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1122
发布日期:2020-06-17 11:00:52

林妹袭人宝姐三个结局既明,甄宝玉的结局当然也是穿插于中用不着交代了,因为曹颙的结局就等于甄宝玉的结局,作者既然不好交代与曹颙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结局,当然也不好明写与甄家三个女人悲剧紧密相关的甄宝玉结局了,这样大家就只看到七十五回中穿插写甄家被抄家,却没看到作者交代甄宝玉的死活,于是我就思考起八十回内隐藏的真事,就把甄家 当曹家来考虑,既然曹家的曹颙在抄家前十三年就死了,那么相应的甄宝玉也应该当抄家前就病死了,既然曹家的林妹死了袭人嫁了宝姐守寡了,那相应的甄妹甄袭甄姐结局当然也用不着交代了,都抄家了嘛,这几件大事都发生在抄家前的十三年前,咱们当然也可想而知了,当然也用不着作者交代了,这就是作者设计一个懿并在写贾家事时穿插交代甄家事的原因,这种写法避免了直接描写甄家具体情节的尴尬,他不能直写真家事,只好隐隐约约交代甄家总结局,而把甄家女儿的具体事迹化入贾家事夹入贾家事来写,又用第五回的红楼幻梦中的判词仙曲交代甄家女儿的最后结局,又怕读者不明其中奥妙,在八十回内穿插很多灯谜诗句伏笔暗示和脂批,不断地提醒读者注意甄家这些好女儿的悲剧结局,这些都是因为他不可能 直接描写其具体情节了,才不得不采取这些万不得已的创作手法的。 

如今的读者都以为这些创作手法是作者宿命论世界观的表现,甚至以为真有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上真有薄命簿,真有十二个仙女吟十二支仙曲,甚至以为连癫僧跛道都是真有其人,不是作者创作的虚幻的角色,于是按照百二十回续书提示的那样用薄命簿和红楼梦仙曲来验证后四十回具体情节,结果弄得大家都以为八十回未完,都以为后面还有续集来验证前面五回中的预言,这就上了续书的当啦!作者设计这前五回就是要告诉读者八十回就结束了,作者就不写这些女儿最后结局的具体情节了,这前五回中就包含了最后结局,这判词和仙曲不是仙界的预言,而是作者暗示的凡间的结局,创作这些判词仙曲就是用它们来暗示结局并代替最后结局!作者不会在八十回以外再交代最后结局了。这一点只有我红疯子一个人想通了并看出来了,所以我才来疯谈的,这前三个女子的结局就是明证,作者写她们三人是这种手法这个套路,写其他女人悲剧还是这种手法这个套路,这就是我说用三个工作日就能让大家读懂红楼梦的原因。梦的原因 

当然仅凭这三天的讲解不能叫大家完全接受我的观点,但最起码能大致明白其中关键因素吧,这关键因素就是作者本来就不好明言、也不想明言,他只能这么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吞吞吐吐的,他有难言之隐啊! 

首先这真宝玉就无法明言,作者能承认自己是曹颙的遗腹子吗?能承认甄宝玉就是南京的真荣儿吗?能告诉读者贾宝玉是假的,其中隐藏了甄宝玉这真荣的真事吗?然后真妹真袭真姐也无法明言,因为作者不能承认这是南京织造府里发生的真事,以此类推,但凡南京荣府有关这“关键的三天、接下来的三年、三年后的大事变、十三年后的更大祸事”所有的具体细节都不能直写,都要替祖母曾祖母生父生母讳,更要避免再遭文字狱大罪,这些重重顾虑如今的读者能想到吗?为了掩盖这些真事,更为了阐述其中的真情真理,,作者才不得已想出这些乖僻邪谬的创作手法的,也才不得已设计出癞僧跛道和警幻仙姑等虚幻角色的,后来的续作者却“以假为真、以无当有”,如今的红学研究人员更把假的认成真,把无认成有,却教作者如何解释去?

 

红疯子:

还剩两天了,我要在这两天里完成“三日弄懂”的任务,不知道可不可能,就看大家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了,我记得当初黄老师曾经夸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今不求夸我,但求理解我就行了。好在瘟神把大家都逼在家里,不想听讲也得听讲,就由我发疯去吧。但是有一点要申明,我只是说三日内弄懂红楼梦为什么到八十回就结束了,不是说三日内要全部弄懂红楼梦,那件事留待“五日通灵再说”,也说不定直到“七日得道”才能真正实现呢,而且连这“七日得道”都或许是吹牛,但最起码能够保证大家“得到”什么吧。请大家拭目以待。 

如上所述,作者既然连甄凤姐的事都不好直写了,当然只能在交代完甄家被抄就结束真事了,所以脂批在甄家被抄处批了个“甄事已尽,贾事欲显,”真事交代完了,全书当然该结束了,至于假事,那是“假语存焉”,会继续存在下去,就用不着作者继续向下写了,这一点大家很难理解,起码要到“五日通灵”后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先把“八十回巳尽”解释清楚吧。 

先说“甄家事”,既然七十几回中草草地插了几句“甄家被抄家”就宣告甄家事结束了,显然达不到作者用甄家事隐寓 真家事的目的,更达不到结束全书的创作目的,一部红楼梦到甄家被抄家就写完了,这无论如何也难叫读者相信,更无论如何也难叫作者甘心,作者虽然不能揭露真家事的具体细节,虽然也不能直写甄家被抄家前后的甄宝玉父子和众女儿们遭悲剧的具体情节,但是他还是想总结出其中的事体情理,还是要把整部红楼梦的尾巴夹带进去,于是在全书第一回杜撰了一个小“甄家”来完成这个任务,更杜撰了一个“甄士隐”这个角色演员来隐寓甄宝玉父子的结局、交代红楼梦的结尾,这一点只有我红疯子一个人看出来了,也只有我一个人拥有这项知识产权,所以我才敢自夸我是“二五班非物质文化遗产”。

倒霉的就是作者只能把这个小“甄家”放在全书开头来当开场白,而没有把它放在八十回末尾当全书结束语,这才让读者产生“甄士隐这个人物的出现意味着全书正式开始”的错觉的,如果把它放在八十回末尾,读者就能看出“甄士隐悬崖撒手”代表甄宝玉悬崖撒手了,也能看出“好了歌及好了歌解注”就是红楼梦全书的结束语了。但是那样一来当时的曹家亲朋好友也能看出这一点了,而朝廷的文字狱官员甚至乾隆皇帝本人就更容易意识到这一点了,“曹家的后人居然如此可恶!竟然敢在书中隐藏曹家被抄家的前朝史实,实属大逆不道!来呀,象周汝昌刘心武想象的那样将曹家再抄一次,将石头记抄本当反书彻底焚毁!”那样来我们今天就看不到红楼梦了,这一点大家想过吗?反正作者是想到了,他只好把结尾放到开头第一回,只好用假“开场白”来代替真结束语,这就是红楼梦最大的秘密。这个秘密总不能永久隐藏下去吧,那样的话红楼梦就永远没人看得懂了,为了能在今朝今地揭开这个秘密,于是作者曹雪芹就托石呆子再次还魂转世来点拨我红疯子,将此秘密通过我的疯话公诸于众学友,这是不是列位学友之幸呀? 

红疯子:

另外一方面,作者也确实借探春为庶出的好女儿们昭传,他借凤姐儿的口叹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也就是说作者觉得诸裙钗不该分正出庶出都是好的,相反的众须眉不论正出庶出都是贾一坏,当然庶出的一坏就更坏到极点了。作者就是要用探春这庶出的红花反衬贾环母子这庶出的坏蛋,才故意创作这一台母女争吵戏的,大家只要把王夫人邢夫人赵姨娘三个人放在一起与皇家的四子长子八子等作个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三个女人其实分别与那三个男人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女儿国的内部矛盾在男人国只是被放大了而已,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其理其运其数更“略无差异”,作者就是要借解剖贾族这麻雀来隐寓皇家呀。至于顺便替庶出的好女儿出口气,那只是顺手牵羊而已。

接下来是第五十六回,大家看看这敏探春和时宝钗如何“兴利除宿弊 小惠全大体”。首先这“敏”字“时”字就用得有讲究,探春的敏锐自不必说,宝钗的优点是“识时务”,“时宝钗”怎么能被改成“识宝钗”呢?不通嘛。“识时务”在现代文人眼中是贬意词,似乎识时务的人过于庸俗,实际上对于精通商品买卖的盐商女儿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以说是他们必守的信条,因此宝钗不以识时务为庸俗,反以识时务为“待时飞”的首要前提。第一回中有个对联既形容贾雨村又描述宝钗黛玉,道是:“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这里的待时飞就有等待时机识别时机的意思,识时务也是认识形势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认识时机的问题。宝钗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她识时务的优势,弥补了探春不能用小惠来顾全大局的缺陷,可见她比探春更高一筹啊。探春理家不比凤姐治理宁国府,一则此时荣府的各方势力巳经虎视耽耽,不象宁府那时刚因主子被贬而怕惧凤姐,二则探春是庶出得不到王夫人充分信任,众奴才想看她笑话,三则探春宝钗也是临时代理,没有长远打算,四则作者主要是为下文的抄捡大观园创造气氛,他只是顺便展现一下探春宝钗的才华,并没有指望她俩能彻底治理好大观园这女儿国,因此与前面的治理宁国府大戏是有区别的。再说探春在作者笔下只是个受歧视的女焦大,作者主要是借她来发发治不好贾族内斗的牢骚,因为探春最敏锐且最敢直言,作者借她来指出贾族根本矛盾的无法解决,借她来痛骂大房偏房,可以弥补宝钗“拿定主意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缺憾,这样一个冲在前,一个躲在后,更显出宝钗才是真真国选秀的最佳人选。

 

红疯子: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时宝钗”的“时”字,还有“待时飞”的“时”字,这是研究宝钗艺术典型意义的关键词。孔子说“时者命也”,他把时机看得跟命运一样重要,甚至说命运好就是逢到了合适的时机,可见“时”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宝钗的最大特点就是识时待时,这也是她最后能被选中的根本原因。书中的八十回宝钗全在识时待时,识时就是认识到贾族的时局决定人是贾母王夫人,至于宝玉不过是不懂事的少年公子哥儿,她把宝玉讽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螃蟹,只是出于做姐姐的母爱常常规劝他,见他不听就不愿理他了,她认为宝玉根本不识时务,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是千真万确的,识时务就是洞明世事,待时飞就是人情炼达,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算认识了“时也命也”,才能算掌握了“时也命也”。宝玉恰恰最见不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这种诗对,最听不进叫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的规劝语,这在如今的知识阶层看来固然可以认为宝玉是反封建文化的先锋战士,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常识来看就是不合时宜、不识天时,“时者命也”,不识天时就是违抗天命,就要招致天的惩罚,这样做当然就违“时”了,当然会被笞挞乃至焚坑了。红楼梦作者既然认定宝玉有“背父母教训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当然不赞成他这种不但不识当时潮流而且还与当时潮流对着干的愚蠢行为了。可惜如今的学者不但不理解作者的这番用意,而且还反过来赞颂宝玉的反当时潮流、更批判宝钗的顺应当时潮流,实在是不通灵到了极点。我们都是六十好几的人了,都有相当的社会经历和社会经验了,大家都说说是宝玉这一套行得通还是宝钗这一套行得通?所以我说形容宝钗的“时”字形容得好,反映出作者对宝钗的由衷敬佩,更反映出作者现实主义人生观,薛宝钗就是他塑造的最理想的裙钗典型,再拓展到朝纲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薛宝钗不但是真真女儿国最合适的接班人,甚至是男人国最理想的宝皇帝,如果现实中的宝皇帝也具有书中宝钗这种识时、待时、顺时、引时的睿智,那就堪称几千年来最理想的国君了。大家看看“敏探春的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的小惠全大体”,比之于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物质刺激”等改革措施如何?可以说她俩简直是改革的老祖宗啊。尤其是“时宝钗能小惠全大体”,如果现在由这样识时、待时、顺时、引时的裙钗之冠来当群龙之首,何愁国祚不再现六十年盛世?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