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只要是明白[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的人,都不需要联想到康末雍初的争储争位,就能把贾朝[[外患虽足惧,内忧更可悲!哀哉诸裙钗,受尽其中累]的事体情理悟出来,因为作者就没打算为曹家鸣冤、为自己叫屈,书中的贾家已经与现实中的曹家相去甚远了,作者只是为历朝历代受改朝换代大祸所累的诸裙钗惋惜,只是要大家想到普天之下全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并没有拘拘于清朝一朝雍正一代,他当然不畏惧当时的文字狱审核,更不在乎流言家的大胆假设、大胆发挥了。即便如此,一般人还是看不出书中的贾家不等于曹家、却类似皇家来,于是只好在这八十回将止之时借此《姽婳词》来点出全书主旨[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这样才能达到作者[书未成、意已尽]的创作目的呀。有此一深论,你们还在乎了解金陵十二正钗各自的具体结局吗?还在乎了解贾宝玉的最后下场吗?还在乎追问贾府的最后覆灭吗?只要挖出诸裙钗悲剧的总根源就达到本书的基本要求了,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接近极限了,再写下去就要惹祸了,当然要[适可而止]了,这个[可]就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而决不能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明白了石头记是放大的鬼话词,书中的宝玉、晴雯等与词中的恒王、林四娘等一样,都是作者[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来的无稽考的假话],你们只要知道深论个[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钩]钗!]石头记就大功告成了,[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悟不出这个道理,纵堆砌成一部百二十回本或百零八回本的《红楼梦》。,也觉得甚无趣味]。
红疯子:看来这《红楼梦》一书不但离得开曹家事,而且也离得开清皇家事,不但离得开百二十回续书,而且也离得开诸裙钗各自具体结局、贾宝玉结局、整个贾族最后结局了,只要问一个[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就等于解答了这些悬案了?这样不等于说[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就是全书的总结论吗?
石呆子:正是这个意思,作者这篇鬼话词就是为总结全书、交待主旨而创作的,从抄检大观园到晴雯死的整个戏文都是作者精心杜撰的,他胡扳乱扯这一大篇假话,就是为真真女儿国故事作了结,就是为深论裙钗悲剧的事体情理,就是为省略裙钗悲剧的具体结局,就是为用此一篇鬼话来说出全书主旨,这个龙睛一点明,作者的总构思就基本完成了,于是他如释重负地说[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其实是说[我为这些好女儿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他是告诉读者不但《姽婳词》[歌成]了,而且连《金陵十二钗》一书也[歌成]了,作者是为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长太息],接下来他尚在傍徨的是该就这样为止呢?还是剩一些[馀意]让读者继续回味下去呢?可见这最后一句含义太深了,不仅是为《姽婳词》作收尾,而且也是为全书作收尾呀。看了我这解释,你们觉得石头记一书还有续貂的必要吗?它就不是为交代诸裙钗结局、贾宝玉结局、贾族最后结局而撰的,只是为深论诸裙钗悲剧根源而创作的,当作者借鬼话说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句关键话之后,全书的使命就完成了,读者只需取其[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的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各自具体结局哉!
红疯子:咱总是对你这些呆解将信将疑,谁知道你这石呆子是真是假,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作者的意思?也许全是你这呆子受了[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的启发,也到这里来胡诌罢了,咱又找不着证明人,如果作者真是信着伶口俐舌胡扳乱扯,你这样拚命拔高是不是有些胡乱上纲了?
石呆子:我只见从前有小说作者故意贬抑主题的,从来没见有敢胡乱上纲的,因为这在那个年代是犯大忌的。古代文人都以站得高看得远为高尚,这与胡乱上纲不是一回事,胡乱上纲是随意触犯当朝忌惮的言和事,站得高看得远则是指超然于本朝本地之外之上,一个是指有针对性的特殊性,一个是指没有针对性的普遍性,不好混为一谈的。历朝皇帝都对随意触犯当朝忌惮的事和人严惩不贷,哪里有人敢在小说里白纸黑字胡乱上纲?但是过去的皇帝对站得高看得远的哲人高人都是很敬佩很宽容的,因为这些人根本无意触犯当朝,他们只是指出一些历朝历代带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是为人类的长远来求不值得皇帝反过来无限上纲的,如果焚坑他们反而显得皇帝气量狭小。就拿石头记作者来说,如果他是用石头记为曹家被抄鸣冤叫屈,或者是借石头记散布宫闱秘闻、攻击雍正或乾隆得位不正,或者是如流言家考证的是涉入弘皙逆案,这些都是胡乱上纲、故意触犯当朝,应该被焚坑的;如果他是用石头记揭示[祸起萧墙]、盛极必衰、连累妻妾儿女丫环的客观规律、为普天下无辜者昭传,哪个皇帝都不好计较的,因为这与皇八子党散布攻击雍正的谣言不同,与流言家传播宫闱秘闻更不同,皇帝当然是即使看出其意也不好计较了,更何况还不容易看出来呢。
其实你们只是先抱有怀疑我身份的成见,然后才怀疑我的呆解是不是作者的真意的,如果抛弃这些成见,实事求是地看这些呆解,就很容易接受其中的事体情理了。什么是[真]?事体情理才是真,什么是假?具体情节才是假,作者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你们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哉!我能把作者当时想解释又无法正面解释的事体情理解释出来,你们就该信以为真,何必拘泥于具体情节的真假呢?这鬼话词具体情节明明是假的,但妨碍你们求索[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事体情理了吗?同样可以想到的是,这石头记的具体情节也是[贾]的,但是这也不应该妨碍你们求索[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的事体情理嘛。我多次说过,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作者都不应该把曹家事原封不动地照搬入书中,生活在几百年前的人更知道不应该把皇家事直接写入书中,这些决定了作者无论创作《姽婳词》还是《石头记》都不能写真人真事,只能改头换面写成鬼话假话,更何况作者本来就只取其事体情理不拘拘于具体情节,你们就更不应该在乎情节的真假了,情节是为阐明情理服务的,只要达到阐明情理的目的,假情节还可以逃避当政者的惩罚、躲避当事者的指责、回避亲朋好友的忌讳,当然要比真情节更有利了。但是你们如今却只取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的真实可信,对深论其事体情理根本不感兴趣,这样就与作者的创作宗旨背道而驰了,当然既解不出其中真味、又分不出我这呆解的真假了。这些我也不好苟责你们,反正人们始终存在解开石头记真味的强烈愿望,他们看了我这些呆解会觉得石头记越看越清楚的,不象那些流言家的刻舟求剑越看越糊涂,因此肯定会逐渐接受我这些呆解的。
红疯子:那么这《姽婳词》就解完了,有没有要补充的?
石呆子:当然有,你们看这《姽婳词》中对恒王就持批判态度,这对理解贾宝玉的典型意义有帮助啊。如今的人们都对贾宝玉持赞赏态度,对作者检讨宝玉言行的描述持回避态度,对我的批评宝玉行止更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样当然对理解《姽婳词》的其中味不利了。《姽婳词》对恒王是没有褒语的,他平常[好武兼好色],战时又轻敌深入,还连累林四娘等美女为他殉身,可以说是林四娘等人一半死于众将士和流寇,一半要怪恒王的荒唐好色,这一点你在疯谈鬼话词中说过了,但是你没有看出贾宝玉身上也有恒王的影子,这对理解宝玉行止的事体情理就有所欠缺了。我刚才说过宝玉也是[恒]王,他平常不习文、只爱在女儿圈子里厮混,这虽然不象鬼话词中的恒王那样荒淫,但在宝钗湘云袭人王夫人等人看来也是不应该的,只是如今的人都把这几个人当封建卫道士、把宝玉当反封建斗士,才以此为美的,其实作者是不以此为然的,只是你们不承认罢了。我在前面说过,自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黛玉渐渐疏远了宝玉,宝玉只好与晴雯芳官等一起厮混,于是晴雯芳官等处处围护宝玉,这才触犯那些刁奴们、召来祸端的,这也是替宝玉受过啊,作者写这些一方面有痛批王夫人邢夫人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之意,另一方面也有检讨宝玉的[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的意思。我再重提这些不是为了罗里罗嗦讨人嫌,而是说晴雯芳官等也类似林四娘,宝玉也类似恒王,如果你们看出了林四娘、恒王的故事都是作者敷演出来的一篇鬼话,就知道这篇鬼话也不完全是无风作有,它是参照宝玉的荒唐行止敷演出来的,有影射贾宝玉的意思,只是不容易看出来罢了。回头你们再想到贾宝玉的故事也是假的、是作者敷演出来的,你们就知道[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的意思与[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意思完全相通了,《姽婳词》的创作目的就是要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 这全书主旨引申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的最高层次呀!你们还有必要拘拘于宝玉的真假、书中贾事的真假吗?
大胆假设、大胆发挥了。即便如此,一般人还是看不出书中的贾家不等于曹家、却类似皇家来,于是只好在这八十回将止之时借此《姽婳词》来点出全书主旨[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这样才能达到作者[书未成、意已尽]的创作目的呀。有此一深论,你们还在乎了解金陵十二正钗各自的具体结局吗?还在乎了解贾宝玉的最后下场吗?还在乎追问贾府的最后覆灭吗?只要挖出诸裙钗悲剧的总根源就达到本书的基本要求了,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接近极限了,再写下去就要惹祸了,当然要[适可而止]了,这个[可]就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而决不能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明白了石头记是放大的鬼话词,书中的宝玉、晴雯等与词中的恒王、林四娘等一样,都是作者[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来的无稽考的假话],你们只要知道深论个[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钩]钗!]石头记就大功告成了,[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悟不出这个道理,纵堆砌成一部百二十回本或百零八回本的《红楼梦》。,也觉得甚无趣味]。
红疯子:看来这《红楼梦》一书不但离得开曹家事,而且也离得开清皇家事,不但离得开百二十回续书,而且也离得开诸裙钗各自具体结局、贾宝玉结局、整个贾族最后结局了,只要问一个[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就等于解答了这些悬案了?这样不等于说[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就是全书的总结论吗?
石呆子:正是这个意思,作者这篇鬼话词就是为总结全书、交待主旨而创作的,从抄检大观园到晴雯死的整个戏文都是作者精心杜撰的,他胡扳乱扯这一大篇假话,就是为真真女儿国故事作了结,就是为深论裙钗悲剧的事体情理,就是为省略裙钗悲剧的具体结局,就是为用此一篇鬼话来说出全书主旨,这个龙睛一点明,作者的总构思就基本完成了,于是他如释重负地说[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其实是说[我为这些好女儿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他是告诉读者不但《姽婳词》[歌成]了,而且连《金陵十二钗》一书也[歌成]了,作者是为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长太息],接下来他尚在傍徨的是该就这样为止呢?还是剩一些[馀意]让读者继续回味下去呢?可见这最后一句含义太深了,不仅是为《姽婳词》作收尾,而且也是为全书作收尾呀。看了我这解释,你们觉得石头记一书还有续貂的必要吗?它就不是为交代诸裙钗结局、贾宝玉结局、贾族最后结局而撰的,只是为深论诸裙钗悲剧根源而创作的,当作者借鬼话说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句关键话之后,全书的使命就完成了,读者只需取其[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诸裙钗!]的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各自具体结局哉!
红疯子:咱总是对你这些呆解将信将疑,谁知道你这石呆子是真是假,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作者的意思?也许全是你这呆子受了[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的启发,也到这里来胡诌罢了,咱又找不着证明人,如果作者真是信着伶口俐舌胡扳乱扯,你这样拚命拔高是不是有些胡乱上纲了?
石呆子:我只见从前有小说作者故意贬抑主题的,从来没见有敢胡乱上纲的,因为这在那个年代是犯大忌的。古代文人都以站得高看得远为高尚,这与胡乱上纲不是一回事,胡乱上纲是随意触犯当朝忌惮的言和事,站得高看得远则是指超然于本朝本地之外之上,一个是指有针对性的特殊性,一个是指没有针对性的普遍性,不好混为一谈的。历朝皇帝都对随意触犯当朝忌惮的事和人严惩不贷,哪里有人敢在小说里白纸黑字胡乱上纲?但是过去的皇帝对站得高看得远的哲人高人都是很敬佩很宽容的,因为这些人根本无意触犯当朝,他们只是指出一些历朝历代带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是为人类的长远来求不值得皇帝反过来无限上纲的,如果焚坑他们反而显得皇帝气量狭小。就拿石头记作者来说,如果他是用石头记为曹家被抄鸣冤叫屈,或者是借石头记散布宫闱秘闻、攻击雍正或乾隆得位不正,或者是如流言家考证的是涉入弘皙逆案,这些都是胡乱上纲、故意触犯当朝,应该被焚坑的;如果他是用石头记揭示[祸起萧墙]、盛极必衰、连累妻妾儿女丫环的客观规律、为普天下无辜者昭传,哪个皇帝都不好计较的,因为这与皇八子党散布攻击雍正的谣言不同,与流言家传播宫闱秘闻更不同,皇帝当然是即使看出其意也不好计较了,更何况还不容易看出来呢。
其实你们只是先抱有怀疑我身份的成见,然后才怀疑我的呆解是不是作者的真意的,如果抛弃这些成见,实事求是地看这些呆解,就很容易接受其中的事体情理了。什么是[真]?事体情理才是真,什么是假?具体情节才是假,作者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你们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哉!我能把作者当时想解释又无法正面解释的事体情理解释出来,你们就该信以为真,何必拘泥于具体情节的真假呢?这鬼话词具体情节明明是假的,但妨碍你们求索[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事体情理了吗?同样可以想到的是,这石头记的具体情节也是[贾]的,但是这也不应该妨碍你们求索[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的事体情理嘛。我多次说过,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作者都不应该把曹家事原封不动地照搬入书中,生活在几百年前的人更知道不应该把皇家事直接写入书中,这些决定了作者无论创作《姽婳词》还是《石头记》都不能写真人真事,只能改头换面写成鬼话假话,更何况作者本来就只取其事体情理不拘拘于具体情节,你们就更不应该在乎情节的真假了,情节是为阐明情理服务的,只要达到阐明情理的目的,假情节还可以逃避当政者的惩罚、躲避当事者的指责、回避亲朋好友的忌讳,当然要比真情节更有利了。但是你们如今却只取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的真实可信,对深论其事体情理根本不感兴趣,这样就与作者的创作宗旨背道而驰了,当然既解不出其中真味、又分不出我这呆解的真假了。这些我也不好苟责你们,反正人们始终存在解开石头记真味的强烈愿望,他们看了我这些呆解会觉得石头记越看越清楚的,不象那些流言家的刻舟求剑越看越糊涂,因此肯定会逐渐接受我这些呆解的。
红疯子:那么这《姽婳词》就解完了,有没有要补充的?
石呆子:当然有,你们看这《姽婳词》中对恒王就持批判态度,这对理解贾宝玉的典型意义有帮助啊。如今的人们都对贾宝玉持赞赏态度,对作者检讨宝玉言行的描述持回避态度,对我的批评宝玉行止更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样当然对理解《姽婳词》的其中味不利了。《姽婳词》对恒王是没有褒语的,他平常[好武兼好色],战时又轻敌深入,还连累林四娘等美女为他殉身,可以说是林四娘等人一半死于众将士和流寇,一半要怪恒王的荒唐好色,这一点你在疯谈鬼话词中说过了,但是你没有看出贾宝玉身上也有恒王的影子,这对理解宝玉行止的事体情理就有所欠缺了。我刚才说过宝玉也是[恒]王,他平常不习文、只爱在女儿圈子里厮混,这虽然不象鬼话词中的恒王那样荒淫,但在宝钗湘云袭人王夫人等人看来也是不应该的,只是如今的人都把这几个人当封建卫道士、把宝玉当反封建斗士,才以此为美的,其实作者是不以此为然的,只是你们不承认罢了。我在前面说过,自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黛玉渐渐疏远了宝玉,宝玉只好与晴雯芳官等一起厮混,于是晴雯芳官等处处围护宝玉,这才触犯那些刁奴们、召来祸端的,这也是替宝玉受过啊,作者写这些一方面有痛批王夫人邢夫人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之意,另一方面也有检讨宝玉的[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的意思。我再重提这些不是为了罗里罗嗦讨人嫌,而是说晴雯芳官等也类似林四娘,宝玉也类似恒王,如果你们看出了林四娘、恒王的故事都是作者敷演出来的一篇鬼话,就知道这篇鬼话也不完全是无风作有,它是参照宝玉的荒唐行止敷演出来的,有影射贾宝玉的意思,只是不容易看出来罢了。回头你们再想到贾宝玉的故事也是假的、是作者敷演出来的,你们就知道[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的意思与[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的意思完全相通了,《姽婳词》的创作目的就是要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 这全书主旨引申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书中诸裙钗?]的最高层次呀!你们还有必要拘拘于宝玉的真假、书中贾事的真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