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六百九十八
发布日期:2019-08-04 19:54:47

再说十二正钗判词中的第一首[薛林并作]。如今的人都把薛林当不可兼容、不可调和的情敌,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作者把二人并于一幅画、一首词中的用意,其实这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她俩是宝皇帝的娥皇女英、防止读者偏一个向一个、褒一个贬一个呀。如今的读者都中了[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的熟套,把宝玉当才子、把黛玉当佳人、把宝钗当[其间拨乱]的小人,作者就是为打破这些熟套才故意把二人合在一画一词两曲中论述的。再看词中并没有明示黛玉宝钗的最后结局,只是笼统地说[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于是有人机械地把这两句理解成黛玉在林中吊死、宝钗死后被大雪掩埋,其实脂批说得很清楚:【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并不是直接交代她俩最后的具体结局。她俩既然[皆非生其地、非生其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还用得着再作具体交代吗?其实林黛玉的结局在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已经暗示过了,是[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薛宝钗的结局也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用灯迷[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交代了她的守寡结局,这些就不好在判词中明写了。为什么不好明写呢?不光是因为全书到八十回嘎然而止、没有篇幅写她俩的详细结局,关键还是因为她俩的悲剧只有在甄宝玉的戏份上才好写、在贾宝玉戏份上不好写、作者要用贾宝玉这角色来体现皇宝玉的事体情理、皇宝玉身边怎么会出现黛玉宝钗式的悲剧呢?作者既然要用贾宝玉的形象来隐寓皇宝玉,当然就不好直写黛玉宝钗的悲剧结局了。且不说皇家宝亲王弘历不可能有类似宝黛钗这样的情事纠葛,单从书中贾朝看就没法写下去,作者连贾母实际已死了、凤姐实际已靠边了、政王实际已拥正了都不好明写,还能写政王续好金玉良缘后死去、宝二奶奶正式登上贾朝宝座吗?当然黛玉的死也不必写了、宝钗也不必守寡了,因为贾宝玉已经[仙寿恒昌]了,不可能[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了,他当然舍不得出家当和尚了,黛钗当然可以由他[兼美]了,所以对于八十回后的贾朝来讲不存在发生黛钗悲剧的可能,作者当然只好虚晃一枪、用判词仙曲来交代甄宝玉身边的悲剧了。其实甄宝玉身边有没有类似宝黛钗这样的情事纠葛还是个谜呢,作者创作宝钗黛玉这样的艺术形象本来就不是简单再现曹宝玉的少年经历,本来就是虚构的、夸张的,你们又何必拘拘于真人真事呢? [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作者为了能阐述他悟出来的事体情理、为了能替他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昭传、为了能创作一部不同于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情理小说,将钗、黛生活原型的事加以张冠李代、东挪西凑、加油添醋,这样才创作出薛宝钗林黛玉两个艺术典型的,因此他不交代其具体结局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来就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嘛,你们何必刨根问底呢?

我们再来看有关薛林的《红楼梦》仙曲,第一支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二支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说实话,前一支曲子是以宝玉的口吻来创作的,难免有[贬钗]的倾向,这也给如今的言情主义文人提供了作者就是宝玉本人的口实,不利于弘扬情理小说以理为纲以理带情的宗旨。其实作者自命为情僧,就是表示自己本来也象宝玉一样特别重情,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服理的。尽管这样,他对现实的弱肉强食总是愤愤不平、对黛玉香菱晴雯这些饱受现实摧残的弱女子总是特别同情、与宝钗袭人这样能适应现实的女子总不那么适应,才有这些催人泪下的悲情产生的。一般人只从前一支曲子里感觉到同情黛玉不同情宝钗的味道,都不注意后一支曲子里同情黛玉更同情宝钗的味道,这就有失公允了。其实这就是[怎经得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的微妙区别,[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只适合形容黛玉,[怎经得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才适合形容守寡的宝钗,这样才能与[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灯谜诗相映衬啊。如果作者只同情黛玉不同情宝钗,他就用不着把两个人列在同一幅画、同一首词、同两支曲子里了,就应该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也有有关黛玉的灯谜了,他不让贾政悲黛玉的灯迷谶语,就表示贾政不关心黛玉的结局、没有把她当贾家人,这在书中注释的黛玉是贾政亲外甥女儿的情况下是难以思议的,只能说明这一层血缘关系是作者胡诌的,甚至能说明黛玉的形象是作者自己杜撰的,曹家就没有与这大体相彷的生活原型。这样说来你们还计较作者没有交代宝钗黛玉的具体结局吗?她俩就是作者创作的情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只要达到帮作者阐述其事体情理的创作目的就行了,八十回后有没有戏是用不着计较的。

再看与元春相关的画、判词和仙曲: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四支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的结局是作者最不好写的文字,因为最容易得罪当朝、招致文字狱打压,这一点是如今的人应该想到的,把你自己放在二百几十年前,你敢乱说宫廷政变、乱写宫闱秘事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连这一点都不替作者考虑,还怎么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其中味]?

红疯子:是啊,如今大量的清宫秘事传闻都是在清朝末年反清大潮流的背景下产生的,都是后人添油加醋渲染出来的,与当时的现状根本不符,为了推翻满清腐败统治,这也未尝不可,但这毕竟违反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取其事体情理]的。雍正政敌当年散布的谣言也被如今的人当作夺嫡秘事传播成篡位秘史,其实当中的真假谁也说不准,还不如人家冷子兴成则王侯败则贼一言以蔽之呢。要辨别康雍争储争位二十年的是是非非,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被雍正政敌散布的谣言迷住了双眼。

石呆子:这一点如今的清史家就不及作者的代言人贾雨村和冷子兴看得真切,更不及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解得透彻,甚至都不及作者的母亲说得精妙,作者的母亲就站在女人和孩子的立场上说了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就把事体情理都说清了,作者再加上一句[可知世上万般],就把所有的道理都说透了,还用得着编造宫闱秘事为雍正政敌辩护、为争储争位双方辩正邪吗?

可是作者根本不敢明显触犯当朝的忌讳,若被人看出来石头记是在总结康雍争储争位二十年的教训、总结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争储争位的教训、总结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女子悲剧的教训,这石头记早就被焚坑了,还能流传到现在?这样你们就知道作者根本不敢直写宫闱的虎兕之争,根本不好直写元春的最后结局,只能用判词来含含糊糊地说一下,而仙曲则完全是套用的杨贵妃的口吻创作的。至于流言家说的[乾隆曹学],你们只要从[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中就可以看出针对哪一朝了,因为只有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到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正好二十年,也只有康熙一朝有二十几个皇子、称得上[榴花开处照宫闱]呀。至于[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既可以看作是[三春怎及初春景],又可以看作是[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怎及初春景]就是迎探惜三个妹妹怎么样也赶不上元春姐姐的荣耀,[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皇长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争着要坐储君之位,最后都落得身败名裂,怎么样也赶不上皇太子允仍当初的盛景,说到底就是三个皇子都没争到皇太子缺。于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成了弟兄间象[虎兕相逢]一样、[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最后反而被皇四子渔翁得利,其它皇子[到头来都是为雍正作嫁衣裳!] 这时他们当然会[大梦归]了。如今的清史家居然想不到诸皇子弟兄间象[虎兕相逢],居然想不到皇太子皇长子皇八子皇十四子[到头来都是为康熙雍正作嫁衣裳!]太不通灵了,这样当然读不懂石头记、当然看不懂元春悲剧的事体情理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