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此时作者还怕读者不明白,又借贾蓉之口问道:"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试想贾蓉如果在前面就听出这病能够痊愈,还会有此问吗?正是从张友士的话音中听出了不祥之兆,才进一步问个确信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特别忌讳和别人直说亲人的生死,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好向医生直问生死的,而前面说过,这一次请张友士来就是要他[断人的生死],如何不直问个准信?但贾蓉毕竟是个有文化的大族人家的监生,不可能说:[张医生,我老婆到底活得成活不成?]只能问[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文话,刘心武也没有听出话音,可见其水平之浅。张友士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步,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刘心武正是从这几句话中看出秦氏的病到春分前后就全好了,那么张友士是这个意思吗?
这就要了解有水平的老中医通常回答病人亲属问话的常识了,更要考虑到贾蓉的身份和水平,不能引起他的不快,还要考虑到旁边贴身伏侍的婆子,防止她向病人乱说,这些就是张友士说话隐晦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医道高明的医生的常用语,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能听出其中真话。张友士先说[大爷是最高明的人。]正是因为[大爷最高明],张友士才这样说的,若这大爷象刘心武这样[高明],他就不这样说了;[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这是先告诉贾蓉和读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已成势,不是轻易能看好的;[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说明这药还要看医缘,若不投缘,这药吃了也没多大疗效;[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这是间接地告诉贾蓉和读者,即使今年一冬死不了,也熬不过明年春分!
石呆子:可是刘心武连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都不如,只知道死记住[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这句话,前面的[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却听不出结话音,根本不及贾蓉,[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为什么不往下细问?明白秦氏活不过春分啊!这就是贾珍父子给秦氏请医生的目的------看她会不会死!
人们只从贾珍尤氏贾蓉的急于给秦氏看病中看到这三人对她的感情,却看不出这三人仅仅是为了断定[是喜是病,有妨碍无妨碍,]甚至仅仅为了[断人的生死],为了看[可治不可治] [还治得治不得?],[以便使家父母放心]。说到底是关心这病与他三人相干不相干、会不会影响他三人的名誉地位、会不会影响东府的前途啊!他三人对局势把握不透,不知道秦氏会不会牺牲自己以保住他三人、保住东府,这才急得没头苍蝇似地乱求医的。这种局面在生活中的曹家是不可能发生的,曹家人丁稀少且远在南京,还是曹寅母亲孙氏当年在给康熙做乳母时常接触太医,后来到了江宁织造任上就接触不到太医了,可见生活中的作者和作者母亲都没有此种经历。至于刘心武的[二次抄家说]中的曹家也不可能有这种经历,因为刘心武是大胆假设曹家一女儿成为元春那样的乾隆宠妃,乾隆朝不但没有曹姓宠妃,而且乾隆皇帝并没象唐明皇宠杨贵妃那样宠爱贵妃,当时的环境出不了象书中贾府这样的[妃子家]的,而一般的妃子家是不可能有几个太医轮流伺候的,象书中这样的具体情节只可能发生在太子允仍的东宫!只可能发生在第一次废储前,这就是第十回诸多疑点的根源。
红疯子:刘心武说这药方中包含要秦氏自尽的信息,你认为怎样?
石呆子:周汝昌的[二次抄家说]就是无根据的大胆假设,刘心武从这些引申出来的秦学就更是无根据的大胆发挥了,而[这药方中包含要秦氏自尽的信息]就更是[刘老师信口开河]了。如你红疯子在前面批驳的那样,稍有社会常识、医道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药方仅是个普通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张友士就没有指望这记药能治秦氏的病,贾蓉也没有指望这记药能救秦氏的命,作者更没有指望读者能通过这药方看出秦氏悲剧的奥妙。可是刘心武却大胆猜测这药方中包含让秦氏自尽的绝密信息,这也太荒涎无稽了。要驳他的谬论并不难,只要将这药方拿去请教一个老中医就可以了,人家若说这药方只是普通的药方,不可能包含[要秦氏自尽]的密信,那就证明[刘老师是信口开河],若刘心武还不服,再把这药方拿去给一个小媳妇看看,人家若说看不出什么名堂,就证明秦氏也看不出什么名堂。至于这药方在贾府这样的大家人家只给贾蓉看、用不着给秦氏看、中医开药方首先要合药理、不能把药方开成密信、这药方还得请药店抓药的审核、不好随便开等等生活常识就更不用说了。总之,你们根本不必把刘心武的秦学当回事,石头记决不是如刘心武想象的那样专写宫闱秘事供他当流言索隐考证的。
红疯子:是这个道理,红楼梦不可能是索隐考证宫闱秘事的流言簿,而只能是[仅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事情过去二百几十年,连二百几十年前知情的当事人都索不出真事、知事的当政者都考不出真人,甚至二百几十年间不断有好事者索隐考证其中的真人真事,把红楼梦都烤糊了,也没有考出什么名堂,二百几十年过去了,难道周汝昌刘心武又能从中发现新大陆?可见作者当年假托空空道人的告诫有必要,世上象刘心武这样不过[只取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罢了,又何必拘拘于事体情理哉?] 的人还真不少,难怪程高在续书末尾要嘲弄这些人:[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偈语,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竿头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