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四百三十四
发布日期:2019-08-03 07:23:56
详解第二十七回           

石呆子:本回开头先交代了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她也不愿进去问个明白,自己一个人回潇湘馆生闷气去了。偏偏[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这样就更无法排解黛玉的悲凄,无形中增加了她的忧伤。大家替黛玉想想,这样一个玉为肌肤、花为肚肠的弱美女经得起这些挫伤吗?当然会[病势日添]了,这些都种下她早夭的祸根啊。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这句话要认真解释一下,作者之所以要在这里注明这一天是[饯花节],并不是说当初发生这件事的生活素材里日期在[四月二十六日],更不是说这一年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作者早就强调过[朝代年纪却反失落无考] 了,如何会在这件事上记上真日期供索隐派流言家考证发挥?这是作者诚心要写林黛玉葬花、诚心要烘托[葬花词]的创作气氛,才故意说这一天是饯花节的。其实生活素材里的林黛玉葬花非止一回,写[葬花词]也并不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而且当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并不一定是未时交芒种节,这些都是作者一时兴起,取了自己生活中某一个印象较深的日期做芒种节,才引得索隐派查万年历的。结果索隐派还真查出了雍正二年正好是闰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于是确定书中的这一年是雍正二年,这扯到哪儿去了?

 

红疯子:实际上四月二十六日和闰四月二十六日决不是一回事,这里的芒种节也不是宝玉的生日,而且这一年宝玉已经十三岁了,肯定不会是雍正二年。照宝玉是曹頫儿子的说法,应该生于雍正二年,怎么可能在雍正二年过十三岁生日呢?雍正二年的闰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但十三年后,即乾隆的四月二十六日就不可能是芒种节了,怎么能凭书中这句话就断定贾宝玉生在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呢?况且后文贾宝玉过生日时并没交代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只是说这一回的林黛玉作[葬花词]恰逢[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因此咱以为这里的[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也是说说而已,并不能当真,作者不过取它饯花的闺中风俗罢了。这[贾宝玉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的说法也太轻率了、太不合情理了。

 

石呆子:这就对啦,作者提这个芒种节只是取其饯花之意,并没有其它意义,有人若把这个情节当作刻舟的记号跳下去求剑,未免太[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了。作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一天是饯花节,并不是因为生活素材中的葬花情节确实发生在饯花节这一天,而是为了取其[饯花]之意来祭饯包括芙蓉花在内的所有众花,说到底是寓意不光替林黛玉饯花,而且替园里所有女儿饯花呀。这样就知道作者替林黛玉创作这葬花词不是仅为了黛玉个人排遣忧闷,而是为天下所有女儿抒发忧思啊!我在上一回时就解释了黛玉的忧闷有客观误解在里面,若仅为此而作葬花词,就显得黛玉心胸狭隘了,而且也显出葬花词的立意有些小题大作。但如果联系上饯众花的主题就不同了,就成了广义的葬花词、赋予葬花词以更深邃的含义了。从这一点来看,这[四月二十六日]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直接说这一天是[芒种节,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反而不会引出这些口角是非。

 

闲话少说,且看这正文内容如何。先是[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忽然[自告奋勇]去找黛玉。我之所以强调[自告奋勇],是因为这举动不符合宝钗平日[流水不争先]的处世风格,有些出人意料。[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这几句看起来是形容宝钗心机深沉,实际上是交代宝钗不肯做宝玉黛玉之间[拨乱之小丑]啊!可如今总是有人把宝钗当第三者插足来看,似乎没有宝钗从中插一脚、没有金玉良缘从中作梗,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早就成功了,这就太冤枉宝钗这好女儿了。宝钗抽身回来干什么呢?有人会说她去扑蝴蝶了,这只是书中的情节,现实中的宝钗此时并不一定在扑蝶,只是作者需要她此时扑蝶,于是她才扑蝶的。

 

红疯子:这话怎么讲,难道宝钗扑不扑蝶还要听作者调遣?

 

石呆子:确实如此,这石头记就是一台大戏,作者实际上也是剧作者,他需要宝钗扑蝶,宝钗当然必须扑蝶了。说到底书中宝钗只是听作者调遣的一个主要角色而已,作者根据创作意图、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按排她的行止,此时需要把宝钗引到滴翠亭,怎么办呢?于是用一双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来引她扑,这明显是作者的艺术手法嘛。如今竟有人把这情节当真事,说这说明了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宝钗素来稳重,会学香菱芳官之流去扑蝶吗?而且[大如团扇的一双玉色蝴蝶]常见吗?作者分明是受[庄子梦蝶]故事的启发才创作出这情节的,分明有暗示此情节为虚构出来的意思在里面,只是你们看不出来罢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书中象这类情节太多了,若认真索隐考证起来,作者就没法创作了。

 

红疯子感慨道:红楼梦作者真是个绝顶聪明、非常娴熟的大导演,能把红楼梦导得这样栩栩如生,使读者都以假为真,太不容易了,真正了不起。

 

石呆子:这也是有利有弊呀。他的艺术才华太高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今人们都把他创作的假事当成真事来索隐考证,这样就容易忽略其中的事体情理了,在作者看来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也是他该后悔的事。象这里的[宝钗扑蝶]情节就是如此,作者不过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到[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而已,可你们却扯到宝钗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于是接下来看到宝钗借黛玉来掩饰自己的误打误撞时,又扯到宝钗也有阴险狡猾的一面了,作者岂不是要后悔弄巧成拙了吗?真是难为作者了,可见作者遇到你们这些[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的读者,也是他的遗憾啊。宝钗在亭外听到的是丫头红玉跟坠儿有关贾芸送帕子的谈话,这本来是红玉的私秘,也算是前面芸红情事的发展和交代吧。但林红玉是比林黛玉还要细心的女孩子,最害怕这些事被人知晓,于是提议把槅子都推开了再谈,这样就容易发现外头偷听的人了。[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我之所以要把这一节全录在这里,是因为如今很多评论说宝钗有意[嫁祸于人],这罪名太大了,不能不替宝钗分辨分辨。宝钗扑蝶追到滴翠亭纯属偶然,听出红玉坠儿的悄悄话时已经来不及躲避了,只好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这纯粹是宝钗一时[情急智生]的应变能力反映,当时的时间太急促了,根本来不及多想,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就把窗子推开了,宝钗只能照急智紧急应对,没法考虑后果、权衡利弊的。因此她只是临时借黛玉推脱,根本没想好[嫁祸于人],即使对黛玉有不利之处,也是一时顾不上许多的[偶然],谈不上作为情敌坑害对手的[必然]。如今的评论总是持[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的熟套,总是把宝钗当[其间拨乱的小人],总是以是否成全或损害宝黛爱情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由此发展到总是只同情林黛玉、只埋怨甚至苟责薛宝钗,这就不公平了!宝钗也有求生存谋发展的权利,也有争取美满姻缘的自由嘛。这里的红玉坠儿不是贾母王夫人,也不是什么头面人物,宝钗即使把她俩心目中的不良印象推到黛玉头上,也不会对黛玉有什么损害的,你们何必小题大做呢?从这当中只说明了宝钗的成熟老练,还没到说明宝钗阴险狡猾的地步。你们中言情小说的俗套太深,戴着有色眼镜看宝钗,不能实事求是啊!你们看,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连坠儿都说:"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可见这件事不可能有什么严重后果的。实际上这件事是真是假是有是无只有马氏清楚,她说没有,就是作者自己杜撰的,她说有,才是宝钗生活原型的真事呀。而且即使有与这差不多的真事,是不是发生在这种场合、是不是以宝玉生活原型的另一个女孩子作借口还不一定呢,作者说不定是在这里利用宝黛钗爱情纠葛的题材制造噱头,给流言家提供宝钗对黛玉不利的线索,便于他们制造宝钗是[其间拨乱之小丑然]的适趣闲闻吧。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