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四百零五
发布日期:2019-08-02 23:46:03

红疯子:原来如此,怪不得咱听人家讲易经时说[什么叫迷信?相信得过度了就叫迷信],原来儒释道三教确实是有很多道理的,只是人们相信过度了,不取其理、反取其教条而信之,才成了迷信的。宝钗黛玉湘云这里是只取其理、不取其教啊,当然不能算宣扬封建迷信、劝宝玉做和尚了。作者也是悟出了儒释道三教中的哲理,却并不崇信其教义,这种唯理主义值得提倡,是理解红楼梦的好准则,也是理解万事万物的数、运、理的好准则啊!

 

石呆子:至于其中宝钗多次提到出家做和尚的事,怕将来宝玉也因此误解了她们的好意,产生出家做和尚的念头,你们一定要看到她们来与宝玉谈禅机的目的就是要打消宝玉信佛道的念头,就是要宝玉不能只看到佛道浅显的教义,要领悟其中深刻的哲理,这怎么能说是劝宝玉出家做和尚呢?宝玉通过她们这一番讲禅,知道自己对释道还只了解一点皮毛而已,连这三个女孩子都不如,自然会打消去钻研佛道的念头。

 

再谈宝玉的出家做和尚,这只是作者对书中贾宝玉艺术形象结局的按排,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原型的本来结局。比如顺治也曾有出家做和尚的念头,但最后还是病死的;曹荣也不是用出家做和尚辜负马氏,也是自己病死的;甄士隐的出家看起来是跛足道人劝走的,实际上是贫病交迫逼出家的,不出家也活不下去了;书中贾宝玉最后的的出家做和尚纯粹因贾府抄家、生活无着、看破尘世所致,与黛死钗嫁没有直接联系。宝玉如果仅仅因为黛玉病死就出家做和尚,也应该在宝钗嫁给他之前就出家,那样才[只悼玉而不悲金]。因为黛玉病死不能怪宝钗,宝玉不应该叫宝钗承担罪过,不可能用结婚后再出家叫宝钗守活寡来惩罚她,宝玉决不可能做这种缺德事,他即使因黛玉病死而出家,也会在与宝钗结婚前就出家,这才符合他做人的宗旨,若用出家来向宝钗转嫁纪念黛玉的哀思,那就是报复甚至坑害宝钗了,那就成了睚毗必报的小人了,黛玉会愿意他这样做吗?宝玉肯这样做吗?因此宝玉出家做和尚既然在与宝钗结婚后,就不可能是因悲怜黛玉而出家,那就不叫[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而成了[恨金怜玉的《红楼梦》] 了。推之于这第二十二回,宝钗谈到宝玉将来若产生出家做和尚的念头,都要怪她不该念《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戏中的北《点绛唇》《寄生草》了,这话你们不能当真,现实里的生活原型本来没有这话,是作者为预示八十回后面贾宝玉出家做和尚而故意设的伏线,因此虽然宝钗这样说,你们却不能这样看啊!

 

在此,我象作者在书中第一回特别强调的[此回中凡用'梦 '用'幻 '等处,亦此书本旨,兼寓提醒读者之意]一样,也特别强调:此书中凡用'伏线 ''透露 '等艺术手法处,都不可当[因果报应][神仙按排][命中注定]看,而应该当作者的艺术手法看,要始终记住作者并不是神仙佛祖,只是个高明的魔术师,这些′伏线'′透漏'神话鬼话假话笑话,还有众多的谐音暗示隐寓巧合偶然等等,都是作者或者精心设计、或者故意胡诌、或者信手拈来、或者无意巧凑出来的魔术手法和道具,都要在欣赏这些高超的艺术手法同时,牢记作者是在玩魔术、而不是记神话,牢记石头记是在阐明现实悲剧的道理、而不是故意卖弄情节的玄虚。只要你们也象理解这里黛玉宝钗的谈禅一样只取其内里的道理不取其表面的情节,就达到作者的创作目的了。否则若只取其表面的情节不取其内里的道理,你们就只不过上了作者高明魔术的当而已,还不能怪作者,因为作者早就告诉你们这是魔术了,你们当神话当真事而忘记其中的道理,那是你们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不能怪作者的魔术太巧妙。

 

红疯子:太罗嗦了,还是往下解吧。

 

石呆子:说你们嫌烦吧,下面这些灯谜就牵涉到这些,我能不交代清楚吗?不先说一下,你们又把这些灯谜当[鬼使神差]了。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你们如果当作真事,象那些索隐派那样考证起真情节来那就没意思了,这一段围绕灯谜发生的事都是作者根据以往曹家作灯谜的若干实事改编的。在曹家当年的繁华日子里,每年过灯节都要作些灯谜增添雅趣,但象这样暗寓诸裙钗命运的灯谜决不可能全是当时作的,大部分是作者创作石头记时加进去的,因此才会与书中诸裙钗后来的命运如此契合。你们若象那些索隐派那样把这些都当生活中的真事实录,那就坠入作者所布的迷雾中了。我在前面刚刚讲过,这些暗自契合根本不是巧合,也不是冥冥中有神鬼故意作祟,而是作者为全书艺术结构作的特意按排啊!读者看过这些若隐若现的暗示或隐寓,就对后面各相关的故事结局特别感兴趣,就象这里的猜灯谜一样,急于验证自己猜的是否准确。这种艺术手法特别迎合读者的解惑兴趣,大大提高了本书的蒙太奇效应,再加上石头记八十回向后又嘎然而止,读者无法准确验证自己的猜测,更弄得议论纷纷、争论不断,这对于提高本书的艺术效应有很大好处啊!但是如果你们真把这当作当年事的照抄,真把这些将来会应验的灯谜当当时的原作,就容易陷进宿命论的迷途了,甚至会进入迷信鬼使神差的地步,那就会纠缠于具体情节的猜测,不容易理解其中的事体情理,就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了。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里的事全是作者杜撰的,这里的灯谜全是作者后写的,当中大部分是曾有的情节,有一些灯谜也是当时的原作,象这样透露出不祥之兆的灯谜是有的,只是不象这样多而全,只是偶一有之罢了。

 

现在来具体分析这些情节。首先这[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就不实,生活中的曹家并没有女儿在皇帝身边做贵妃,哪来的[娘娘]?而且曹家在南京,怎么可能从北京皇宫里[送出一个灯谜儿]?这都是作者要在诸裙钗进大观园之前先预示一下她们的悲剧命运,才故意按排这猜灯谜一段情节的,和前面故意按排的宝钗向宝玉诵读鲁智深唱词是一个意思啊。再说元春对诸妹弟的灯谜都回复了,唯独说贾环的灯谜不通,大家看贾环作的灯谜道:[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贾环自解谜底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这就大有说法啊。首先我在前面就告诉你们,曹寅没有庶出儿子,这贾环在曹家并没有对应的生活原型,因此书中的贾环形象根本不是为实录曹家而设的。从元春贾环在曹家都没有对应生活原型来看,这两人其实是为隐寓皇家而设的,元春实际上代表康熙的形象,而贾环实际上是代表以皇八子为首的庶出皇子啊。你们会说对于康熙而言,只有太子允仍是正宫皇后生的,其它皇子都是妃嫔所生,不能只说皇八子九子等是庶出、而皇四子皇十四子不是庶出,再者这庶出制度也不平等不合理,可见你们还是拘拘于字面上的定义,不能只取其事体情理啊。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他喜欢的妃嫔就为正、不喜欢的妃嫔就为庶、喜欢的皇子就为正出、不喜欢的皇子就为庶出呗!在这里也是元春喜欢的兄弟姐妹就为正、不喜欢的兄弟姐妹就为庶呗。当然也不是说这里与曹家不相干,对于康熙而言,他看待曹家儿孙也完全依乳母孙氏的好恶而定,孙氏喜欢的他才喜欢,孙氏厌恶的他也厌恶,这就是书中元春根本不把贾环当人的原因。但是作者写这一点的意思又不是在说曹家,而是在说贾家,贾家与曹家与皇家是不一样的,曹家是曹家,皇家是皇家,而贾家是[假家],是汇合了曹家与皇家的艺术典型,是用来阐明事体情理的模特儿啊!这里的贾母不等于孙氏而等于康熙,这里的贾家不等于曹家而等于皇家,这里的贾环不等于曹寅的庶出儿子而等于康熙皇帝不喜欢的皇子啊!曹家家私可以由正出儿子和庶出儿子一起分,但皇家的皇位怎么能由喜欢的皇子和不喜欢的皇子一起争呢?对于康熙来说,就是要打压任何想主动争夺皇位的不喜欢的皇子,就是要扶持自己看中的皇子,自己喜欢的就为正出、不喜欢的就为庶出、对抗自己的意愿就该死!这样你们就能理解书中贾母为什么要宠爱宝玉唾弃贾环了,因为贾家不等于曹家而等于皇家,只能容许宝玉做唯一的接班人,不能容许其他人与宝玉竞争,这不光是与宝玉竞争,而且是违背贾母的既定方针,是与贾母作对!这一点在皇家争储争位问题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任何皇子想争储都是违背康熙的既定方针,都是与皇帝作对!可有些皇子总想不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在与皇太子争,总说康熙不该偏心,居然想不到皇家的规矩是不容争的,谁争就是与皇帝直接争立储权,就是犯上,就该死!如今的评论者也想不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争储是诸皇子在争,总想不到这是在与老皇帝争,更看不出老皇帝不许争。象雍正[改诏篡位]这样的谎言根本不值一驳,因为并不是皇十四子不想这种事发生,而是康熙绝对不容许这样的事发生,雍亲王若秘密联络隆、年图谋改诏,那就不是在[屠弟]而是在[杀父]了,康熙会不防范吗?雍隆年敢吗?一旦败露就杀头啊!可这些条件在曹家具备吗?孙氏能完全否定其他儿孙的继承权吗?能在正出的曹荣病死时否定曹寅庶出儿子的继承权吗?由此可见你们若拘拘于曹家是永远看不懂石头记的,只有结合皇家才能看懂石头记,才能看出作者在这里写元春不把贾环当回事的用意啊!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