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写宝玉先支开麝月秋纹,然后才向两个小丫头打听“袭人打发人瞧晴雯姐姐去了不曾?”可见他如今不但信不过袭人,连麝月秋纹都当袭人的亲信来防备。这在如今那些只知重情的年轻人看了很有认同感,[对这种其间拨乱的小人当然要防备了];但是在有理智的中老年人看来就觉得好笑,[这宝玉也太“不识好人心”了,这样下去迟早要塑成袭人悲剧的]。再说到[一个小丫头最伶俐,上来说了一段晴雯做了芙蓉花神的鬼话,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作者这样写明显有嘲讽宝玉过于多情至呆傻的意思,但如今的人仍然看不出作者与宝玉的本质区别,仍然站在宝玉的立场上对宝玉的这些怪诞行止称赞不绝,根本不想去理解作者对宝玉的批评态度,这样当然只能理解宝玉的意思、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还把宝玉的呆意思直接当作者的意思了,其实宝玉的意思并不等于作者的意思,这里还需要读者的领悟,只有领悟到通灵的程度,才能把宝玉的意思转化成作者的意思啊。这里的晴雯做了芙蓉花神的说法就是荒诞不经的说法,宝玉的信以为真就该批评,下面一系列祭奠芙蓉花神的举动就不必过于当真,还是那句话,[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情节真假哉!]如果其中不含事体情理,作者根本就不屑于记它,但是如果不借用它,作者又无法直接阐述这些事体情理,所以作者才故意记述甚至夸张这些假情节来包含其事体情理的,你们只有悟出了其中的事体情理,才不负作者精心杜撰这些鬼话的苦心啊。可如今的人只对宝玉的多情感兴趣,甚至把他的[有时似傻如狂]也当多情来赞赏,根本看不出作者借他的多情甚至[有时似傻如狂]来掩饰事体情理的用心,这样当然是[实同嚼蜡还津津乐道]了。由于下面作者特意转舵去写宝玉被贾政召去吟诗,这祭奠芙蓉花神的情节还得留待做过《姽婳词》以后才好解,我这里只好先提示你们一下,晴雯悲剧只是作者借来阐明其事体情理的题材,作者是[曹翁之意不在晴雯,在乎书中诸裙钗之间,在乎皇家受抄家大祸连累者之间,在乎普天下过去未来所有女性悲剧之间]啊。
就书中诸裙钗来看,石头记一书准备就此打住,作者已经不打算把她们悲剧的具体情节一一详细交代了,但是对她们的悲剧还是想作一总的祭奠、写一总的诔文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因此《芙蓉女儿诔》不光是诔晴雯,也是预诔黛玉和大观园中所有女儿悲剧;再就受皇家抄家大祸连累的无数好女儿来看,作者根本不能在书中直接祭奠她们,当然只好借祭奠晴雯来祭奠她们了。若深论到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悲剧就更不得了了,她们更是深受大大小小塌天大祸连累呀,作者有心替她们作一大哭,但石头记只能到此嘎然而止了,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借诔晴雯来痛痛快快抒发一下心中无限感慨呢?这样你们就知道作者精心杜撰这小丫头说鬼话的原因了,它表面是为了引发宝玉一系列[似傻如狂]的行止,实际上是为自己作类似于屈原的狂歌当哭作引子啊,这些大寓意不经我呆解怎么能大白于天下呢?
红疯子:说得太感人了,咱过去总以为《芙蓉女儿诔》只是为晴雯一个人而作,顶多兼诔黛玉,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深的意境,真想立即看到你的[呆解芙蓉诔],但是又切盼看到你对《姽婳词》的新解,前面咱作的[疯谈鬼话词]太肤浅了,还是先领教你的[呆解姽婳词]吧。
石呆子:你的[疯谈鬼话词]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只是要在我这呆解之后再完善罢了,你看了我的呆解之后就能自我完善的,用不着我专门跟你解释。
我们先看作者在写宝玉作诗前的交代,先是探晴雯扑空,再是找黛玉扑空,又是找宝钗扑空,于是作者写道:[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这就是大观园乐事将了之兆啊,还用得着作者一一写来吗?可宝玉还是认为[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这就是一个百无聊耐的公子哥儿真实想法啊,如果放在探春等女孩子身上,已经面临[寒塘渡鹤影]的严霜了,只好赶快作好应付[冷月葬花魂]坚冰的准备,哪里还有心思[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可见这宝玉虽然比那些浊须眉清高,但行止见识还是在诸裙钗之下啊。如今的人们把他捧得比宝钗袭人等诸裙钗还要高,这就是不理解作者说的[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什么意思啊,如果作者也认为宝玉比这些女孩子都聪明,他会在这里如此形容宝玉的想法吗?你们看到这七十八回了,应该感觉到[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快结束了,下面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了,黛玉湘云她们都有这预感了,心情都十分压抑,哪个都不肯再跟宝玉厮混下去了,可宝玉还是沉浸在醉生梦死中,这种行止会高过诸裙钗吗?作者分明是在批评他啊。可如今的人却认为凡宝玉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好的,凡宝钗袭人说的做的都是错的坏的,这样怎么能解开石头记的其中味呢?你们看老婆子对宝玉道:“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从此你老人家省跑这一处的腿子了。”这就是嘲讽宝玉的意思呀,可惜宝玉竟听不出来,更可惜你们也听不出来,真是[枉入红尘若许年]啊。
现在来补充你前面已作的[疯谈鬼话词]一段情节,你的疯谈已经够细够准的了,我也不想再另立新意,只是其中还有些需要补充的,只有补充完整了才能令人更信服。我在刚才就讲过了,书中贾家与现实中的曹家相差很大,倒与现实中的皇家大体类似,而且此时的贾家贾母[已成糟朽烂木]了、王夫人已经[拥正]了了,她已经整肃大观园了,晴雯等已经被她整得死的死、散的散了,这相当于写到皇家康熙已死、雍正登基、整肃政敌、李家曹家被抄了,至于下面用不用得着写宝二奶奶缔结金玉良缘、接坐政王宝座再续六十年贾朝盛世,这就不好在作者书中交代了,可见石头记一书到此为止也有它的必然性。你的[疯谈鬼话词]认为书中贾家基本是曹家的翻版,只对应皇家康熙未死前的争储风波,没有触及康熙死后的整肃风暴,也没有触及曹家的被抄,把这些都推到八十回后看不见的情节中了,以为晴雯之死只是曹家内部各房争夺造成的个别小丫头的悲剧,这就没有猜中作者的意图了,其实曹家就等于皇家的晴雯,作者用一场抄检大观园、整肃怡红院、焚坑晴雯等数人就把贾朝这场抄家大祸概括了,现在已经开始用《芙蓉诔》来祭奠这场大祸造成的所有女性悲剧,用《姽婳词》来暗示石头记中的总情理了,你们还用得着追问八十回后的下文吗?把《芙蓉诔》和《姽婳词》悟透就行了嘛。因此你们一定不要拘拘于晴雯的个人悲剧看《芙蓉诔》和《姽婳词》,也不要拘拘于曹家一家得失看石头记,甚至不必拘拘于康雍争储争位一时的闹剧看妇女儿童被冤屈的惨剧,要求索几千年来共顸不断争帝、女娲不断补天的事体情理啊!可惜如今很少有人达到这个境界,你红疯子能从一篇《姽婳词》里悟出这么深的妙味,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应该为石头记作者能有你这样的知音而庆幸。
红疯子:咱一个疯子用不着你夸,你且说这《姽婳词》还有哪些需要解释的。
石呆子:这贾政又急招宝玉做诗就需要解释,这显然不是生活素材的原样照搬,因为不合常规,贾政这样的人是非常重视做事要符合常规的,象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召宝玉环兰作姽婳词这样的事上午在外面就做完了,不可能回家后又做的,这里的[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要么是上午在外面的事的改头换面、要么是上午在外面作诗的事是假的、要么是这里的再急招宝玉做诗是假的、要么这些全是作者杜撰的,因为生活中的事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合常规的事是不容易发生的,当然只有在作者导演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了。这样你们就知道早上的贾政立等宝玉外出作诗就是作者不让宝玉去探晴雯,而此时的急招宝玉做诗才是如你所说仅仅是为作者而作《姽婳词》,这些通通是故意装给读者看的假话鬼话,如果还有人当真事来考证甚至发挥,那就太不通灵窍了。
再说有关这林四娘史料的问题,本来就是个毋庸置疑的鬼的故事,这在清初是广为流传的,作者借这些鬼话来杜撰故事就是为了避免后人胡乱猜想考证,现在还有人从明衡王的传说扯到抗清上去,说如果衡王和林四娘是抗清而死,就证明石头记有反清思想了,甚至还有人大胆发挥成贾府就是因为这几首《姽婳词》歌颂抗清英雄而被抄家的,这也太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了。且不说曹家与皇家乳水交融的亲密关系,就是康雍乾的社会状况也不容许任何人公开表达反清思想的,人们也没必要反清复明,不过是改朝换代罢了,何必为腐朽的明朝作嫁衣,更何况大家都知道那时文字狱的厉害,没人敢拿性命往石头上碰的。明末的皇室势力残余最痛恨的是农民起义军,他们只承认明朝是亡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手里,不承认是亡于清朝手里,清朝也是打着替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开进关里的,他们对明皇室残余势力一般都是用收容手段,明皇室的残余势力好多都投降了清朝,明衡王朱载玺就是有明确记载投降了清朝的,当然不会带领士兵抗清而死了,林四娘就更不可能了。书中的恒王和林四娘故事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写出来,这就证明她不可能是抗清而死的,这是起码的常识。说这些似乎不必要,其实也是为了告诉大家石头记一书不可能与反清有任何瓜葛,不但你们不应该考证林四娘是不是抗清而死的,甚至连民国初年的考证派如蔡元培都不应该用石头记来反清,石头记在清朝盛世能公开流传,这一事实就证明它不可能反清。至于贾府因《姽婳词》一案而被抄家的猜想就更不着边际了,根本用不着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