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脂批指出[十里]隐势利、[仁清]隐人情、[封肃]隐风俗,这就不是一般的调侃了,而是特地回避地名和具体情节,要求读者不要考证其真实性、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这更不能当真,[葫芦提]就是糊里糊涂的意思,表面上是说这场大火起因糊里糊涂,实际上是说这场塌天大祸起因糊里糊涂,与[古庙]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真事信。[庙旁住着一家乡宦]也是假话,“甄士隐”这个人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书中[江南甄家]的代名,甚至是南京曹家的代名,作者不敢说明白,才用“甄士隐”来[隐真事]的,因此你们根本不能把甄士隐家当[城外的小[乡宦]看,要当[城内的数一数二大家族]看才能悟出其中味,所以作者特地加一句[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这一点脂批心知肚明,他说[甄家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天下推为望族],就是看出[甄家有曹家之相、贾家有皇家之相]啊,因此这[阊门外]一定要当[阊门内]来看才行,作者有意把甄士隐家写小了是为了避嫌疑,你们理解时却要放大到[江南甄家]的规模看,才能悟出其中玄机。[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这也不能当一般的隐士风格来理解,要当[正邪两赋之人]来理解才行,最好还要当[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来理解、当[有却有些‘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的乐事]来理解才对。
再说[还泪之说],这只是作者为掩盖真事而杜撰的神话,它的事体情理只在于告诉读者[宝玉日以甘露灌溉,这黛玉始得久延岁月]这生死之交上,这是作者对书中宝玉黛玉交往的精炼总结,并不意味着二人前生有什么[仙缘],那都是作者为增加情事的虚幻性可看性胡诌出来的,你们如今都是懂科学的人了,怎么连神话也当真事呢?你红疯子在疯谈一开始就说过了,作者杜撰这[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梦幻是为了凑回目,不是说现实中真有甄士隐的生活原型在睡梦中见识了通灵玉的幻形,更不是真有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欲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仙境奇闻,你们如今都通读过《红楼梦》八十回了,再把宝玉与黛玉的交往过程总结一下,他二人尤其是黛玉是不是[三生有幸]?黛玉如果遇不到宝玉,周围尽是珍琏环蓉蟠这样的皮肤淫滥之蠢物,她岂不是活得更憋屈?死得更早?幸亏有宝玉这个[护花使者]不断呵护她,她才得以[久延岁月]的,这样一来她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可见这神话实际上是实话的神化,大家还是[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神话形式哉!]这就是读完全书后再回头看这神话的功效啊,如果不结合后面黛玉与宝玉的交往过程来看这神话,还是象从未读过红楼梦、只是从第一回看起来看这神话,那是永远悟不出其中味的。
甄士隐的身世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通读后面的七十九回,如果没有想到此[甄家]就是彼[甄家],如果没有把[甄宝玉的结局到底如何]的想法带到这第一回里,只是把这一回当全书开头而不是结尾来看,是无论如何也悟不出甄士隐身世中的[甄家味]的,只能当甄英莲暨香菱的家世来看,这样一来当然悟不出其中味了。其实就连甄英莲的身世都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来看才行,我这样说不是说作者就是的甄英莲的生活原型,甄士隐和甄英莲的故事与书中的[江南甄家]在具体情节上没有雷同之处,与现实中的曹家更无法比拟,但是在事体情理上却有共通之处,可以说这里的甄士隐家就是为[江南甄家]和现实中的曹家这一假一真原型设计的艺术典型,只因为你们拘拘于具体情节、不取其事体情理,才看不出其中的类似之处的。其实就因为作者不敢直接写[江南甄家]和现实中的曹家,才故意杜撰了这小几号的[甄士隐家]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能不能看出[葫芦庙大火]的蹊跷来,你红疯子就是看出了[葫芦庙大火]的蹊跷,才看出甄士隐与作者的相关之处的,可惜你还没有看出[江南甄家]与[姑苏甄家]的内在联系,如果早看出这一点,就能早一点悟出[红楼梦已完]了,这也是你红疯子非遇到我石呆子不可的原因啊。
我这样说你们又会以为甄士隐就是隐作者本人了,于是又会说曹家被抄时作者只有十三四岁、而此处的甄士隐已经是[暮年之人]、不象作者了,其实甄士隐这角色只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并不是甄士隐的生活原型,你们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细节象不象哉!要说谁是隐寓作者本人的艺术形象,还要数甄英莲的身世里含作者本人的元素最多,尽管甄英莲是女性,而且是在甄家遭祸前就被拐了,但这只是作者为塑造[扬州瘦马]悲剧典型而另外加进去的元素,撇开这个因素,还是能从甄英莲身世看出作者的真事的。我们就拿[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首形容英莲悲剧的七绝来分析,明显与书中的英莲故事不合,[惯养娇生笑你痴]这一句就不合,此时的英莲不过三岁就被拐了,根本来不及[惯养娇生],怎么好笑甄士隐夫妇痴呢?再说[好防佳节元宵后]一句,英莲被拐是元霄佳节当天,不是[佳节元宵后],更不是[烟消火灭时。]这[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分明是说的三月十五葫芦庙大火,这时英莲已经被拐了,还有什么必要[防]呢?再说葫芦庙大火是偶发性天灾,甄士隐防得了吗?这不是不通吗?可见这七绝根本不是指英莲本人,而是另有真事可隐啊。
如今大家都知道脂批[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也],也知道曹家是元霄佳节前被抄的,更看到书中第五十四回也是元霄家宴后‘聋子放炮仗──散了’的,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的精心按排,他就是想用这些蛛丝马迹来暗示[甄家事]里面隐藏了曹家事啊。这样大家就知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说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了,[惯养娇生]就是指作者自己,他十三四岁前一直是[惯养娇生];[菱花空对雪澌澌]虽然是说的香菱悲剧,但也有隐寓作者的意思,作者母亲的娘家是盐商,其祖母李氏本指望靠盐商的财势来给曹家这独根孤种留条后路,谁知根本不管用,所以说[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明显不是指英莲,也不是说提防,天灾防不了,人祸更防不住,[这也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又何必枉悲伤。][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就不能光当葫芦庙大火的熄灭来看了,还要当曹家家运的[烟消火灭时]看才行,更要当争储争位大祸的[烟消火灭时]看才行,这场大祸[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这些话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就是说的皇家大祸连累曹家的事,当时你们只看到第一回,还没有看到后面[甄家被抄]的内容,尤其没有想到此甄家就相当于彼甄家,还当此甄家非彼甄家,还当这第一回就是开头、不是结尾,当然悟不出[甄士隐里隐甄事]了。经我这一启迪,你们就可以看出甄宝玉暨曹宝玉若遭大祸也是[真应怜],他也是[惯养娇生],也是[空对雪澌澌],也是在[佳节元宵前] [烟消火灭]的,用一僧一道的话来印证,就是在[佳节元宵前][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最后必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样一来就用不着拘拘于[年方三岁]或[暮年之人]的细节了,抄家后甄家夫人暨曹家李氏应该是[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甄家李纨暨曹家马氏应该是[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甄家甄兰暨曹荣遗腹子应该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才对,至于甄宝玉到底有没有象甄士隐这样出家,这还用拘泥吗?甄士隐出家只是个象征性行为,象征着甄宝玉悟出了[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象征着整个红楼梦的结束,既然甄宝玉已经被许多夜叉海鬼拖下迷津了,这红楼梦还不醒吗?至于甄宝玉是不是该象曹家曹荣那样先病死、由甄家甄兰来充当曹荣遗腹子的艺术典型,这就不在作者书中交代了,作者[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你们[又何必拘拘于曹家被抄细节哉!]就是书中[江南甄家]也是作者杜撰的艺术典型,与现实中的曹家不可能一模一样,作者只是借这个艺术形象来暗示全书的艺术架构罢了,并不是用它来为曹家一家昭传,只是用它来说明《石头记》不好明说的结局,就是这样还是有所顾虑、不敢明写[江南甄家]被抄后的惨状,更不敢明写[江南甄家]被抄与朝中正邪相争大祸的因果关系,于是又杜撰这更隐晦的[甄士隐家],杜撰这更隐晦的[葫芦庙大火],杜撰这[甄家遭火]与 [葫芦庙大火] 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才完成用[甄士隐]隐甄家事、用甄家事隐曹家事、用贾家事隐皇家事的整套艺术构想的。什么时候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的难处,想通他这一套巧妙的构思,你们就真正通灵了,《石头记》一书的谜团也彻底揭开了。
红疯子:照你这样说来,[甄士隐]的故事就是[甄家事]的浓缩版了?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又是谁的浓缩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