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现在来解最后一个灯谜。我之所以要强调[最后一个],是因为第二十二回末尾有条脂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如今的评论本来就对这里没讲宝玉黛玉湘云的灯谜有些遗憾,更有评论对这后解的灯谜是宝钗所作表示怀疑,认为这首诗不象是宝钗的口气,倒象是黛玉的口气,现在看到这条脂批,他们更认为作者本来要写宝玉黛玉湘云的,因为[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才缺了这几个灯谜的,而且这首灯谜到底是不是宝钗所作,作者也没作最后定夺就死了,因此不必把这里的情节太当回事。这就错会作者之意、误入批者之套啦!你们不能惟脂批是听,他说[此回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就当真。试想作者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说[全书未成],芹把已经成书的前八十回整理未成 [为泪尽而逝]是合情理的,但单说这第二十二回内容[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就不合情理了。作者当初创作时,是创作到八十回以后就因某些原因创作不下去了,他只好把这前八十回[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且这整理工作也没彻底完成就[泪尽而逝]了,但决不可能这第二十二回内容[未成]就[泪尽而逝],这样就不可能有第二十三回向后的内容了。脂批说的仅仅是这第二十二回未修改完成就[泪尽而逝]了,不是说这里的内容还没定夺就[泪尽而逝]。因此你们不必因这条脂批而怀疑这里的内容情节还有疏漏之处,贾政确实是看到这里就垂头沉思,他看不下去了,作者也没有必要写下去了,这才到此为止的。至于宝玉黛玉湘云肯定也作了灯谜,但作者认为这就不必交代了,毕竟与主题无关,可以不提的就不必提好了,这就是作者[惜墨如金]啊!你们怎么能当作者没有写完宝玉黛玉湘云的灯谜就[泪尽而逝]呢?至于这首灯谜诗是不是宝钗所作,或者说是不是作者为宝钗所作,答案是肯定的。你们之所以对此有所怀疑,是因为有宝黛爱情必定正确、黛玉必定伤悲、宝钗不必伤悲的成见在作怪,你们总是用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固有思维模式看石头记,似乎宝玉就是张生、黛玉就是莺莺、宝钗就是其间拨乱的第三者,若没有宝钗在,宝玉和黛玉早就结成木石姻缘了。因此你们总认为象这种灯谜只应该由黛玉作,或者即使是宝钗所作也不值得同情,你们会认为这是宝钗自找的,只有黛玉的伤悲才值得同情,这就是你们忽略宝钗灯谜事体情理的原因。
红疯子:所以咱一再呼吁[红楼奇冤、宝钗一叶],如今该替宝钗平反昭雪了。石呆子:但不可[矫枉过正],说宝钗对决不是意味着黛玉不对,她们都是现实造成的悲剧啊!现在来具体分析这[贾政看到的最后一个灯谜]。谜前已有交代[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这是作者怕读者误认为黛玉所作而特意注明的。[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更香]。这[朝罢谁携两袖烟,]是形容更香总是燃一根,不会同时燃两根,因此烟只有一缕。但[琴边衾里总无缘]却暗寓宝钗的守寡苦处。如今有人说这是暗示宝玉与宝钗两人的婚后生活是[两不相扰]、根本不说爱谈情、甚至不睡在一起,这是机械看待[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啊。宝玉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欲望的男人,怎么可能始终不与宝钗过夫妻生活呢?他没有理由用守活寡来折磨宝钗,也没有必要为黛玉强制自己禁欲,更何况他从来就是个说到做不到的[银样蜡枪头],早就表示过[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只别把死去的丢过不提,就算有情有义了],可见他一开始也确实对宝钗反感,但慢慢还是与宝钗结合了,最后与宝钗肯定会成恩爱夫妻的,只是有个较长的过程罢了。这一点可以从曹家马氏的身上得到间接印证,曹荣当年决不可能是刚结婚不到一年就病死了,他与马氏的婚龄应该不少于两年,但他临死时却只在马氏身上留下四个多月的身孕,可见他与马氏的婚姻生活开始并不和谐,但最后到底是归于和谐了。顺便说一句,可以想到,曹荣临死时对马氏是充满愧疚之情啊,他太对不起这爱妻了,不但好长时间冷落了她,而且如今还要因为病死而抛弃了她,更值得抱恨的是还把抚养遗腹子的重任全推给了她,太对不起这好妻子了。因此你们要把[琴边衾里总无缘。]理解成宝钗的守寡生活,不应理解成婚后生活。这样一来再看[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就容易理解了,看起来是形容更香燃放的过程,实际上是形容宝钗将来的守寡过程啊。你们若想象不出八十回以后宝玉出家后宝钗的守寡生活,就看看此时李纨的守寡生活吧,李纨就是过的[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寡妇生活。当然此时李纨还是个富孀,而抄家前的宝钗虽然仍是富孀,但抄家后就成了穷寡妇了,日子不知要比此时的李纨苦多少倍,因此说李纨[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贴切,说她[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就不贴切了,只有贫困中带着遗腹子苦熬岁月的马氏才能算[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啊!这样看起来你们就能理解我解释第五回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时为什么坚持[怎经得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了,对于黛玉可以说是[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因为她是一年到头、泪尽而逝,但对于宝钗却应该说是[怎经得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因为她更是年复一年、永无穷期啊!几十年的寡妇生涯如何熬过的,你们想象得到吗?更何况这生活只有少部分是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好日子,大多数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苦日子,还要在这苦日子里带大一个[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遗腹子,这真是苦上加苦啊!你们之所以不理解宝钗比黛玉更苦命,是因为你们总是站在贾宝玉的角度看宝钗与黛玉,当然觉得黛玉比宝钗苦、这灯谜形容黛玉最贴切了,但你们若站在马氏遗腹子的角度看宝钗与黛玉,肯定会说宝钗比黛玉更苦,书中的贾宝玉无论是出家还是病死,都不可能体会到宝钗的苦处了,只有马氏遗腹子才会体会到宝钗的真正苦处,因为宝钗是马氏的艺术再现啊!死去的丈夫可以不问遗孀遗子苦不苦,活着的遗腹子能不知道妈妈的苦吗?至于最后一句[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你们根本不必在意[须当惜],只须记住[任变迁]就行了,谁在[变迁]?朝代在变迁、贾府在变迁,一对孤儿寡妇生活在这不断变迁的世道和家庭里,还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风雨阴晴摧残,只能在[光阴荏苒]中苦熬,真是苦到了极点啊!作者作为马氏遗腹子,对这些是有亲身体会的,他认为他的母亲是天下最苦命的女人,更是天下最伟大的女娲皇,他要为这些苦命的女人们作传,他要替自己苦命的母亲昭传,用这样一首七律来形容她象[更香]一样苦熬自己还算最基本的,他认为他母亲就象一根更香一样,[燃到尽头思方尽,香到成灰泪始干]啊,死去的曹荣体会不到这一点,繁华中的贾宝玉更想不到这一点,你们看了我这呆解后若还想不到这一点,那就说明你们比十三四岁的宝玉还要不懂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