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的末尾是[小鬟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这看上去仅仅是作者惯用的留下悬念、引出下一回的收束手法,实际上这里面既有暗示黛玉最后结局的意思,甚至还有暗示黛玉的生活原型并不存在的意思,这一点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了。如今的人都把黛玉当真的[绛珠仙子]生魂来看,于是也把宝玉当真的神瑛侍者的生魂来看,认为黛玉就是绛珠仙子下凡来给神瑛侍者生魂还泪的,如今泪已还得差不多了,自然该回到仙界去了,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呀,还泪之说仅仅是作者借来为虚构木石前盟服务的,根本就是假的、不存在的,你们当然不应该拘拘于这些俗套了,这里的丫环说[有鬼],虽然是句玩笑话,也说明黛玉不可能成仙,因为仙和鬼是不容混淆的,作者心目中既然有了[黛玉是绛珠仙子]的概念,就不会把她说成[鬼],即使生活素材中真有此话,作者也不肯写入书中的。同样道理,你们也该想到当年曹家的女儿们并没有与黛玉一模一样的生活原型,如果作者是把这样的生活原型原封不动地搬入书中,说她是[鬼]就有些亵渎了,你们现代人可以不注意这些忌讳,但作者当时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些忌讳,因此此处毫无忌讳地指黛玉为鬼,就间接证明了黛玉形象有很大的虚构成份,作者才会这样放开创作的。这与前面的说王夫人[悍妇]是一个道理,因此请你们不要拘拘于黛玉原型的真假,还是取其事体情理要紧。至于暗示黛玉最后结局的意思,就留待下一回去解了。
红疯子:看样子这第七十八回解得差不多了,你是不是给大家作个小结呢?
石呆子:其实该说的都说了,再说你们就嫌我罗嗦了。这第七十八回的开头是交代抄检大观园的善后事宜,包括王夫人向贾母汇报逐晴雯、立袭人的事,宝钗正式搬出大观园的事,宝玉探晴雯扑空的事等,从这些事中你们要看出王夫人令行禁止、杀伐决断的架势,这在抄检大观园之前是看不到的,以前王夫人对家事很少过问,要么是凤姐当家,要么是探李薛三人共治,要么是贾母直接发威,自中秋伤感后,贾母就[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王夫人就直接出来处罚晴雯等人了,作者虽然没有把这些明写成贾朝的假皇过世、假正继位、整肃内部、丫环受累,但有这种意思在里面,只是需要大家仔细品味就是了。贾朝到了这一步,与大清朝康熙过世、雍正继位、整肃朝纲、众人受累时的格局等于是小巫见大巫,此时若能悟到[何事贾族众须眉,不及闺中弱晴雯],只能达到初步的创作目的,只有启迪读者想到清朝与贾朝在事体情理上是相通的,才能达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这最终创作目的,否则石头记一书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作者无论如何是没法撒手的。但是作者慑于文字狱,又不敢直接写成贾母过世、政王继位,更怕作者想不到大清朝康熙过世、雍正继位、整肃朝纲、众人受累时的格局,于是就在此设了个鬼话来启迪读者深论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希冀达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的创作目的,可惜心有灵犀的人太少了,二百几十年来只看到你红疯子一个人,所以到如今才把这一层迷雾揭开来,如果不揭开这层迷雾,只怕这石头记永远没有人看得懂呢。
至于《芙蓉女儿诔》一节,看上去比《姽婳词》一节篇幅长、词藻美,实际上思想意义远不及《姽婳词》深邃,有些人会以为这就表明作者是轻《姽婳词》重《芙蓉诔》,其实上是你们理解错了,作者正是重《姽婳词》轻《芙蓉诔》才这样处理的,这就叫[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假则真之、真则假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政与众幕友们对《姽婳词》上半阕就详加评论,对下半阕却几句带过、草草收场,这也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作者在处理《姽婳词》《芙蓉诔》二者的轻重时同样是用[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手法,《芙蓉诔》是陪衬《姽婳词》的,它只是《姽婳词》的[馀意]而已,应该算虚陪,但是作者却把它当实实在在的主要内容来重写,把《姽婳词》最重要的下半阕当模模糊糊的鬼话轻轻带出,尤其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一句,贾政既然是你们最恨的所谓[封建卫道士],听到这一句就应该立即痛加训斥制止才对,根本不该容十三四岁的宝玉深论到朝纲,但是作者为了全书架构需要,又不得不让宝玉说出这一句主旨来,于是只好虚晃一枪、轻轻带过了,这样你们就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轻写《姽婳词》重写《芙蓉诔》了,因为现实不允许他重写《姽婳词》,不是他不想重写这点睛之笔,于是他只好着重写《芙蓉诔》了。如今你们还是不重视《姽婳词》、只重视《芙蓉诔》,这就等于承认自己与十四岁贾宝玉差不多见识、只把石头记当[贾宝玉自叙]来理解,当然会把蕴涵石头记主旨的《姽婳词》当鬼话轻视了。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深论了诸裙钗悲剧的根源,又用了更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的[长太息],到这里石头记的主要目的都达到了,作者即使就此收手也可以心安了,但是他还得适当地再写些故事情节,给读者造成全书未完的假相,这样就好留下悬念供后人求索或考证了。因此接下来的两回就没有这一回重要了,你们一定要把这一回与全书前五回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思考,才能悟出作者精心创作这一回的良苦用心,才能看出石头记精华已出、下面有没有新的内容、正式的结尾已经不重要了,其实这一回就等于是全书的结尾,这一点你们只要想到林四娘就代表诸裙钗、作者就是借鬼话启迪读者深论到朝纲、《芙蓉诔》不光是祭晴雯一个人的,就能悟出作者的意图了,又何必非要看到石头记八十回后的具体内容呢?
详解第七十九回
石呆子:第七十九回的回目是[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有版本把[薛文龙]改为[薛文起],这明显是替薛蟠护短嘛,作者就是为了讽刺这一个大字不识的蠢货,才给他取名[薛文龙]的,可改者总是对作者这样揭短看不顺眼,不改得不伦不类就不放手,石头记的真味就是这样给他们改掉的,因此我对考证派历来不敢不恭,因为正是他们的考证恢复了石头记的本来面目,帮助读者看出原作的原貌,这样才能解出原味呀。可见考证派对本书的贡献是不该抹杀的,你们应该把他们与流言家区分开来,没有他们的考证,只怕这石头记早就被人改得面目全非了。
这一回写的是香菱与迎春的悲剧,有的人以为是写的薛蟠的事和迎春的事,这就不会看书了,作者只对香菱和迎春感兴趣,对薛蟠和孙绍祖这样的浊须眉根本不屑一顾,只是为了刻划香菱和迎春的悲剧,才不得不写到这两个家伙的。如今的人看不出这一点,总以为作者是在写薛蟠的婚事和迎春的婚事,只是如实记录这两件事而已,并没有有意识地要表述什么事体情理,这就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了。
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芙蓉诔》写出来后,石头记的主要架构已经完成了,可以封笔了,但是作者还要故意留下一段蛇尾供读者玩味,这样才看不出来石头记是到七十八回为止,以为八十回后还有故事呢,这样就保护了第七十八回作为全书最后一回的原作真相,掩护了《姽婳词》作为全书点睛之笔的创作意图,如果没有这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有心人就会注意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全书主旨了,一旦上纲追究起来,石头记的命就难保了,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决不容许把晴雯悲剧上升到朝纲高度来认识的,更不容许把书中诸裙钗悲剧推广到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作者当然要顾虑到石头记的传流、不能触犯当朝了。再说写了这两回读者会以为全书还没有结束呢,留下悬念供读者想象也是作者的创作目标嘛,当然要继续写下去、装成石头记到八十回突然中断的假象了。
红疯子:照你这样说的话,石头记本来该到第七十八回为止了?
石呆子: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如果能理解这一点,我这次呆解的基本目的就算达到了,石头记就该到撰成《姽婳词》《芙蓉诔》为止,后两回只是故意留下的蛇尾,你们带着这个观点看石头记,就更容易解出石头记的其中味,也更容易品出《姽婳词》《芙蓉诔》的其中味了。其实石头记一书到第七十八回为止更容易使读者只取其事体情理、不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只是不利于隐蔽作者企图,对读者理解创作意图反而有帮助,读者就用不着去索隐朝代年纪哉地舆邦国具体情节了,就更容易只取其事体情理了,这样才有利于解开石头记的其中味嘛,整天忙着考证索隐石头记的朝代年纪哉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当然就耽误了[取其事体情理]了。这里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就是如此,如果作者就写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为止,不是更容易启迪读者只取其事体情理、不拘拘于朝代年纪了吗?可惜天不从人愿,作者只能借鬼话写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还要用第七十九回第八十回这个蛇尾掩盖起来,这样就只利于索隐其具体情节、不利于取其事体情理了,这显然是作者不想达到的现实效果,但却是流言家最想达到的实际效果,流言家就是只取其适趣闲闻的一面,如果不是到此为止,还能再大胆发挥出三十回宫闱秘事来,那就更有商业价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