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还是你“解得切”,这样看来凤姐还真有皇十四子的影子呀,续作当然看不出这些了,难怪八十回后的凤姐变得毫无灵气了呢,是续作者根本不明白凤姐形象的典型意义呀。
下面的[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毫无意义,徒然损害贾母的形象,咱就不多说了,以贾母这样一个经历过大阵仗、见过大世面的佘太君式的老英雄,竟然要求老天保佑,真正太损曹家孙氏的英名了,更损古往今来娲皇的英名啊。你听了这句话又要说咱忘记了续作者不知道曹家孙氏的英名、太不了解原作用贾母喻娲皇的用心了,咱这句话看上去是替曹雪芹抱不平,实际上是替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补天女子抱不平,贾母只是原作塑造的扑天女娲中的皎皎者而已,书中的主要女性几乎都是补天的女娲,王夫人在贾政名存实亡、贾赦邢夫人猖狂进逼时挺身补二房之天,凤姐在秦可卿上吊、东府颓堕时挺身补东府之天,袭人在宝玉沉湎情事、荒疏学业时挺身补怡红之天,宝钗在黛玉病逝、宝玉情迷时挺身补[不足]之天,元春挺身补贾族在皇帝身边无依恃之天,探春挺身补正房偏房争斗之天,平儿挺身补贾琏凤姐不和之天,连刘姥姥都是挺身补狗儿撑不住家业之天,天下哪一个女人不是在忙于替孩子补天?尤其是在天因男人争斗而塌陷之时,象续作者写的这样光[祷天]能消祸患吗?赶紧挺身撑天补天呀!就拿这时的贾母来说,假设原作中的贾母真的遭到抄家这塌天大祸的打击,她一定是设法求史家王家和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等上层势力来救儿孙,在曹家孙氏如果活着,一定是亲自上表给雍正皇帝求赦免,如果是在京城,一定不惜一切进宫求告,总之重要的不是祷天,而是在祷天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挺身补天,这才象个娲皇。女人的母性本能会提醒她们,光祷天有什么用?先救孩子要紧!可续作者笔下的贾母及众女人包括宝玉只知哭哭啼啼,都成了贾政贾琏的累赘,这成了[抄家祸至,方显出男人重要]了,完全违背原作[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的精神,成了[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男人之下。何彼一干裙钗,诚不若堂堂须眉哉?]了,贾政贾琏还有什么[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该愧的成了凤姐、该悔的成了贾母了,大家说荒唐不荒唐?
再说此时的宝钗,续作者写她[更有一层苦楚:想哥哥在外监,将来要处决,不知可能减等;公婆虽然无事,眼见家业萧条;宝玉依然疯傻,毫无志气。想到后来终身,更比贾母王夫人哭的悲痛。]这看上去合情理,实际上降低了前八十回宝钗的人品,前八十回里的宝钗明显有女娲的品相,她若遇到塌天大祸时肯定不会惊慌失措、怨天尤人,而是考虑自己用什么办法应对、有没有办法弥补,当哥哥被判死刑时应向贾母王夫人恳求搭救,当贾府被抄时应出主意让贾政贾琏去上层找依恃,如果情况紧急、需要她挺身补天,她一定站出来补天,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和办法补天,她也会规劝大家开导大家安慰大家,尽可能地带头帮大家渡过难关,而不是跟在大家后面哭哭啼啼,这里的宝钗还象个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宝贵裙钗吗?成了个[行止见识皆出于贾政贾琏之下]的平庸妇女了,根本不值得《石头记》作者为她昭传。
至于续巧书笔下的宝玉就更不象话了,他[见宝钗如此,他也有一番悲戚,想着:“老太太年老不得安心,老爷太太见此光景,不免悲伤,众姐妹风流云散,一日少似一日。追思园中吟诗起社,何等热闹;自林妹妹一死,我郁闷到今,又有宝姐姐伴着,不便时常哭泣。况他又忧兄思母,日夜难得笑容。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大家看看这象个结了婚的大男人吗?在续作者写出来,简直连女人都不如。原作的宝玉当此[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之时应该悟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啊,应该是慨叹《好了歌解注》啊,怎么就只想到[追思园中吟诗起社,何等热闹]、只知排遣胸中郁闷呢?最起码也应该担忧[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结束嘛。当然续作者可以用失去通灵玉之后的失去灵性来解释,但咱总认为是续作者故意渲染他的呆傻,这样就可以抽去前八十回宝玉艺术典型的灵魂了。什么是宝玉这个角色的灵魂?就是[通灵]或[智通]嘛,就是甄士隐式的[了悟]嘛,经此大祸打击还不知悔恨和激愤,那这场红楼梦做了还有什么用呢?续作者根本不想让他觉醒和激愤,更想不到让他了悟,当然只好让他象七八岁的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了,可见贬低宝玉形象也是续作的目的之一呀。
续作在这里还顺便交代了史湘云的下落,这也是为后面写湘云结局作铺垫,只是没有写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扶持遮饰,俱有照应],这就不合原作风格了,当此时史家作为史太君的娘家,应该来关心照应贾家呀,否则将来史家也遭祸时,贾家也不来关心照应史家,那怎么得了呢?四大家族为什么要联姻,不就图的[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吗?现在贾家有难,史家王家薛家都不来扶持遮饰,下面肯定会轮到史家王家的,他们怎么能置之度外呢?续作者是想不到这些的,他只顾替湘云不来关心贾府找个即将出嫁的借口,却没想到替史家王家不来关心照应贾家找个借口,这太不合情理了,在咱看来不是他没想到,而是说明他最忌讳写[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原因就是要为四大家族、为“护官符”现象遮饰照应啊。
他倒是写宝玉听着湘云出嫁又[发了一回怔。心里想着:“为什么人家养了女孩儿到大了必要出嫁呢?一出了嫁就改换了一个人似的。史妹妹这么个人,又叫他叔叔硬压着配了人了。他将来见了我,必是也不理我了。我想一个人到了这个没人理的分儿,还活着做什么!”想到这里,又是伤心,见贾母此时才安,又不敢哭,只得闷坐着。]这几句看似延续了前八十回宝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实际上是在歪曲前八十回宝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原作者之所以写宝玉的这些[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他是用这些 [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掩盖其[聪俊灵秀之气],这样就可以用孩子口气讥讽现实了,当朝还不好计较了。但是续作者写这些却没有一点讥讽现实的意思,反而只有讥讽宝玉自己的意思了,这不是存心与原作拧着干吗?
本回最后写贾政查点家人花名册、追问鲍二来龙去脉,还说道:“放屁!你们这班奴才最没良心的。仗着主子好的时候儿,任意开销,到弄光了,走的走跑的跑,还顾主子的死活吗?如今你们说是没有查抄,你们知道吗?外头的名声,连大本儿都保不住了,还搁的住你们在外头支架子说大话,诓人骗人?到闹出事来,望主子身上一推就完了!”这就是续作者在贯彻把抄家责任推在奴才身上的意图啊。大家想想,偌大的家族是几个奴才能推得倒的吗?还是替贾府男主子护短啊。就拿这鲍二来说,他是个[除赚钱吃酒之外,一概不管,视妻如母,百依百随,且吃够了便去睡觉]的东西,根本没有胆量告宁府,而且贾珍贾琏等也不肯责备他],他没有必要告宁府嘛。张华也得贾珍贾蓉的好处多了,不至于告他们,更何况他早就为躲避凤姐旺儿的追杀远走他乡了,倪二怎么找得到他呢?这三个人加上贾芸都是与凤姐结下的怨恨,他们应该告凤姐才对,贾珍等于是代凤姐背黑锅呀,他为什么在审判时不把凤姐交代出来呢?难道他也会象贾琏一样宽容凤姐吗?续作者居然能把赦珍琏蓉蟠这些须眉浊物描写成凤姐的替罪羊,而且还肯为了她倾家荡产都不反咬一口,真是太有大丈夫的胸怀了。可是在原作者的创作规划里本来是想把他们写成欺侮落凤的恶犬的,真是立场相反、结局就相反啊。
第一百六回就谈到这里,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回,[公说公有道,母说母有道,续书护公道,原作昭母道,公道与母道,到底谁正道,只有孩子才知道。]
石呆子:有理!常言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因为公母各行其道,而母亲不光为自己主张,还在为已生和未生的孩子主张,母道是代表未来之道啊,当然有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