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那僧便大哭起来,【甲戌侧批:奇怪!所谓情僧也。】]你们想一想[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里的所谓情僧就是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和写《情僧录》的情僧,也就相当于书中的甄宝玉,如果你们还不明白的话,那我就告诉你们这情僧相当于曹家曹荣,曹荣虽然是病死的,但是他跟顺治皇帝类似,顺治皇帝也是病死的,有很多传闻却说他为了董鄂妃出家当了和尚,也就是做了情僧,如果把这个传闻移植到曹荣身上,再附会到甄宝玉身上,就成了甄宝玉出家当了情僧后,又下凡来预告他后代面临的大祸了。你们只要[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宝玉死或出家哉!]就能悟出这是第七十五回甄家被抄的预警了,也就是说甄士隐这些情节就隐藏了甄家被抄的概要,《石头记》作为《情僧录》已经进入尾声了,这一点你们恐怕是万万想不到的,你们还以为甄士隐才隐寓甄宝玉呢,这都是没有想到曹家曹荣早在被抄家的十三年前就病死了的缘故啊。如果比照曹家,甄宝玉也应该早在被抄家的十三年前就病死了,留下了妻子及遗腹子,此时是在作者的胡扳乱扯下出场上演预警遗腹子将遭祸的过场戏,只有这样解释才能理顺第一回的甄士隐家与后文甄家及生活素材曹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再看曾解过的脂批【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在理解了《石头记》全书总体结构、理解了第一回的甄士隐家与后文甄家及生活素材曹家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了书中贾事及真真女儿国事与现实中皇家争储争位事的关系后,再看这一条脂批就觉得特别通灵。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说明作者是立足于清朝但联想到自秦朝以来的各朝,也就是说作者虽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却志在替天下之男子女子昭雪,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石头记不是只写[情]的《情僧录》,更不能把它当言情小说看,它是论述天下兴亡之情理的有字天书啊。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作者虽然是一草芥,仍怀武侯武穆之恨,恨这世道为什么连象孔明岳飞那样的英雄也发挥不了治国的才华,而且到今天还是这样。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这就不是在说曹家寓皇家了,而是总结几千年历朝历代的争玉史呀,这么大的运、数、理都能知道,当然肯定称得上是通灵或智通了,这样的高人哲人通人决不会生而知之,只能是[翻过筋斗来的],或者说是经过煅炼来的,作者本人就是经过正邪之争煅炼从抄家大祸中[翻过筋斗来的],再加上他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当然能知运知数了,可以说《石头记》就是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的作品啊。这样一来你们还看不出这一条批语只有作者本人批得出吗?再说【如果舍出,则不成幻境矣。行文至此,又不得不有此一语。】看上去这一条批语可有可无,如果不是把它放在甄士隐这乡宦之家的独女身上,而是把它放在曹寅曹荣死后这贵族之家的独孙身上,就更能够品出其妙味。大家看看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不都是父母舍出的吗?女孩子迟早都会舍出,不象独生子孙无论如何都不肯舍出,这就是生男生女的区别,也是我说此处的[真应怜]如果是作者本人更适用此批的理由,你们试想一下,曹家的曹荣遗腹子谁肯舍出?但妙玉不是让其父母舍出了吗?如果真有高僧向女婴的父母说这女婴只有出家才能避大难,父母为了女婴的生存也不是完全不肯舍出的,[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嘛,可见这脂批用在作者身上更合适。至于所谓幻境是说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实事,这一僧一道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连这甄士隐的故事都是作者杜撰的,作者写这些是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也包括为自己的痴心曾祖母、祖母和母亲一哭,她们更是[惯养娇生笑你黛玉痴]啊,其它话就不重解了。行文至此,又不得不有此一语。
回头再解黛玉,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有[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甲戌侧批:实写黛玉。蒙侧批: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这里就叫舍出,若黛玉是男孩子,如海断不肯舍出的,因为在夫权社会只有男孩子才有家业继承权啊,光这一点就足以驳倒刘心武这流言家的贾琏侵吞林黛玉家产说,也足以驳倒英莲只代表女的的说法。黛玉初见宝玉的脂批也需解一解,[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这第一条批语说[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形容是反话,这就不符合[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的正文,也不符合[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叙述,可见这条批语不是脂批,更可见如今的人都只注意宝玉[聪灵俊秀在万万人之上]的正面了,完全忽视了[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背面,这不客观啊,没有打破[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这一句是作者替黛玉拟的真心话,虽然不一定真是黛玉所想,但却是作者母亲对宝玉的实评,所以这[蠢物]不是作者的自谦,实是作者父子对祖母母亲及女友们的愧欠,尤其是对黛玉宝钗袭人睛雯金钏儿等生活原型的犯罪感,这是如今的文人怎样也无法理解的。就拿黛玉来说,若不遇到这[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最起码可以嫁个一般公子嘛,那就不至于夭亡了,此时和宝玉结下了友情,却注定了一段不可能成功的爱情,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讲,不但不是好事,而且是坏事呀,宝玉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使命的特殊人物,怎么能简单地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封建礼教来为木石前盟爱情悲剧找借口呢?你们再看看前面的王夫人关照黛玉不要理宝玉,就知道作者写这些是为了否定[木石前盟]了。我这里说的[木石前盟]不是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中的绛珠与神瑛在幻境结成的盟誓,而是指自第三回始黛玉与宝玉在荣府结成的友情。我说友情会招到才子佳人派的痛斥,他们坚持认为爱情是世间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的信条就是[让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作者的信念我已经强调过多少遍了,他认为延续生存比追求感情更重要,因为他经历的一直就是生存危机,他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也始终在与生存危机奋力拼搏,她们真不敢奢望享受感情,能安定地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不错了。这一点也适用于黛玉,如今的人都以为黛玉是非常重感情的,她会为爱情付出生命,其实这是对黛玉的误解,你们看书中的贾宝玉家庭生存危机并不明显,因此就感受不到黛玉生活原型承受的压力,相反倒觉得王夫人蛮不讲理、不顾恤黛玉的生命,其实你们是不知道曹家的生存危机,想象不到王夫人生活原型承受的生存压力呀。现实中的曹家女孩子都能体谅曹寅遗孀李氏承受的传承压力,都对宝玉生活原型曹荣的任性胡为不肯苟同,这里面包括黛玉的生活原型。大家站在曹家那种境遇想一想,当其曹寅突然病故之时,孙氏李氏的第一要务就是让曹荣在破孝前先结婚以避开守孝三年的传承危机,争取早生孙早放心,这时是娶黛玉的生活原型还是娶宝钗的生活原型就成了曹荣与祖母母亲争执的焦点,可以想象双方会争执不下,耽误了破孝前的大好时机,这就造成了曹家传承危机的延后三年,造成了三年后曹荣再病死时传承危机的扩大化。大家替黛玉的生活原型想想,她能眼看着曹荣与祖母母亲为她对抗下去吗?能眼看曹荣耽搁解决传承危机的大好时光吗?既然自己不能与曹荣成婚配、不能替曹荣生儿育女了,那么也不能耽搁曹荣与其它女儿成婚配,不能耽搁曹荣与其它女人生儿育女啊,毕竟曹荣的传贾宗接代重任比自己的爱情理想更重要嘛,可偏偏曹荣意识不到这些,他只知道把自己的母亲当西厢记里时老夫人来反抗,这就决定了黛玉的生活原型只能以早死来成全曹荣结束家庭传承危机。这些话我已经说过多次了,这里再强调一下是要大家挣脱感情的枷锁理性地权衡一下,是战胜传承危机重要还是反抗封建礼教重要,是适应权钱联盟重要还是坚持木石前盟重要,是赶快生个接班人重要还是顾及曹荣和黛玉生活原型的感受重要,是准备迎接抄家大祸重要还是保全黛玉生活原型的性命重要,历过梦幻之后再想一想,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考虑作者母子的感受啊,作者多想早一天出生啊,这样就可以避免过继曹頫这丧门星啦,如果再早三年出生就更好了,因为抄家时已经成年了,最起码承受能力要强多了,就不至于[累及爹娘]啦。说这些没用的话你们也不会听,你们只知为佳人才子不遂心鸣不平,根本想不到寡母孤子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中的艰难,这样的文人当然解不出作者的[其中味]了。
回头再看黛玉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当其黛玉生活原型临终之时,她会不会这样想呢?我以为会的,因为她被曹荣的任性胡为死死缠住了,曹荣不坚持木石前盟她反而可以活下去,曹荣非她不娶她反而被曹荣害死了,她当然后悔当初的相见了。想到此时再看书中衔玉而诞和绛珠还泪的神话,就觉得作者杜撰这些神话有些过火了,人们只注意宝玉黛玉前世的姻缘、不注意她俩今生的差异了嘛,一个贵如玉,一个贱如草,再撇去前世的神话,她俩的感情就明显不合时宜、不合现实了,你们为什么不抛开神话来看二人故事呢?象这刚见面[就算是旧相识],这就是假话,然后的摔玉砸玉更是假话,现实中的宝玉并没有衔玉而诞,却叫他砸谁去?末尾的袭人要拿玉给黛玉看也不现实,没有玉那看什么?连后文中所有因玉而起的风波都要打折扣后再评价,因为那统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为了适应观众的兴趣、迎合观众的口味,更是为了以情掩理啊。作者不好直接写权钱关系对感情关系的压倒占有,不好直接写黛玉不够资格被选秀,更不好直接写宝玉身处争玉保玉的漩涡中心、成为正邪之争的焦点,这才杜撰出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神话假话来掩盖黛玉受争储大祸连累的真话的。大家想想,若仅仅是为了记述曹家曹荣的爱情悲剧,用得着让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吗?更用得着杜撰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神话假话吗?再说[子为父隐]是当时基本的伦理常识,作者既然在第一回开头就申明过[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了,他就不应该在书中隐寓亡父的感情挫折,更何况这一感情挫折还关系到生母的名誉呢?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在宝黛钗爱情纠葛中加进了通灵玉这最高权力元素,这就突入皇权争夺的禁区了,这是反思曹荣感情挫折不需要的,只有深论到皇家争储大祸的事体情理时才有必要加进通灵玉这最高权力元素。因此作者杜撰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神话假话不是为加强宝黛钗爱情纠葛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而是把宝黛钗爱情纠葛往争选秀的朝纲高度引啊。从现实中的曹家角度看,曹荣确实[如宝似玉、既贵且稀],身负独力继承曹家巨额家产的重任,荣府的荣二奶奶肥缺绝对让金陵诸裙钗向往,但值得为争夺它付出生命代价吗?且不说曹荣一旦病死就会一辈子守寡,只要能想到康熙一旦死去曹家必[树倒猢狲散],就再不想为曹荣作嫁衣裳了。当然宝钗的生活原型为各自家族利益考虑不可能拒绝与曹荣的婚姻,但是她作为一个通人把曹荣看成不谙世事的[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却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说她对婚后的凄凉结局有心理准备是合乎情理的。这种想法不独宝钗的生活原型有,黛玉的生活原型也会有,只是不及宝钗的生活原型强烈而已,黛玉的生活原型比宝玉的生活原型聪颖且敏感,她肯定早就觉察到王夫人生活原型对她的反感甚至厌恶,如果说仅仅只有王夫人生活原型的厌恶还不足以使她觉醒,那么贾母生活原型的明确反对就不能不让她正视现实了,这一点在第五十四回的[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中就有明确的描述,以前我已经呆解过了,这里不再重复。黛玉的生活原型不可能也象宝玉的生活原型那么牛心古怪偏执,她会从另外一方面考虑问题的,这就是曹家在婚姻上必须坚持的四大家族联姻原则,这在曹寅死后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曹家在传承危机的打击下已经势单力孤了,尤其是曹寅这一房还面临曹家堂房的虎视耽耽,王夫人的生活原型当然只有死抱住李煦这娘家势力不放了,而且她更耽心万一她再死了曹荣能不能撑起曹家的家业,这样就更要死命坚持曹荣与其它三大家族联姻了。黛玉的生活原型是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没有一丁点家族势力作依傍,她能跟宝钗生活原型背后的两大家族势力和[雪暨盐]这财势比吗?冷静下来的她稍一权衡就明白只有退避三舍才能保全自己了。偏偏曹荣还不让她退而求自保,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眼前无路即死路]了。至于说到她为了成全曹荣的传宗接代大任而自寻死路,我已经说过多少遍了,书中的秦可卿临终前就是这种心态,这才真正体现出坤道地道母道的成全美德呀。
以上这些是针对甄家暨曹家的女儿悲剧说的,也就是说在甄宝玉没有衔玉而诞的前提下,甄家女儿中黛玉的生活原型根本不可能把宝钗的生活原型当情敌,也无法把王夫人的生活原型当老夫人来憎恨,她只能恨自己命苦,只能远着宝玉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只能以一死来为宝玉解脱感情枷锁,这样的好女儿当然值得作者昭传了。大家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黛玉的生活原型真如程高续书说的那样,拚死拖住宝玉当和尚,那作者作为宝玉的遗腹子就要恨死这耽误自己出生的[林妹妹]了,还会用《金陵十二钗》为她昭传吗?
以下再把黛玉这个角色放在书中贾家解剖一下,说说她与甄家暨曹家黛玉生活原型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有玉无玉的区别。如今的人都把这[通灵玉]神化了,没有人把贾宝玉现实化即[皇化],这是悟不出其中事体情理的主要原因。当想到甄宝玉时就要把他[曹化],当想到贾宝玉时就要把他[皇化],至于到底有没有衔玉而诞反而不必拘泥了。贾宝玉越[皇化],林黛玉越够不着他,倒不是“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关键是要把这宝玉当没衔玉的宝亲王看,当贾朝的皇储看啊,这样一来选谁当宝玉的[宝二奶奶]岂不成了第四回末尾说的[选秀]了吗?这[真真国]的[选秀]可不是仅凭美貌的,她是未来女儿国的女皇啊,这岂是十四岁的宝玉能选择的?必须由当代女皇和下代女皇亲自选定才行,这样一来就不是看这秀女与宝玉的感情了,而是要看她合不合当未来女皇的条件,看她合不合当代女皇和下代女皇的要求。第十八回的元妃试各人诗才看上去是试贾宝玉之诗才,但也有试各秀女之诗才的意思,这就意味着[穿黄袍的]是在[选秀]啊。[选秀]的结果在元妃赐端午节礼中表达出来了,这就是独独宝钗的节礼与宝玉一样,意味着[穿黄袍的]选定宝钗为宝玉的储秀,或者干脆说女皇是选定宝钗为皇储,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些假事要表达的意图,这种意图只有在赋予贾宝玉[衔玉而诞]的特质后才能成立,因为作者不好明白赋予贾宝玉皇储的身份,只能用[衔玉而诞]的假话来暗示啊。
这样大家就该明白林黛玉为什么会落选了,不是因为她不够资格当宝玉的夫人,而是因为她不够资格当真真女儿国的皇储啊。既然不够资格当真真女儿国的皇储,当然就不够资格与衔传国玉玺之人结婚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以真真女儿国的大位为重,[选秀]的实质是被选为女儿国女皇接班人,是与[玉玺]结合,而不是与[假宝玉]这[惫懒人物]结合,在家是为理好曹家这个乱哄哄的家,在国是为治好真真国这个理想王国,也就是说需要的是撑天补天的女娲,而不是要娇滴滴的崔莺莺。在这个前提下还有必要谈及宝玉黛玉的私人感情吗?这关系到治国大计呀。如今的人就是只想到家、想不到国,只想到情、想不到理,这样当然悟不出[国]其中的[玉]味了。看看贾宝玉前后几次的闹[玉]风波,抛却通灵玉这神话因素不谈,不都是厌恶自己独特的接班人地位带来的苦恼吗?若不是这如宝似玉的高贵身份,若只作为一块顽石,谁会在乎他娶什么样的老婆?但是作为一块和氏壁琢成的传国玉玺就不同了,谁被它选中就成了贾朝的龙或凤了,宝钗就是为选秀而来的,她不在乎[假宝玉]这[惫懒人物],在乎的是真宝玉这传国玉玺,她要[钗于奁内待时飞。] 要[好风频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岂是黛玉这[玉在匮中求善价]的弱孤女能竞争的?书中的黛玉只有十四岁,她不明白这件事是争玉不是争情还情有可原,你们经过我这呆解后都知道正邪之争为争玉了,都知道宝钗的[选秀]即[选储]了,怎么还把王夫人当西厢记里的老夫人看呢?王夫人是正方、邢夫人赵姨娘是邪方,当初雍正就是仗着弘历这真宝玉博得康熙这老祖宗欢心的,作者写政夫人仗着贾宝玉博得贾母这老祖宗欢心,也是为隐寓雍正,在这种情况下黛玉要是跟她争宝玉就是跟她拼命,她当然要跟黛玉拼命了。
我说这些还怕你们不明白,再说透些就是把政夫人当皇四子,只要小弘历的声名品行出一点事,皇四子的争储美梦就泡汤,如果小弘历仿效张生来跳墙,康熙肯定会重新选储王,因此作者才借袭人之口说[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便後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听了这话,雍亲王这正方当然要说 “[难为你成全我父子两个声名体面,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了,这些话都应该放在皇家才合适,放在曹家就不合适了,因为曹荣父子俩的地位都无可代替,即使声名体面出一点问题也不会被废储,作者写这些当然是为隐寓皇家了。在这种情况下黛玉要是还跟政夫人争宝玉,不就等于跟雍亲王争传国玉玺吗?因为这损害到其争储大计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