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确实如此,[一日卖了三千假,三年卖不出一个真]嘛,宝玉去祭奠金钏儿,本来是作者为形容其乖僻邪谬之处而创作的,可如今却成了赞誉其多情的佳作了,真叫作者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金钏儿只是个丫头,而且不在宝玉房中,宝玉一个富贵公子,如何记得不太相干的丫头的生日?这是作者为全书创作需要胡诌的,你们竟当真了,其实这[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只是[闲取乐偶攒金庆寿]的插曲罢了,作者根本不赞成宝玉这些多情的文人举止,有这些无谓的多情举止,还不如当初认真读书、少谈恋爱、不惹王夫人生气、免得金钏儿受连累呢。至于宝玉拿北静王作幌子,你们又何必拘拘于北静王指哪个皇子哉,这不光是宝玉的幌子,更是作者的借口,作者需要拉个高档挡箭牌了,就杜撰个北静王来挡一下,弄得你们真以为贾府就在北京,给索隐派和流言家留下[刻舟求剑]的借口,实在是作者的一大遗憾啊。其实你们错在把石头记当自传体小说、把作者当贾宝玉本人上,如果你们把石头记当话本小说、把作者当说话人,就不至于出这些误会了。作者用第一人称说话跟用第三人称说话是他的创作方法嘛,难道[自譬石头所记之事]就肯定是自传?难道用个北静王做挡箭牌就肯定与皇子有交往?难道说姐姐是贵妃就肯定自己是杨国忠?这些都不能怪说假话的说书人,只能怪把假话当真话信的听书人啊。这里贾宝玉推托是北静王的爱妾没了,他去道恼去,就明显告诉大家北静王这角色是假的,因为贾府与北静王府过从甚密,贾母王夫人若对出景来宝玉是要吃亏的。但若是说书人在胡诌就不同了,他说的就是假话,谁叫听书人信以为真了?
于是你们该知道下面的情节全是说书人胡诌的,天下事有那么巧吗?宝玉随便策马驰骋就遇到水仙庵了,他怎么没遇到龙王庙呢?你们看宝玉说的:“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这分明是作者借宝玉之口立言嘛,连曹子建都说谎话,他曹雪芹为什么不能胡诌呢?倒是十四岁的宝玉天真烂漫,既没有这见识,也不可能有这心机的。即使有这心机、有这机遇,我早说过了,这是写的曹荣的事,作者是曹荣遗腹子,根本没见过曹荣,连他母亲此时都不在曹荣身边,叫她如何向作者提供相关素材?还不是作者[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罢了,谁叫你们信以为真来着?
红疯子:你这一解不光解开了水仙庵祭金钏儿之谎话,书中所有谎话都叫你掰出来了,“罢,罢,茶冷了,你且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你石呆子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书听话的人。”
石呆子:你红疯子也是[活学活用]的人嘛。这宝玉进了水仙庵,见[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不觉滴下泪来],在宝玉是想到金钏儿投井而伤感,在作者却是为天下投水自尽的好女儿们伤悼啊,从西施到杜十娘,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投水的女子哪个不是洛神?又何必拘拘于金钏儿一个人哉。至于下面茗烟祷祝的一席话看上去荒诞可笑,实际上不光说出了宝玉的心思,而且也是代作者说不好直说的敏感话啊。[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这就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实在是对须眉恨之入骨、对裙钗敬爱之极,才有此心愿的。
红疯子:咱倒是[读茗烟祷祝词,反其意而用之],咱是愿[来生再不生女孩儿,让须眉浊物欺负了!]
石呆子:看样子你女儿也是个[真应怜],也[菱花空对雪澌澌]了,故有此感慨。
红疯子因踢他道:“休胡说,看人听见笑话。”
石呆子继续往下解:宝玉回来后[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赶快讨好地说:“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哪里肯搭理他。看看这导致姐姐跳井的人被大家当凤凰捧着,想想姐姐含冤而死,怎不叫玉钏儿伤心呢?宝玉哪里是凤凰?直接就是龙种嘛,姐姐哪里算个人?直接是颗草啊!为什么同样是人,苍天怎么如此待之不公呢?作者这样对比映衬是极有深意的,他明显同情金钏儿、谴责宝玉。可如今的学者竟认为金钏儿也有错误,她不该叫宝玉去[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被王夫人撵逐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宝玉,至多怪王夫人心太狠手太辣,根本没有你红疯子在《疯谈鬼话词》中分析得透彻。王夫人根本不是为金钏儿叫宝玉去[拿环哥儿同彩云]才撵逐金钏儿的,这种玩笑王夫人房里的丫头经常开,而且金钏儿开得最多,以前也没见王夫人怪罪过,若说金钏儿不该叫宝玉去[拿环哥儿同彩云],首先彩云就不该同环哥儿私通,何以王夫人不撵逐彩云却撵逐金钏儿呢?再看王夫人在与袭人谈话时作者写的,[袭人道:“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这就是告诉读者,[金钏儿之事只是无头脑之事,宝玉金钏儿是无心中做出,贾环这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作者怕读者不能对号入座,还特别通过袭人再强调贾环是[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可见宝玉与金钏儿开玩笑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是贾环说成是“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才成为金钏儿的公开死因的。其实只有王夫人心里最有数,她不为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情事纠葛闹得沸反盈天而伤脑筋,会狠心借撵逐金钏儿敲山震虎吗?若这样还说理由不充足,反过来想想,她会对宝玉黛玉公开反抗金玉良缘无动于衷吗?能在命根子婚姻大事上无动于衷吗?可见还是你红疯子比他们看得准。至于作者为什么没有明写王夫人的心思,这就叫替父母避讳啊,作者如果不是[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那就是不忠不孝,是当时社会根本不能容忍的。你们如今不讲究这些,当然难以理解作者的原意了。其实这些事只要根据逻辑推论其事体情理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若反过来用生活常识倒推一下就更容易推翻错误结论了,金钏儿投井就因为她觉得冤枉,如果她说[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是勾引宝玉、是无法容忍的大罪,她就不会觉得冤枉了,就不会用投井来抗议王夫人了,同样王夫人若真认为金钏儿勾引宝玉学坏,就不会后悔自己逐金钏儿了,更不会找借口掩饰逐金钏儿的真正原因了,当然也不会用厚待遗属的方式替自己赎罪了,她这一系列的赎罪行为就表示有难言之隐啊!什么难言之隐?借打逐金钏儿警告宝玉呗!所以宝玉知道金钏儿是为他投井,才有这里的祭奠情节的。宝玉还想讨好玉钏儿,玉钏儿哪里睬他。看到这里你们就该想到作者也跟玉钏儿想得差不多:人巳经死了,谁在乎你这多情?还不如痛改前非、不再做这些情事呢。这一点当时的宝玉想不到,如今的人们也想不到,当时成熟的女人就能想到,作者已[经历过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了,悟出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了],他当然能想到了。象茜雪玉钏儿袭人等深受宝玉荒疏学业沉湎情事之苦的丫头也能想到,宝钗湘云探春就更能想到了,甚至此时的黛玉经宝钗规劝后也逐渐意识到,宝玉越是荒疏学业,越是沉湎情事,木石前盟就越没有指望,还不如让宝玉先与自己远一些呢,欲速则不达嘛。实际上王夫人在黛玉刚进贾府时就交代她不要理宝玉了,如果黛玉注意到这一点、不与宝玉多接触,就不至于引起王夫人对她的反感了,那样在没有金玉良缘的情况下,王夫人也不会坚决反对木石前盟的,毕竟她最疼爱宝玉嘛。如今宝玉只顾与林妹妹卿卿我我,把正经事都耽搁了,不但王夫人生气,真心为宝玉着想的人也会为宝玉着急,就是黛玉也会明白宝玉的前程、宝玉传宗接代的责任比自己的爱情更重要,她是为了成全宝玉才爱宝玉的,怎么可能不惜妨碍宝玉的前程、耽误宝玉传宗接代的正事呢?这些道理黛玉一开始没想到,现在经宝钗一番规劝,她也会逐渐想到这些的,而且接下来会越来越替宝玉着想、在行动上渐渐与宝玉生疏的,只是你们想不到这一层罢了。说这些似乎离题,其实并不离题,宝玉年轻幼稚,只知道接近女孩子、关爱女孩子才是对女孩子好,从客观效果来说是适得其反,宝玉越亲近哪个女孩子、哪个女孩子就越倒霉,他亲近金钏儿,金钏儿投井,后来亲近晴雯,晴雯蒙冤,还有芳官四儿,也是受宝玉连累,尤其是黛玉,更是纯因宝玉而归天啊。你们只说王夫人心太狠,你们怎么不怨宝玉情太多呢?总括这些悲剧的共同点,宝玉实际上成了这些女孩子的灾星啊,她们为保全自己计,当然最好与宝玉离得远远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