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这些早就有人说过了,大家也早就知道了,你还是往下解吧。
石呆子:但是我还是要强调前面的三个灯谜都是陪衬,与后面的灯谜性质不同,前三个灯谜有调侃的意味,而后几个灯谜充满怜惜的意味,这是灯谜不同的基调,不注意这些情理的区别,只索隐作谜人的具体结局到底如何,那就成了[买椟还珠]了。
再看这几个灯谜,第一个是元春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灯谜浅显易懂、并不难猜,但其中蕴涵的事体情理却非常深刻。生活中的曹家并没有做贵妃的女儿,这元春艺术形象是作者故意杜撰的,目的之一在让她代替康熙皇帝对曹家起的靠山作用,目的之二在让她代替扬贵妃对《金陵十二钗》一书起揭示最高层美女悲剧命运的作用。因此你们根本不必象刘心武周汝昌那样,非去考证曹家有没有女儿做了乾隆的妃子,只需记住古往今来最美丽的女子最后都成了最高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就行了,无论西施貂蝉还是飞燕昭君概莫能外。当她们绝艳惊天下,被皇上取中并热宠时,都是[一声震得人方恐,能使妖魔胆尽摧]呀!但是只要她们被送进皇宫这[不得见人的去处],她们就[身如束帛]毫无自由了,即使能[气如雷],能[震得人方恐],能使赵姨娘这些[妖魔胆尽摧],又有什么[意趣]呢?最要命的是她们个个都是[回首相看已化灰]啊!脂批说这是[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说这是[侥幸]还差不多,但说这是[奈寿不长]就差远了,炮竹[回首相看已化灰]是因为[一声震得人方恐]就决定了接着就[回首相看已化灰],根本不是她们的寿数到了、正常死亡,古来五大美女哪个得善终了?大约只有昭君远嫁异乡异族,才侥幸得以善终的,可见说她们[奈寿不长]根本是骗人的鬼话!社会的最顶端是[虎兕相争]的地方,她们这些小绵羊即使再美丽也是[羊入虎口],更何况还 [虎兕争啖],焉有不[化灰]之理!作者之所以要用炮竹来比喻元春,就因为元春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啊,若象续书中描写的那样因病而亡,能叫[变化无常]吗?人们历来都把自然界决定的[生老病死]称作[天行有常],把人世间争权夺利决定的[暴死暴亡]称作[人事无常],元春判词既称[恨无常],怎么可能是[奈寿不长]呢?只能是类似杨贵妃最后因安史之乱这种[虎兕争锋]而缢死的非正常死亡,才可用炮竹来比喻啊!通过元春的炮竹灯谜,你们应该看出其瞬息化灰的悲剧特征,看出不能贪图红尘中这些乐事,须知元春做了贵妃这依恃不过是[房子大的炮竹]而已,是会[一轰而散]的,不能只看到眼下的[能使妖魔胆尽摧],先要体谅元春[身如束帛]的苦痛,再要作好[回首相看已化灰]后的准备,这才是作者借此灯谜想表达的真情理。
第二个灯谜是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谜底是算盘。这灯谜说的是迎春日后嫁给孙绍祖受虐待的悲剧,但是我在前面早就说过,迎春的悲剧首先是她的父亲对她不负责任造成的,孙绍祖的虐待还只能算结果,不能算原因。迎春摊上这么个把她当交易品的父亲,当然没有好结局了,因此不能只怪孙结绍祖这[中山狼],要怪贾赦这不负责任的老子,怪[在家从父]的婚姻制度啊!灯谜头一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就说明了迎春的无奈,如今的评论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她本人的争与不争只是[人功],父亲的卖女还债和丈夫的蛮横无理才是[天运],因为女儿在家以父为天、出嫁以夫为天],她再怎么争能争得过贾赦和孙绍祖吗?她这弱女子的[人功]能顶住强男人的[天运]吗?所以她不管怎么料理也免不了悲剧的,因为[人功]敌不过[天运],这其中的道理是明摆着的,你们怎能怨迎春自己软弱无能呢?这就叫[有功无运也难逢]啊!我还是用迎春的话回答怨她不争的人,[多少男人尚且如此,何况我哉?] 再谈[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居然有抄本说最后一句是[只为阴阳数不同。]这[同]字改得不通啊!所有男女结婚都称为[阴阳好合],女人的[阴]数肯定与男人的[阳]数不同的,这里并不是要求阴阳两数相同,而是要求阴阳两数要相通,只有阴阳互通才能[好合]啊,光是相同能好合吗?这也比喻打算盘,算数怎么可能相同呢?相同就不用打算盘了,打算盘也不是为了求数同、只为了求数通,因为不通才打算盘的。可是迎春与孙绍祖这阴阳两数不管怎么打都理不通,因为迎春的父母亲本来就不应该把这两个不通的数凑成一对,既然[镇日]理来理去还是[纷纷乱],那这算盘根本就不该打、这对[阴阳]也不该合,迎春嫁了个不该嫁的男人,其悲剧可想而知了。
第三个灯谜是探春的[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这灯谜说的是探春日后远嫁的悲剧结局,如今的评论都说昭君出塞是为民族和亲作贡献、是伟大的壮举、是壮剧烈剧、而不能算悲剧,但石头记既然定了悲剧的基调,他们也不好说探春仿昭君是壮剧,但是处理得还是比较壮烈,根本没什么悲剧色彩,顶多洒几滴眼泪而已。这就不符合作者作此谜蕴涵的事体情理了。描绘远嫁的灯谜好作得很,但作者为什么选择风筝作谜底呢?有人会说在探春的判词里就是[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所以这里以风筝为题材作灯谜的。这只说了点皮毛,还没有说在点子上,如今你们评论探春悲剧也是只看到其皮毛,还没有看出其本质啊。探春为什么要请求远嫁?决不是为了去充当和亲的奇女,而是为了摆脱家庭的牵连啊!她这[风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筝,而是如判词画里说的是[两个人放风筝],这意味着[一个人要风筝向左、一个人要风筝向右],这[风筝]是[左右为难],才不得不跟随另一个大风筝而去的。书中说探春是坐船远嫁到[女儿国]去的,而且还捎回一首诗,说[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这种类似爪洼国的南洋小国,用得着皇上派女子去和亲吗?实际上作者对昭君的远嫁塞外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是拿女人当牺牲品、是悲剧。我在前面对这些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关键是女儿远嫁它乡会失去娘家靠山任人欺负,因此向来视远嫁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结局。但正如昭君不出塞也是荒老在宫中一样,探春如不远嫁下场会更啊!现实生活中的曹家虽然没有庶子但不代表没有庶女,在曹寅死后由李氏做家中的最高决策人,那这庶女就得既要听李氏的又要听亲母的,于是就成了被两个死对头扯放的[风筝],一个要她向东、一个要她向西,弄得她左右为难,这才下决心远嫁,摆脱两个母亲的纠缠的。她这远嫁虽然也是悲剧,但比受亲母牵连毕竟要好些,也算是无奈的选择吧。书中的探春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赵姨娘要纠缠她,王夫人又怀疑她,加上她没有亲父作主,贾政只是个假摆设,再看到姐姐元春迎春都不可能有好下场,甚至连贾族儿孙自身都会自杀自灭,更何况这[百足之虫]总有[死而又僵]的那一天呢!于是她下决心与家庭彻底断绝往来,免得受家庭牵连,这就是她选择远嫁异国的原因。当然从后来贾府被抄、子孙流散看来,她这远嫁倒成了避祸了,但毕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非其本愿,还是应该算悲剧结局啊。
第四个灯谜是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这反映了惜春最后出家做[佛前海灯]的悲剧结局。我在前面也交代过了,惜春的出家不能只怪她生性孤僻古怪,她实际上是被东府淫乱的坏名声给连累了。在当时的社会是相当重视一个女儿的家风的,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女孩子十五六岁出嫁时还看不出来本人的品行如何,男家打听的都是女家的家风如何,若听说女家上下淫乱成风,[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必定会象柳湘莲那样怀疑这家女儿的品行的,这对于象惜春这样的与世隔开的女儿可是致命伤啊!必导致她无法嫁到如意郎君。而且惜春的父母亲都死了,没人替她做主了,哥哥嫂子又是只顾自己淫乱,根本不照应她,再看到元春迎春探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结局,她能不用皈依佛门来寻求解脱吗?当然在作者看来,做尼姑本身就是悲剧,只是比遭受抄家劫难还算好些而已,但是请大家千万记住,惜春这是以投身于空门的方式抗议东府须眉对裙钗的连累,是不惜自毁青春来摆脱这种连累,你们经我这一解释还相信惜春是因其天生孤僻自闭的性格而出家的吗?不!每个女儿都不想自毁青春,她们的母性本能决定了愿意为延续人类奉献一切,这是现实要毁灭她们,她们才愤而自毁的,这种行为是对现实的怨愤,是对须眉的憎厌啦!书中从甄士隐到贾宝玉、从柳湘莲到芳官,包括惜春在内,所有这些出家情节没有一个是为弘扬佛道而设的,作者根本没有用《情僧录》来劝人皈依佛道的意思,他只是借这种悲愤的自毁行为来抗议现实对他们的毁灭,说到底并不是佛道更有情,而是现实太无理啊!人们选择信仰宗教、用宗教来麻醉自己,主要不是宗教引诱的,而是现实逼迫的。作者写这些皈依佛道的事意不在弘扬佛道,而在控诉现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