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前八十回
石呆子:总结这前八十回是比较麻烦的事,因为作者在八十回嘎然而止了,弄得大家都以为《石头记》八十回后还有很多文字,最起码还应该有结尾嘛,其实这正是作者的狡狯之处,他就是要留下悬念让读者去猜想,这样才能达到他[不写之写]的目的。
你们先从曹家看,曹家在雍正六年初被抄家,作者被弄得[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最后[ 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是这能明明白白地写入书中吗?给当朝看出来是不忠,给曹家人看出来是不孝,给知情人看出来是不义,给读者看出来是不仁,他不能明写出来嘛,当然只好嘎然而止了;再从皇家看,雍正上台后一顿整肃,皇族内部的正邪之争分出输赢了,接下来宝亲玉可以缔结金玉良缘、稳坐六十年江山了,他没有[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经历,当时更没有[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最后结局,却叫作者怎么写下去?你们再细品书中贾朝,七十七回开始就写贾母[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于是王夫人自己作主,驱司棋逐晴雯撵四儿芳官等,这些就等于真朝的康熙死、雍正立、一场抄家大祸[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也不知烧了几家]呀,至于曹家算不算皇家的晴雯、李家算不算皇家的芳官、年羹尧隆科多算不算皇家的司棋,你们[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情节哉!]作者既然写到这个份上,下面的情节还用得着明写吗?无非是[政王拥正]十三年后缔结金玉良缘,把宝座让给宝二奶奶做,贾宝玉则安享六十多年’美而又足,好事无魔’的日子,作者别说成书在乾隆盛世,就是成书在嘉庆末年也不能明写呀,当然只好嘎然而止了。
这样你们就知道《石头记》到八十回而止很合理了,曹家事又写完了,皇家事也写完了,贾家事只能写到这里了,《石头记》一书当然该收尾了。实际上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和[芙蓉诔]就已经给全书做结论了,只是你们拘拘于晴雯一个人,悟不出其中普遍的事体情理罢了,作者知道《石头记》不能就这样了结,他也不想就此了结,但是他又想造成石头记没有完结的悬念,怎么办呢?大家都知道他还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于是他就想出[藏尾于头]的妙法,来它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第五回就是他精心杜撰的《红楼梦》一书的结尾。这一点没有我石呆子下凡亲解,只怕你们一个都看不出来,因此要给石头记作总结,先要回过头来重温这第五回,把这第五回看懂了,也就把石头记的结尾看懂了,把石头记结尾看懂了,也就把石头记全部看懂了。
第五回我们在前面已经解过了,似乎没有再解的必要,其实那是从头解起的,当时大家对全书还没有全面认真的了解,只是把它当[曲径通幽处]的指路题名石来看,当然是肤浅的了。如今八十回正文已经看完了,对诸裙钗悲剧也有个通盘了解了,对石头记的全部梗概也基本有数了,对作者想阐述的事体情理也基本掌握了,现在再回头来看这第五回,就会有新的认识,甚至有新的领悟直至升华。这完全看读者的悟性高不高,只要真的灵性通了,就会豁然开朗、一通百通;如果是没悟性的人,还当是看了前四回接着看这第五回,还当没看过后七十五回待,当然是一窍不通了。
红疯子:是啊,咱现在再看这第五回就跟以前看这第五回不一样,而且每一回重温都有新发现,现在经你对前八十回逐一详细解释后,咱也有新的感悟,看来这第五回确实是作者故意[藏尾于头]的绝妙佳作。
石呆子:本回一开头就很有商榷之处,林黛玉与贾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这不是明显地褒钗贬黛吗?作者在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写黛玉的[悒郁不忿之意]、就写宝钗的[浑然不觉],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这对那些主张褒黛贬钗的人是一个明白无误的警示,告诉人们不能把宝玉当才子、黛玉当佳人、宝钗当其间拨乱的小人,可是如今的人对这些明白无误的警示就是充耳不闻,这就辜负作者的苦心了。当然这一点与把第五回当全书结尾无关,我只是对前面的呆解第五回补解一句而已。
再说[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一句也有明显的破绽,大家都知道梅花是冬天才开的,而冬天白天较短,人不易疲倦,也就没有[睡中觉]的必要,可这一次宝玉却偏偏[倦怠,欲睡中觉],而且秦氏似乎早就料到宝玉会[倦怠,欲睡中觉],早就[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你们不觉得这一情节不合常识吗?这若在别的马虎的作者笔下只能当无意中的疏漏待,但在石头记作者这种心细如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人笔下就必须当故意留下的噱头看了。作者如果真有类似宝玉在秦氏房间里睡中觉这样的生活素材,那也应该发生在春夏两季,作者只需写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桃花盛开]或[荷花盛开]就行了,何必非明写[梅花盛开]不可呢?这种不合时令的描写在会作诗吟赋作画的人来讲是最忌讳的,作者当初写时就不可能是笔误,再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不改,可见他是存心写梅花的了。有批者说【元春消息动矣。】这也不合适,元春的花名不是梅花,作者用不着用梅花来暗示【元春消息动矣】暨暗示元春将升贵妃,因为有三个因素制约着他,第一元春原型是假的、虚构的、不存在的,第二此时还没发生[淫丧天香楼]事件,贾朝太子贾珍的地位正稳固着呢,作者写元春省亲是为了暗示贾朝重心从长房转到二房,此时用不着先暗示这一点,第三作者写元妃省亲一段是[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说穿了是用元妃省亲来隐寓康熙皇帝与曹家、与孙氏、与曹寅的特殊关系,此处用不着把这一点告诉读者,第四【元春消息动矣】在第十三回秦氏向凤姐托梦中有很明显的暗示,这里用不着借梅花盛开先暗示一下。其实这也说明了妄批的害处,如今好些人把脂批奉为圣旨,其实批者中是良莠不齐,批语前后蔓延数百年,更是泥沙俱下,你们怎么能一概奉为圭臬呢?
这里的[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而[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是作者故意露出的破绽,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件事是[假] 的、[无]的,告诫读者别当[真]的、[有]的,这一点在只读一至四回、未读六至八十回时是体会不出来的,只有读完前八十回、意识到石头记全书可能就是只到八十回为止、第五回就是全书的结尾时,才能体悟得出来。大家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这石头记如何结尾呢?既然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当然可以再用一番梦幻来了结《石头记》一书了,这[一番梦幻]就是第五回。其实整个[红楼梦]一书都是梦幻,曹家的盛衰也是梦幻,皇家二十年来的争储争位还是梦幻,连大清二百几十年王朝都是梦幻,几千年的正邪之争、几万年的共颛之争、几十万年的虎兕之争归结起来都是梦幻,社会和人生就是梦套梦,只是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自然的有人为的罢了。这第五回的梦幻就是假的、人为的,当然不能当真的、自然的理解了,作者就是怕读者当成真的,才故意卖个破绽的。你们细想想,第五回并不是正文,第六回才是正文,作者有必要在第五回开头就写贾府日常家宴吗?再从全书结构来衡量,全书刚开始,读者对诸裙钗各自形象还没有基本印象,作者有必要在第五回用梦幻方式向读者预告诸裙钗结局吗?预告了又有什么用?居然有人认为贾宝玉这番梦幻是真的,甚至认为[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实有其人其事,这样怎么能通灵呢?他们会辩解说这是艺术虚构,自己并没有当真,只是当艺术虚构看,我认为这是狡辩。作者是杜撰这一番梦幻的人,他自己都不承认现实中真有这一番梦幻、自己都明说[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假的,你们怎么能把这些当艺术虚构来理解呢?说穿了,这都是作者借贾宝玉这个角色在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意思呀,作者都明说贾宝玉是假的了,你们当然应该直接把这些梦幻内容当假的处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