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1129
发布日期:2020-06-18 08:02:24

 

接着讲五日通灵。第七十五回的“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值得一提,这“佳谶”指的是宝玉写诗得到贾政的夸奖,但是这“佳谶”两个字用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说是“夸奖”而说是“佳谶”呢?我认为还是要联想到皇家的宝玉被秘密立储来看才说得通。宝玉做诗给贾政评判,贾政看时颇为欣赏,贾母知道宝玉学业有进步,叫贾政奖励宝玉,贾政马上照办,贾母更加欢喜,这在曹家不算什么,因为曹宝玉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立储必要,谈不上什么“佳谶”;但是在皇家就不得了了,老康熙夸奖皇孙弘历有诗才,这不光让皇四子脸上有光,更让其他皇子心生忌妒啊,如果再联想到乾隆皇帝的正统说法:康熙是因为看中他这个皇孙能当宝皇帝,才把皇位传给他父亲雍亲王的,雍亲王即位当了雍正皇帝后,定下秘密立储制度,将弘历的名字写入密封诏书内,又把弘历封为宝亲王,这等于承认弘历是将来的宝皇帝,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佳谶”吗?如果此处的“佳谶”是这个意思,那就意味着贾宝玉得到贾世和贾政的双重嘉许啊!这不是贾宝玉要当宝皇帝的“佳谶”吗?再想想甄家的甄宝玉却失去依恃坠入困顿之中,成为人践人踏的垫脚石,一个得玉一个失玉,一个升天一个坠地,一个得“佳谶”,一个敲丧钟,真是天悬地隔的两种结局啊!如此大的反差,叫作者怎么向问他要结尾的读者交待?是说甄宝玉象黛玉那样“玉在匮中求善价”,还是说贾宝玉象宝钗那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时两个宝玉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作者再也无法一石二鸟、一击两鸣了,这红楼梦当然做不下去了。但是作者又不好明说,只好让贾宝玉得“佳谶”,让甄宝玉敲丧钟,于是贾宝玉只等拥正死后做宝皇帝,甄宝玉只好象甄士隐一样唱《好了歌解注》,这两种结局实在冰火两重天,实在无法明言,那么这“佳谶”不是等于暗示全书只能嘎然而止吗?大家看看我这结论合理不合理?通灵不通灵?

另一方面看贾赦的夸奖贾环诗就明显是跟贾政甚至贾母较劲了,你们不是夸奖宝玉吗?我偏要夸贾环,你们不是要传位于宝玉吗?我偏偏说贾环合适接班,这就叫“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戌侧批:譬得好。]两不相下”,于是贾母这老康熙伤感了,他死后必有一场腥风血雨式的葫芦大祸啊,必定会闹得「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到这里为止,甄家的宝玉当然,只好【便笑一声“走罢!”[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了。我把脂批也录在这里,就是怕你们看到结尾还不通灵啊。

 

红疯子:

现在再看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用中秋诗收”应该是说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其中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其惊心,湘黛二人此时孤单联诗相对于前面的众多女儿一起联诗明显是“寒塘渡鹤影,”而“冷月葬花魂”更象是整个《金陵十二钗》一书的尾音。如今的红学评论都说是“冷月葬诗魂”,是指黛玉本人,于是程高据此编成“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续书,后人更根据续书编成“林黛玉焚稿而后死”的戏剧,这是对原书的断章取义,此处应为“花魂”,指以黛玉为代表的所有少女悲剧。大家想想芳官唱的“赏花时”,再想想我讲的“花惜人”“惜花人”,这里就是“人惜花”呀,怎么成了“人惜诗”了?我在第一回讲甄英莲就告诉大家要读成“真应怜”,要记得甄家的所有女儿们都是真应怜,可是到如今红学研究还是当甄英莲只指香菱一个人,这跟把葬花魂理解成葬诗魂,把指所有女儿悲剧理解成单指黛玉一个人悲剧是同样意思,都是拘拘于个体不取其全体、拘拘于朝代年纪不取其事体情理啊!

再看看贾母的潸然泪下,这决不是一个老祖母在痛心儿孙之间不和,一般的大族人家都有兄弟不和妯娌互斗,但是不可能弄得老祖宗伤心欲绝,这些老太太巳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更何况曹家的孙太夫人早在七十五岁就死了,因此这里的“异兆发悲音”不是指曹家暨甄家内斗,而是指皇家内斗,只有皇族的祸起萧墙、兄弟阋墙才会让老康熙触目惊心啊,康熙早就说过:“朕日后必有将朕身置乾清宫之上,尓等执刃争夺之事也”,这就是作者杜撰此异兆的事实根据。据我看来,贾母伤悲与探春伤心焦大伤骂是一个道理,都是忧心于皇族的内斗啊,尤其是探春与焦大,手法虽有雅俗之分,焦虑却一模一样,贾母为什么欣赏探春?就因为只有探春懂她的心啊!反过来说,作者塑造贾母探春焦大这些忧国屈原,就是在深论清楼梦的事体情理,他虽然不便结束清楼梦,但是却看出其中的兴衰兆,更悟出了其中的理、运、数,他是“知运知数者必谅而后叹也”啊!

 

红疯子:

有关鬼话词的评论我已经专门做过了,这里就不再啰嗦了,至于芙蓉女儿诔也在疯谈呆解中讲过了,现在再把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稍微讲一下。这一回的字面意思无需我讲解,我要讲的是深层意蕴,也就是说这俏丫鬟不光指晴雯、美优伶不光指芳官,有人会说这谁看不岀来?俏丫鬟包括司棋入画、美优伶包括蕊官葵官,如果作者只有这一层意思,当然不需要我再啰嗦了,问题是睛雯不止指贾家丫环,而且指象曹家这种包衣,芳官不止指指十二个学戏的少女,而且指大观戏台上所有的少女角色啊。这一点光看贾家当然看不出来,但深论到皇家就很容易通灵了,作者写晴雯就是为了隐寓曹家,写芳官就是为了隐寓书中所有参与表演大观戏的女儿们,某种意义上来说,《金陵十二钗》就是一台大观戏,正副又副诸裙钗都是参与演出的好女儿,她们最终都会斩情归水月,这水月不光指水月庵,而且指“水中月”,对于天下好女儿来说,爱情都是水中月,看得见捞不着,因此一定要斩断情丝,才能恢复理智,我为什么称红楼梦为情理小说而不称为言情小说,就是为了强调情要服从理、理要指导情,现实就是要我们必须斩断那些不合理的风月情。当然这个情字还指情感的情,更指残酷现实打压出来的悲愤之情,象探春宝钗袭人香菱等人的愤情悲情就不属于风月情,而属于悲愁喜乐哀等七情,现实社会就连这样的七情都不许发,都要用理性来压制下去,那这理性就是理教的理、礼教的理了,就是孔孟教导的理治的理、礼制的理了,一旦遇上了这种不讲理的礼,当然只好斩断七情归尼庵了,这也是现代黛玉们如陈晓旭李娜等的无奈之举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还在做,而且永远做不完,甚至连我们识得的女学友也逃不脱风月债、摆不脱悲苦情,可见她们也未通灵,也需要听我讲讲这“通灵之学说”。

 

红疯子:

书中在芙蓉诔之前有一段话形容创作该诔的始末:「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 蘅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这些话跟前面在作姽婳词时注明的一段话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解释作者创作此词此诔时的动机,这一词一诔都不是宝玉生活原型当日的原作,都是作者本人在著书时为宝玉这个角色所作的代替之作,也就是说口气上是宝玉口气,实际上宝玉只是个角色,是宣读作者创作的台词的道具。这两番话都不是形容宝玉的话,而是介绍作者本人创作艰辛创作顾虑的话。更微妙的是,这些话不光可以解释如何创作的姽婳词和芙蓉诔,而且可以解答如何创作的红楼梦,正是为了解答如何创作的红楼梦,才有如此疯话连篇的大段作者自述的。换句话说,《红楼梦》就是放大的鬼话词,《金陵十二钗》就是放大的芙蓉诔葬花辞,《石头记》就是缩小版的传国玉玺记片断!借小喻大、窥斑见豹、用家喻国就是全书的创作宗旨,也是全书的阅读宗旨。

 

红疯子:

最后两回是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这两回主要讲的香菱和迎春悲剧,有一种抄本的回目是: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吼,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第八十回 娇怯香菱病入膏肓 懦弱迎春肠回九曲,我认为带这种回目的抄本更符合作者本意。这两回的内容我在前面呆解时巳经讲过了,要补充的是为什么这两回没有交代香菱迎春的最终结局。若照“娇怯香菱病入膏肓 懦弱迎春肠回九曲”来理解,二人巳经必死无悬念了,但是作者毕竟没有完全交代最终结局,多多少少还是留下一点念想,这种处理形式是与所有诸正钗副钗结局一致的,就连秦可卿也留了悬念,这才符合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的总体构思,也可以说正钗副钗的最终结局是真事暨甄事,碍于文字狱及家庭隐私,它已经被作者隐去了,不可能再显出来了,又副钗的最终结局之所以能够存下来,因为它是假语村言暨贾语贾话姽话封话等等,能够躲过文字狱,能够隐瞒家庭隐私甚至皇族秘密,这才能堂而皇之地留存下来的,所以叫“甄士隐、贾雨村”。据我的理解,这正钗副钗又副钗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拟的。曹家的正钗 相对于皇家而言只能算又副钗,因为曹寅曹颙都是皇家包衣,那么曹家的钗黛迎探惜等正钗当然只能算皇家的奴婢即又副钗了。这样一大家就知道红楼梦八十回为什么只交代又副钗结局、不交代正钗结局了,因为贾家代表皇家,贾家的又副钗就等于曹家的暨甄家的正钗,交代了贾家的又副钗结局就等于交代了曹家的正钗们的结局,这样一来曹家暨甄家的正钗们具体结局还用得着专门交代吗?比如甄家巳经被抄了,那甄家的那些好女儿结局还用得着专门交代吗?再比如晴雯就是赖家的奴婢,赖家都被抄了,赖家的那些女儿们的结局用得着交代吗?覆巢之下无完卵嘛,她们的结局可想而知,用不着另外交代,这也就是红楼梦就该到八十回结束的原因。至于贾家的诸正钗,她们等同于是皇家的诸正钗,也可以说是等同于真真女儿国的诸正钗,她们的结局是随皇家的兴衰而起落,也可以说是随真真国的兴衰而起落,象宝钗就相当于皇家的宝亲王,等同于真真女儿国被选定的秀女,她只等缔结金玉良缘,只等贾母把班交给政夫人,再等政母交给她这宝夫人、宝女皇了,而凤姐则相当于皇十四子,等同于真真女儿国被明修的栈道,既然政夫人都被拥正了,也就是说暗渡的陈仓已经渡过去了,那她当然会“哭向皇陵事更哀”了,至于假元春,作者既要用她来隐寓女康熙,又要用她来隐寓甄贵妃,那么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诸如此类我也不一一胡诌,大家可以去看雍乾盛世的皇家,有一点点要被抄家的迹象吗?宝皇帝有一点点要去出家当和尚的迹象吗?再想想作者杜撰的真真女儿国,那更是朝纲牢固啊,且不说老女皇没有一点要死的迹象,而且政夫人果敢历练地跑上台把凤姐替下去,啊显要做主立宝钗为宝王储,这样一个将要进入长期宝女皇盛世的理想国有必要结束吗?总而言之,类似太虚幻境的女儿世界只要莫失去通灵玉、莫忘记通灵玉,就能仙寿恒昌,类似宝女皇的宝钗只要与通灵玉结下金玉良缘就能芳龄永继,她才不在乎假宝玉这个人是否爱她呢。象这样的红楼梦八十回做得完吗?更重要的是用得着曹雪芹这个贱石头继续做下去吗?这黄粱美梦自有宝宝玉嘉宝玉等一个一个的真宝玉继续做,用不着作者操心,也用不着读者担心,更用不着程高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八十回《石头记》全文讲解到此结束,下面还要着重讲解脂批问题。

 

红疯子:

《石头记》全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名「脂砚斋四阅评过石头记」,也就是说有个自称名叫脂砚斋的评书人曾经在石头记书中频繁作批,然后把这些批语与原抄本㚒在一起继续流传,这样就成了脂批石头记。到程高刻书出版时则删去这些批语,只采用红楼梦原本加上后四十回续书构成一百二十回刻本正式流传,直到辛亥革命后胡适发现了甲戌本带脂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们才知道红楼梦一书有这一段被故意遗忘的历史。正因为这些脂批暴露了无数被程高读书故意遗忘的秘密,才吸引无数红学研究人员研究红楼梦的,可以说这些脂批也是红楼梦真相能生存下来流传开去的关键证据,删除这些脂批实际上就是毁灭真正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为什么要这么武断地批评删除脂批的行为?就因为我发现了脂砚斋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化名,脂批实际上就是作者伪托他人来自评石头记啊!如果大家再耐心听我讲两课,我就能在五个工作日四十个课时内让大家真正通红楼梦之灵。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有近八十回(只缺两三回),最接近红楼梦原本,再加上其它几个抄本,大家基本可以阅读八十回全本红楼梦了,但是由于红楼梦只能写到八十回为止,只能以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式流传于世,只能真事隐、假语存,这就给后人理解它留下极大困难,尤其是这种看似无尾实际有尾的“画龙不画尾”创作方式,更增加了通灵的难度,怎样既瞒过当朝又唤碓后世,特别是怎样让读者在看不到八十回后文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了解红楼梦的秘密,作者本人想出了一个自己化名给自己批书的妈方法,第一可以指导后来人领悟其中的事情情理;第二更可以借脂批来直接阐述这些事体情理;第三可以补充交代书中一些正文不可告人的秘密,第四可以进一步营造八十回未完的悬念气氛,第五可以在深重的文字狱审查下蒙混过关……。

这里的关键就是作者有无法明白告人的原因,只能乔装打扮成批书人自说自话。我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宗旨确实无法告知除自己母亲之外的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好明说,告诉谁就是害了谁,告诉谁谁都不让他做下去,因为谁知道了这个创作目的都要去告发作者图谋不轨,不告发作者就要连累自己,这叫“知情不报,等于同谋”啊!作者怎么能轻易告知他人呢?但是这脂砚斋明显是个知情的,而且是最知情的,就象作者肚子里的蛔虫一样,看透了作者的心思,说出了作者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这样的人能是谁呢?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