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这第二十四回的回目叫[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是写的贾芸与小红的一段经历。如今的评论受了程高续书影响,都把这贾芸当抄家后出卖巧姐搞乱贾族的罪魁之一,直到手抄本的这一回脂批重新被人重视后,才稍稍替贾芸正名,但仍然没有完全悟出这一艺术形象的事体情理。贾芸是 [假芸],只是作者从生活素材里萃取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而已,他是由作者记忆中若干活生生的原型综合而成的,其中有些事还是作者亲历过的事。因此你们根本不必拘拘于情节的真假,只取其事体情理就行了。作者在书中创作的好多艺术形象都是他曾亲历过的人和事的综合和改编,既有生活依据但又不实有具体的人和事,这就叫[事似所无、理却必有],它是为作者的全书创作需要而设的,即使当初确实有与这艺术形象类似的人,但书中的人已经不完全是原来的人了,书中的事更不一定只是这个人亲历的事,作者专会张冠李戴、东挪西凑、甚至胡扳乱扯,你们若非要证其事索其人,肯定会略其理的,而作者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其事其人,只在乎能不能借其事其人阐其理。你们若忽略其理就枉费作者苦心了。但小红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诸裙钗艺术形象之一,作者对这个艺术形象是充满敬佩和歉疚心情的,这些等你们听我解过第二十四回及以后各回中有关小红的解释自然明白的。
这第二十四回开头承接了上一回结束得有些突兀的话题,原来是香菱忽然从背后击了黛玉一掌。之所以说这情节突兀,是因为它不合情理,香菱作为丫头进来找宝钗,见黛玉痴痴地坐着,怎么可能[忽然从背后击了一掌]呢?这在湘云是能开这玩笑的,但香菱作为丫头就有些冒犯了。其实生活里的原事没有这样的情节,这是作者作为[说话人]用的一种结束本回衔接下回的艺术手法,这一类手法在评话艺术里是常见的,用于布下悬念引人入胜。从前的小说实际上是从说话的话本演绎得来的,所以保留有很多评话艺术的特征。可见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早就用得滚瓜烂熟了,而石头记作者更达到炉火纯青不见痕迹的水平。但是这也给好事者和流言家留下很多大胆发挥的把柄,让他们可以从中找出不少宫闱秘事来当茶资,这样一来就容易误导读者忽略本书的事体情理了。所以你们要注意区别重要情节与次要情节,不要在没必要的情节上多费精神,也不要在很必要的情节上轻易放过其中蕴涵的重要情理。本书中象这样的情节很多,尤其在两回之间的上下衔接处最为常见。但是这也苦了作者,他说了谎还得圆谎,于是接下来有一搭没一搭地胡诌说什么[琏二奶奶送了茶叶来给你的。走罢,回家去坐着],还要与黛玉[不过说些这一个绣的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才走,免得叫读者疑惑,由此可见作者作此书的不容易。孰不料如今这一类[胡扳乱扯]倒被流言家当作话柄穷考猛索大发挥了,早知这样他也不敢胡诌了,反而误了读者深论其它的事体情理,所以特作此说明,免得你们再上了流言家的当,去考证香菱与黛玉的[血缘关系]或[历史关系]。
再说宝玉回房后又[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的臭毛病还真不容易改啊。可如今的评论却把他说得如何[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看不到他[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另一面,这就不实事求是了。作者在这里写这些就是叫读者看到他相当差劲的背面,而且还通过鸳鸯说出宝玉在她们眼里的无赖形状,又说出袭人的职责:"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这[一辈子]不是指做丫头一辈子,而是指做宝玉的小老婆一辈子呀,可见鸳鸯她们个个都知道袭人就是宝玉的性工具,她与宝玉发生性关系是职责所在,谈不上勾引宝玉或见不得人。
下面才进入本回正文,宝玉与贾琏相遇,此时旁边转出一个人来 "请宝叔安",这就是贾芸的出场。书中从宝玉眼里写贾芸道:[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这分明是褒扬的口气嘛,如何到了续书中成了比珍琏蓉环蟠芹还要坏的祸首了?这且不论,宝玉居然想不起来他是哪一房的了,这富贵公子也太不知世事了,连自己的侄儿都叫不出名字,可见贾族族大人多、有穷有富啊,这富贵的如宝似玉、贫贱的则成了[芸芸众生],所以作者替此人起名叫[贾芸]。于是宝玉开玩笑地说贾芸"你倒象我的儿子。"这不过是富贵公子的信口开合,根本没当真,可[贾芸最伶俐乖觉,听宝玉这样说,便笑道:"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从中你们不能只看到贾芸的乖觉,还要看到贾芸的辛酸啊!只从他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看,才落得如此贫贱、不惜认小自己四五岁的叔叔为父亲的。你们别把这句话当玩笑忽略了,此时的贾芸还有小自己四五岁的叔叔可认作父亲的,后来的作者想认小自己四五岁的叔叔作父亲也不能了。
红疯子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难道作者也有想认小自己四五岁的叔叔作父亲而不能的经历?
石呆子:所见不差。作者作为曹荣的遗腹子,从生下来就缺父亲的照管教导啊!十三四岁上遭逢抄家大祸,更弄得[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所有稍富贵点儿的亲戚都变了脸、再也瞧不起这[以前的假宝玉、如今的垫脚石]了,作者想认人家做父亲、人家也不屑一顾啊!想到过去自己被人家认作父亲却不当回事的情形,这感慨能不由然而生吗?更加上你们从脂批可以看出,这贾芸后来还[仗义探庵]、帮助落难中的宝玉呢。这落难中的宝玉决不会是曹家的曹荣,因为曹荣早就病死了,不可能落难的,落难的只能是曹荣的遗腹子、只能是作者本人,而且作者本人也是从小就[父亲没了、无人照管]啊,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这决不是现实中的巧合,而是作者的有心创作。作者把这些天悬地隔的情节放在石头记的一前一后是极有深意的,前面用宝玉无心开的玩笑作铺垫,后面用宝玉有感于[芸哥仗义探庵]的情节作反衬;前面用贾芸的苦苦巴结作铺垫,后面用他的不计前嫌作反衬;前面用宝玉的不以为然作铺垫,后面用他的感激涕零作反衬,这些情节说到底都是用有玉时的宝玉作铺垫,用失玉后的宝玉作反衬啊!贾芸为什么要苦苦巴结比自己小四五岁的宝玉为父亲呢?还不就是因为他有玉嘛!宝玉后来为什么沦落到渴望贾芸雪中送炭的地步?还不就是因为他失去玉嘛!决定这[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就是这块玉代表的权势啊。可贵的是贾芸虽然在前面因为宝玉有玉而巴结他,但在后面并没有因为宝玉失玉而唾弃他,比起环蓉蟠那些[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来更觉得弥足珍贵啊!这些[仗义]的[芸芸众生]远胜过那些势利粗俗的富贵亲戚,怎不叫落难中的宝玉感慨万千呢?想想自己过去还不知天高地厚充作父亲,可是眼前他却成了自己的衣食父母,真正是羞愧得无地自容啊!
说这些你们会不以为然,甚至还嫌我罗嗦,但作者写到这里是充满辛酸的,他从这第二十四回的贾芸想到八十回后面的贾芸、从这第二十四回的宝玉想到八十回后面的宝玉,更从这时低声下气的贾芸身上看到日后落难的自己,自己日后还不及眼前的贾芸呢!眼前的贾芸虽然低声下气,但毕竟生于贾族盛世,还可以靠巴结贾琏凤姐和自己来糊口谋衣,只要贾琏凤姐和自己稍稍拉他一把,他即可衣食无忧,而自己日后却是遭逢贾族末世,根本巴结不上后上来的真琏凤妹和真宝玉,而且还受尽他们的欺辱,能有贾芸小红茜雪袭人刘姥姥这样的好人仗义相救就很不容易了,当然要感慨[时也,命也!]的事体情理了。
在这里还要提醒你们注意两个细节,一是宝玉是与贾琏一同见到贾芸的,我在前面说过,贾琏的生活原型是曹頫,这表明当日宝玉的生活原型是与曹頫一起见到贾芸的生活原型的,而曹荣不可能与曹頫同行,只有曹荣遗腹子能与曹頫同行,可见这里写的确实是曹荣遗腹子的经历;二是宝玉与贾琏是出门骑马去探望大老爷贾赦的,这说明贾赦不可能居住在荣国府内的某一处院落里,应该是住在荣府外。至于其中还可以看出贾芸是早就在此守候着了、他是向贾琏讨执事的信的、他深知眼前贾琏是主将来宝玉是主才认宝玉为父的等等细节就不解释了,这些都说明此时的贾府应该与康熙末年的曹家同时代才对,至于曹寅在世或曹荣在世时的曹家是不太可能有这类似情节的,乾隆初年的曹家就更不用说了。至于书中接下来还交代了宝玉看望贾赦的情节,我就不消多说了。倒是要请你们注意另外两个细节,一是宝玉进邢夫人屋里时,邢夫人先站起来请贾母的安,然后才坐下受宝玉的礼,这说明邢夫人把宝玉看成是贾母的代言人,她之所以讨好宝玉,其实是讨好贾母啊;二是贾环贾兰给贾赦邢夫人请安时,邢夫人明显歧视他们、喜欢宝玉,弄得贾环嫉妒起来,拉上贾兰出去,邢夫人也不在乎。这两个细节都与生活里的曹家事相去甚远,却与皇家事相去甚近。大家知道生活里的曹家孙氏其大房并不在南京,而且曹寅又没有偏房儿子,因此这两个细节就显得缺乏曹家生活依据,特别是邢夫人反而把宝玉当贾母先请安,然后才接受宝玉个人的请安,这太不符合曹家的规矩了,难道贾母真成了贾族的老皇上了吗?难道贾宝玉就是贾母立的贾族太子吗?难道贾环就成了贾族没有继承权的庶子了吗?这样怎不激起大房偏房的嫉妒心呢?但你们若联想到皇家就立刻明白了,皇家是有太子代表皇上来看望其它皇子的规矩,更有其它皇子先向太子请父皇安的规矩,而且皇族内庶出皇子还特别嫉妒太子。这些决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作者的精心策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