了马氏娘家的小妾了。其实香菱悲剧也不单是马家小妾的悲剧照搬,马氏的哥哥也不会象薛蟠这样蠢,马氏的嫂子也不一定象金桂这样凶,马氏哥哥的小妾也不一定象香菱这样可怜,因为作者要替马氏避讳、替马氏的娘家避讳嘛,当然不能把马家丑事当笑谈向世人原封不动地公开了。作者是把[扬州瘦马]的若干悲剧集中到香菱一个人身上,才创作出这样一个[扬州美女悲剧]典型的。扬州瘦马中很多都是被人贩子拐来后调教出来的,这在书中第四回作者已经借门子介绍过了,应该说当时是各地都有,只是扬州一带最突出罢了。扬州瘦马的所谓[调教]其实就是强制教训,那是非常残酷的,女孩子从小就被当作瘦马调教,那就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履霜坚冰至]了,而是直接把一个三五岁的女孩子扔进[坚冰]中挨冻了。一个女孩子在十四五岁时脚下踩到霜能知道坚冰将至,这只是教育女孩子对未来保持相当的警觉性,不是真让女孩子到现实的寒霜中体验生活,扬州瘦马的所谓[调教]却是直接把三五岁的女孩子用坚冰样的手段来整治到十四五岁呀,这十多年的冷冻生存训练会把这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摧残得不成样子的,如果能卖给一个好人家,这女孩子或许能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下生儿育女、平安了此一生,如果卖给赦珍琏环蓉蟠孙这样的蠢物就完了,不管她们会不会遇到夏金桂王熙凤式的泼妇,最后都不可能有好结果,因为她们的生命之苗已经被冻坏了,再也经不起挫磨了。作者创作的香菱悲剧只是这些瘦马悲剧的形象概述,根本不能当现实中极偶然的特例来考证,他是借香菱悲剧来为可怜的扬州瘦马们昭传啊!当然扩展开来也指天下所有做妾的女人悲剧,这一点我在前面的呆解中已经说过了,所以这里补充有关扬州瘦马悲剧的背景分析。
总体来说,香菱的悲剧结局虽然在八十回内就已经定型了,但是其事体情理还是没有被读者基本掌握,大家还是在具体结局上兜圈子,续书写她被薛蟠扶正后[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就是明显的例子。其实香菱后来的结局如何并不重要,书中第一回就写了她是[有命无运]、[生不遇时、遇又非偶],不可能有好结局的。这不光指她自己,也指书中所有裙钗,甚至指天下所有遭塌天大祸打击的女子。你们好好温习一下这段脂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这里面蕴涵的事体情理是终身领悟不尽呀,又何必拘拘于甄英莲个人结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