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你红疯子说那些小老婆总是牺牲女儿的利益来替儿子谋利益,这在大族人家非常普遍,在皇家那就更不得了了,康熙那些不得宠的妃嫔都恨不能把女儿卖了来换储位,所以凤姐就非常同情象探春这样的庶女,认为人们歧视庶女重视庶子是不对的,她认为庶女普遍比庶子好百倍,[不知道哪个因不挑正庶而得了去,也不知道哪个因挑正庶而误了事呢]。这其实不光是凤姐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看法。其实曹家虽有象探春这样的庶女,但并没有与探春经历一模一样的庶女,这些都是作者根据石头记的创作意图、情节需要而另撰的,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好庶女的典型来替天下受歧视的庶女鸣不平啊!因此你们不要拘拘于探春隐指曹家何人这具体情节,一定要只取其感慨天下庶女不幸的普遍情理啊!探春的事就先说到这里,因为是第一次谈探春,又因为如今的评论总说探春不认生母太绝情了,他们也不看看赵姨娘如何不讲道理、对探春如何绝情,而探春认的是道理,并没有错,这才罗嗦了这么多的。以后遇到有关探春的情节我还要罗嗦的,因为你们只重情不重理,而探春宝钗凤姐等女儿都是重理甚于重情,所以你们才不理解她们的。往下一定要记住石头记是重理甚于重情的情理小说啊!
红疯子:你这[重理甚于重情]确实是读红楼的圭臬,咱们不能理解探春宝钗凤姐等形象的正面意义,就因为太重小情而失大理啊,探春与赵姨娘的母女情只是小私情,与老爷的父女理才是大道理,不参与赵姨娘贾环的争储阴谋才是大道理,咱们只顾小私情忘了大道理,当然理解不了探春的深意,更理解不了作者讥讽皇家的深意了。
石呆子:现在谈林黛玉葬花。这[葬花词]历来被人们推崇,但却没人注意它的起因。我们在前面说过了,林黛玉在这里的伤感并不是王夫人或宝钗或袭人阻挠木石前盟引起的,此时连宝玉黛玉自已都没有明确爱情关系,就更谈不上王夫人等人来破坏他们的关系了,可以说林黛玉的伤感纯因晴雯任性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说[葬花词]是意境深远的抒情诗就言过其实了,再说这首诗是多愁善感的产物就有些贬义了,这林黛玉确实哀愁伤感得过份了些,用[葬花词]来感叹这种不必要的伤感似乎不值得啊!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这一段首先是抒发花与人、与鸟之间的离愁别绪,虽然伤感,但毕竟还仅仅是一般的伤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一段就有些过激了,对于花来讲,有阴必有晴、有寒必有暖,不可能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对于人来讲,也是有失望必有希望、有打击必有支撑,也不可能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对于黛玉本人来讲,更是以贾母疼爱为支撑、以宝玉怜爱为希望,此时并没有王夫人来打击她,只有宝玉因误会而给她带来失望。平时贾母都是关怀备至,人们看在贾母的权威上,根本不敢给她气受,宝玉更象个现实中的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黛玉这娇花嫩草,贾母成了黛玉这娇花的花房,宝玉成了护花主人,照这样正常下去,黛玉的温暖环境是有保障的,根本不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倒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和日丽无忧虑]了。如今仅仅因为晴雯失职造成的误会,引发了黛玉对宝玉的一时误会,这只是在黛玉头上偶尔遮住阳光的一扦片乌云而已,根本谈不上[风刀霜剑],更不能算[一年三百六十日严相逼],就值得林黛玉用如此夸张的语言来形容吗?值得她[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吗?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这几句倒是道出了黛玉的实情,她确实是[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啊。说到底是[半为怜宝玉半恼宝玉:怜宝玉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还是怪宝玉不理睬她!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看起来比庄子的梦蝶还要浪漫、比牡丹亭的柳梦梅还要孤凄,比梁祝里的祝英台还要悲惨,但也暴露了林黛玉极端高傲任性的另一面。柳梦梅祝英台是与恋人相聚无望才绝望的,她们的绝望不是对恋人的绝望,只是对家庭对社会的绝望,是用[一抔净土掩风流]来抗议家庭和社会啊。而此时黛玉与宝玉的感情还没有遭到家庭和社会的明显打压,只是与恋人发生了有伤自尊的隔阂而已,难道为这点误会就要学柳梦梅祝英台去殉情吗?这只是黛玉一时的气话,她心里还是企盼着宝玉来解释、来道歉、来重归于好的。因此这决不是林黛玉的[绝命词],只不过是她的[负气诗]而已,你们别过于替林黛玉担忧了。此时的林黛玉甘心[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吗?她对宝玉的爱恋才刚刚萌芽,还不知道宝玉到底爱不爱自己,还根本没想到王夫人她们会主张金玉良缘,她干嘛要放弃理想走向绝望呢?这不符合常情啊!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葬花词]若仅是黛玉本人为这一次吃闭门羹而作,那就作得太夸张了,说得严重些是对大观园现状的言过其实之词啊,若贾迅母王夫人听了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会怎么想呢?她们会说黛玉[不识好歹]的。但你们若从黛玉的个人误会想开去就明白了,以黛玉十三岁的年纪和这第二十七回向前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激烈的诗词的。不是她文化水平不够,而是她经历不够,用不着想这么多这么深,更用不着诅咒荣府到这种地步,这是作者在利用黛玉的哀愁作自己的大文章啊!正如脂批所言【《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作者是为书中所有女儿的归宿作引言啊,怎么能拘拘于林黛玉个人的小误会呢?你们想想,香菱在薛家后来是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秦可卿在宁府临终时是不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金钏睛雯临终时是不是恨不能[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迎春嫁给孙家后是不是[未卜侬身何日丧]?探春是不是该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几乎每个女儿的悲剧都是葬花词的绝妙题材啊!此时的黛玉虽然对怡红院的误会有些反应过分,但后来的遭遇确实验证了黛玉的敏感,王夫人觉察出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前盟后,果然日渐增加对黛玉的反感,尽管没有直接对黛玉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也借撵金钏逐睛雯不断给宝玉施压,黛玉会体会不到阵阵寒意逼人吗?最后她也确实是被残酷的现实逼死的,这葬花词也确实首先是为她而作的,只是作得稍早些,人们不容易理解罢了。
这样你们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不顾黛玉当时情况,把葬花词加在她身上了,他不光取其人而且取其时,取芒种节这践花日来替所有女儿送行啊!他为过去已经陨落的女儿们送行、为当时快要陨落的女儿们送行、为将来仍要陨落的女儿们送行、甚至还为普天下过去未来所有女性悲剧送行,作这样一首葬花词挽念她们完全是正常的,因为作者本人并不是才受了委屈的十三岁少女,而是经历过无数女性悲剧的哲人啊,他当然要阅遍普天下过去未来所有女子的薄命簿册并悟彻后才作此葬花词了。因此理解这葬花词根本不能拘拘于黛玉此时的具体情节,只有取其[诸艳毕集、祭饯花神]之意才合适。这里的[花神]根本不是指虚幻的仙姑,而是指所有女儿的可贵精神啊!这里的[饯花节]更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故意按排,其用意就是要拓展葬花词的专指人黛玉到所有女儿。所以脂批才说【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的。
红疯子:咱理解你的意思了,这[葬花词]根本不是替黛玉一个人抒悲情,而是替天下女儿抱不平,[花儿]就代表[女儿],给花神饯行等于给女儿们的悲剧历程饯行,[葬花词]等于替所有女儿们抒发心中的愤懑,当然不能拘拘于黛玉个人的小性子了,所以作者才特意杜撰个[饯花节]来强调其中的事体情理的。可惜周汝昌居然不注意这条脂批、不注意作者仅取其[饯花]之意,只注意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了,实在太糊涂了。
石呆子:你跟周汝昌计较干什么,让他按照闺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去求剑吧,作者连这芒种节是不是又叫饯花节都没较过真,他不过[只取其韵耳],你们为什么就不能隐去其月日年纪,仅取其事体情理呢。至于为什么非要取[四月二十六日],只是因为作者对这日期印象较深罢了,到底什么原因,只有回到二百几十年前问作者本人了,我也不好乱说,只要你们别把闰四月二十六日当四月二十六日瞎索隐,就谢天谢地了。
现在可以给第二十七回做小结了。这一回看起来是围绕上一回的林黛玉吃闭门羹做文章,实际上始终是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做文章。首先交代这天是饯花节,就给这文章定了[替群芳饯行]的大题目,然后又通过宝钗的过怡红院不入,讲她避妨碍宝玉黛玉亲近的嫌疑,再用扑蝶引出红玉布署情事,接着讲红玉得凤姐赏识跳出怡红院,然后是探春表明不屑与赵姨娘贾环搅在一起,最后才是黛玉的葬花词。这一系列情节只有一头一尾与黛玉葬花有关,中间都是有关其它人情节的交代,可见作者对黛玉葬花并不是太重视的,这是如今的人们用言情小说的熟套来看黛玉、看[葬花词],把葬花词等同于西厢记牡丹亭里的浓词艳赋,这才过分夸大葬花词对黛玉悲剧的渲染作用的。实际上作者创作葬花词是[曹翁之意不在黛玉,在乎诸艳之间]啊!你们只有[不拘拘于黛玉个人的情感起伏、悟出里面的事体情理],才算不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当然这诗中好多警语主要是描写黛玉接下来的悲剧结局的,你们还需结合下面的情节进展不断回头咀嚼这葬花词,才能品出其中真味。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到底是什么样子,你们可千万别学那些爱听适趣闲闻的凡夫俗子,只知追问林黛玉到底是[投湖]还是[沉湖]这些莫名其妙的宫闱秘事,根本不去探讨其中的事体情理。你们想想,这样一个孤苦弱美女经常[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她不早病夭才怪呢,哪里有心思去搞个[沉湖行为艺术]来[哗众取宠]!第二十七回解释到此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