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六百一十四
发布日期:2019-08-04 03:38:05

红疯子:你这话对咱们启发很大,咱们过去总是从索隐考证的角度看红楼梦,总是把书中的人和事当真人真事看,就没有想到作者不但不可能写绝对的真人真事,而且形势就决定他不该写真人真事,他只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啊。因此咱推论出书中所有人和事、所有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应该是被作者改头换面过的。这证明流言家大胆发挥的毫无价值,如果石头记能被流言家抓住供其大胆发挥的证据,它早就被文字狱官员抓住把柄焚坑了,绝对等不到现在再被流言家拿出来大胆发挥的。

石呆子:这就对啦,如果你们在看石头记的索隐考证时能多从当时环境设想一下,就不容易钻牛角尖了,如果在看流言家的大胆发挥时能从反面多问个为什么,流言家当然更无法[滥竽充数]了。

你们细算算,即使不谈曹頫能不能在场,曹家在孙太夫人八十大庆时也不可能有太妃和王妃到场贺寿,这些只是作者根据石头记剧情需要另外杜撰的罢了,孙氏八十大寿场面肯定很热闹,但也只是给作者用来作参考,根本不能照搬入书中的。因此你们倒不如忘了孙太夫人的故事、忘了曹寅的故事,直接就书中贾事总结事体情理好了,作者本来就是设想读者在不了解曹家事的情况下也能读懂石头记的,如果读者没有曹家事考证就读不懂石头记,作者干脆写曹家记得了,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拘拘于曹姓一家的得失,甚至也没有拘拘于清王朝几朝几代的兴衰,更没有拘拘于[当日所有之女子的行止见识悲剧结局],他是总结普天之下过去未来的所有女子悲剧的事体情理呀,还在乎一时一事的真假有无?

回头再说贾母寿庆,[二十八日请皇亲附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这就说明贾母具备与这些贵宾同等资历,否则她们不会亲来庆贺的。这就说明贾母具有跟南安太妃同等资格。如今的人都说贾母是贵妃祖母,当然能与太妃平起平坐了,实际上清朝皇帝并不太宠信皇妃,更不重视皇妃的娘家人,清皇室的嫡庶之分是相当严的,皇妃再得宠,也不可能得宠到杨贵妃那种程度,皇妃的娘家人更不可能被宠信到杨国忠那种程度。你们注意王夫人象个贵妃亲母吗?元春把她当亲母亲近了吗?这里根本不是什么贵妃祖母过寿,分明是康熙乳母过寿嘛。还有人说贾母隐寓曹寅妻子,曹寅妻子够资格与太妃平起平坐吗?再说寿礼,[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环四个,帑银五百两.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余者自亲王驸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之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就是寓康熙送孙氏这些寿礼呵。

往下看[南安太妃因问宝玉,又问众小姐们,],这就是投贾母之所好,南安太妃知道贾母最珍爱宝玉、最喜欢来客提宝玉、见宝玉、赐宝玉礼物,也喜欢来客要见她喜欢的几个女孩子。所以才提出要见宝玉跟小姐们的。你们看[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可见贾母心中认为只有探春可与史,,林诸艳比肩,而迎春惜春就差一点了,这就引出下文的邢夫人[且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来了。如果仅仅从一家一族来看这件事,你们会觉得贾母太偏心了,史,,林四位是亲戚不算,迎、探、惜都是孙女儿,怎么能只叫探春出来见客、不叫迎春惜春一起出来见客呢?这不是明摆着抬举探春、忽视迎春惜春吗?这在大家人家会引起各房不满,过去的老长辈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轻易不会做这些惹晚辈非议的事,做太婆婆的就更不愿意引起众儿媳背后咒骂了,曹家孙太夫人也会注意这一点的,何况曹家子嗣不旺,孙太夫人尽管不乏孙女儿和亲戚孙辈女孩子陪伴,身边也不会有多少儿子儿媳妇勾心斗角的,更何况她八十大寿肘肯定在南京,当然不会有太妃王妃来贺寿了,可见这段情节不会是曹家原事的简单照搬。但是你们深论到皇家就会豁然开朗了,康熙皇帝可是有权表达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孙子的,他认为哪个儿子中意就迭哪个儿子做太子,他看中哪个孙子是可造之才就偏向哪一房,儿子媳妇们也不敢表示异议的,因为他不光是一家之主、更是一国之君啦。这样他就更喜欢用抬举某儿子某孙儿的行动来表示对儿孙的好恶和取舍,这样就特别引起儿孙们对他的不满甚至怀恨。如何间接描写康熙对儿孙的取舍,如何间接反映儿孙对康熙的不满甚至怀恨,如何隐寓这种矛盾对立造成的诸皇子争储乱局,如何预示康熙死后的争位危机,这就是作者精心创作石头记中贾母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曹家的孙太夫人虽然也有与儿孙的矛盾,但是她子嗣太少了,两次陷入接班危机,应该不会有儿孙怨她偏心,因为有明确的传承制度作保,用不着她说了算嘛,儿孙都是独种,他的前程既然没有人竞争,又何用祖母偏袒呢?她只要确保独孙独重孙的平安长成就行了,因此书中的贾母形象要比孙太夫人的原素材复杂得多,仅用曹家事来解释贾事是解释不了的,必须深论到皇家才能解出其中妙味。

红疯子:咱知道你那呆意思,你是说康熙皇帝喜欢哪个儿孙就抬举哪个儿孙、厌恶哪个儿孙就打压哪个儿孙,这是偏心、是引发争储争位丑剧的根源,他应该公平对待众儿孙,才不至于有后来[祸起萧墙][兄弟阋于墙]的大祸。反过来说,康熙的儿孙们更混账,皇位只有一个,可二十多个儿子个个都想当皇帝,当不上太子就抱怨康熙偏心,甚至当太子久了还抱怨康熙老不死,这样当然免不了争储争位的丑剧了,所以作者才创作这些假事来隐寓康熙未雍正初那些真事的。

石呆子:你又拘拘于康熙朝那点事了,作者不过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从大国到小家、从秦朝到清朝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朝朝都有争皇位的戏啊,石头记如果专为隐寓康熙而作,早被乾隆朝的文字狱官员焚坑了,怎么会公开流传到现在?应该说这里既有康熙的影子、也有孙太夫人的影子、还有当时各大家族中老祖宗的影子、更有历朝历代上至皇族下至小家的当家人的影子,这是放之上下左右过去未来而皆准的事体情理啊。几千年来国即家的放大、家即国的缩影,哪个妈妈婆婆不被儿女和媳妇骂偏心?哪个做皇帝的没有自己的通盘考虑?[龙生九子不象龙][君子之泽无法为五子而斩]嘛,既然皇位只有一个,围绕皇权的你死我活争夺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你们根本不必怪康熙或贾母偏心,也不必指斥诸皇子或贾家诸儿孙媳妇不守分太贪心,这些都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只是想借此剖析其中的事体情理,根本没有指斥康熙或贾母的意思,你们别想歪了。正因为作者没有流言家所强加的那种暴露宫廷秘闻的动机,才经得起当时的文字狱检验的,你们又何必钻索隐考证的死胡同、被皇八子余党十几代孙散布的流言牵着鼻子走呢?

还是回到书中看下面的情节吧。[这几日,尤氏晚间也不回那府里去,白日间待客,晚间在园内李氏房中歇宿.这日晚间伏侍过贾母晚饭后, 贾母因说:"你们也乏了,我也乏了,早些寻一点子吃的歇歇去. 明儿还要起早闹呢."尤氏答应着退了出来,]这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尤氏管下人碰钉子一事来。但是你们也可以看出尤氏作为贾母亲孙媳的隐情,如果贾珍不是贾母亲孙子、东府不是贾母的势力范围,用得着[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用得着尤氏这堂堂房孙媳在堂堂母身边日夜伺候吗?可见石头记初稿本来写贾珍是贾母大房的亲孙子,后来因种种不好明言的原因才另立长房的。这些话我已经重复好多遍了,连你们也听厌了,但是我怕你们受冷子兴演说的贾族谱系影响太深,得便还是要说一下,这样讲到下面的尤氏管婆子一事时就不突兀了,否则尤氏以长房当家的身份是不会管堂堂房的小事的。你们看这两个婆子说的[各家门,另家户]就知道了,如果东府西府真是[各家门,另家户]的堂堂房关系,这句话就不为错话了,尤氏也犯不着计较堂堂房的事,正因为两府都是贾母的亲儿孙,贾母过大寿贾珍尤氏才过来照料的,尤氏管这些灭灯关门的事并不是管的别人家的事,而是贾母这亲祖母过大寿的相关事宜,怎么能算出格呢?再者这两个婆子之所以听了[是东府里的奶奶,不大在心上],也与贾母冷淡东府有关,自秦可卿事发之后,贾母就不肯到东府去了,尤二姐尤三姐事件更把东府的声名一贬到底,西府的人在东府的人面前更趾高气昂了,两个婆子瞧不起[东府奶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起作用,小丫头[听了,气白了脸,因说道:",,这话说的好!"]也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起作用,尤氏平常是个得过且过的人,听了这话也生起气来,当然更有这个因素起作用。大家想想,一个在东府的名义地位比凤姐还高的人,怎么能容忍西府下人的嘲弄呢?贾母冷淡她是她不能不忍受的,如今连两个下人都不把她放在眼里了,叫她以后如何做全族的主子奶奶?她当然应该借这两个下人出口恶气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