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名堂,咱还以为只是原素材照搬呢,看样子这段情节真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了。
石呆子:就是原事照搬又怎么样?经作者一取舍就为作者所用了嘛。当日的曹家女儿不是吟不出这样的佳句,但即使让她们处于这种月色中、吟出了这样的佳句,也不可能想得象我说的这么多的,因为她们没有身临作者作书时的处境,当然不可能象作者想得这么多了,而作者正处于要结束全诗、结束全书的关键之处,他当然会想很多了,至于你们读者能不能想这么多,就看你们通不通灵了。
你们看妙玉出来说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如今的人都当这真是妙玉生活原型当日的原话照抄,其实这是作者借妙玉这戏中角色来故意打断黛玉这角色的话、借妙玉之口说作者自己想说的话啊。你们想想,妙玉轻易不出栊翠寺,如何夜深人静之时突然出现在她俩身后?如何恰巧在这时出来打断她俩?照常理来看,这种情节在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概率极小,出于作者故意导演的概率极大,尤其在联诗恰好需要嘎然而止的情况下,就恰好有人出来打断它,这只能是人为的导演所致。妙玉说[果然太悲凉了],实际上全诗就这两句悲凉,前面的诗句一点也不悲凉,既然是[联诗悲寂寞],这里刚开始[悲寂寞],应该再抒发一些寂寞之情才能把前面的乐事气氛扭转过来,怎么能违背[悲寂寞]的主题、虎头蛇尾呢?这只能说明作者就是要创设“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的格调,才按排妙玉这角色出来止住不往下联的,这就说明全诗到这里嘎然而止意味深长,它意味着石头记一书不久也会嘎然而止的,如果生活中的妙玉当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除非她是神仙。你们可以反过来问一下,当时的妙玉真说了这样的话吗?这样的话作者真听到、真记住了吗?即使真有这些话,作者有必要写进书中吗?如果没有这些原话,作者杜撰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只有理解了作者写这些话的意图,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话的事体情理,这些设问、这套程式几乎对理解石头记的每一句话都有用,因为作者不是无聊地记载一些闲闻趣事来博读者笑、赚读者钞票的,他当然不会把不符合他意图的话写入书中了,他写的每一句话当然能体现他的意图了。至于读者领会得了领会不了,那就看你通灵不通灵了,因为他这些话的意图当时是不能让文字狱官员领会到的,那是要被焚坑的,他只能让[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领会,石头记的其中味之所以难解,就是这个根本原因,我石呆子之所以要来详解石头记,也是这个原因。
红疯子:听你的呆解真开窍,看样子咱过去还不通灵、智通,该早听你这呆解就好了。那么这里的妙玉插进来打断联诗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暗示石头记一书“不必再往下写”了?
石呆子:正是如此,你们仔细品味妙玉的这些话,“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这些话用在这首中秋诗上根本没什么玄妙之处可言,这首诗只这一句悲凉,完全可以再说几句把[悲寂寞]的主题发挥出来,而且妙玉自己也再联了十三韵,可见她认为不是[不必再往下联,]她自己就继续堆砌牵强下去,这[不必再往下联]的说法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了吗?但是如果把这几句改成“好书,好书,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写,若八十回以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你们就可以看出石头记一书到八十回是该“不必再往下写,若八十回以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如今的续书就显得[堆砌牵强],只是你们好奇心太重,对石头记的结局太感兴趣,才让这些[堆砌牵强]的东西大行其道、大赚其钱的。你们为什么非要[拘拘于石头记的具体结局],不[取其既有的事体情理]呢?
因此我告诉你们作者的一个秘密,信不信由你们。作者认为创作一部小说也可以跟画一幅画一样,画画不一定非要把整个画面画满了,也不一定要把所有意思都表明了,留下空地、留下悬念也是一幅画,而且可能是意境深远的好画。同样写小说也不一定要把小说写完了,也不一定要把所有意思都表明了,留下余地、留下悬念也是一部小说,而且可能是意境深远的好小说。这在一般小说家是想不到的,但在作者这样一个画家兼作家的奇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你们读者想不到罢了。当然,这一点也不是作者故意这样做的,他何尝不想把石头记写完呢?何尝不想把意思表达明白呢?何尝不想让读者一看就能解其中味呢?但是现实不允许作者把石头记写完、把其中味表达明白,更不允许作者把他深论出来的事体情理直接写出来呀,如果读者一看就明白,那些文字狱官员也一看就明白了,那这石头记早就被焚坑了。他是不得已才参考画画手法写小说的,但恰恰是这种不得已的特殊写法成就了一部特殊精典,只是没有特殊的人理解他罢了。这样你们就知道作者不是要读者知道石头记整个情节,他只是希望读者理解石头记蕴涵的事体情理,可就是这事体情理当政者也不让他表达明白,他当然只好象画画一样创作一部朦朦胧胧、假装未完成的小说了。但是他又不甘心石头记的未完成、又担心读者难解其中味,于是就变尽手法启迪读者往深处想、往高处想、往大处想,尤其是不拘拘于具体情节往事体情理上想。这里的“妙玉慌慌张张的打断联诗,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就是一种启迪读者的特殊手法,它有三个暗示,一是[不必再往下联]暗示石头记一书[不必再往下写]了,二是[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即石头记再写下去也是[只这样去],不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反而不显[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主题,三是勉强写下去反而显得堆砌牵强,还不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更引人入胜呢。二百几十年来的石头记流传现状果然证明了不写下去比写完全书效果更好,作者当然要以此[画象书、书象画]为自豪了。
红疯子:照你这样说来,作者就是用妙玉的话来暗示石头记也会象中秋联诗一样不再往下写了?就是暗示大观园女儿们此时已是[寒塘渡鹤影]、再下去就要[冷月葬花魂了]?就是开始收束这部书了?
石呆子:正是此意。所谓[寒塘渡鹤影]你们已经看到了,湘云黛玉探春惜春宝钗姊妹此时都是[寒塘渡鹤影],再下去就轮到[冷月葬花魂了],先是晴雯芳官香菱迎春 [葬花魂],这在八十回以内就写出来了,至于八十回后面湘云黛玉探春惜春宝钗等诸裙钗会以何种方式[葬花魂],你们就不必拘泥考证了,[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结局哉!]可以说一句[冷月葬花魂]就足以概括七十七回以后的具体情节,作者若把她们的悲剧全写出来反而显得堆砌牵强,反而不显这两句主题,还不如就此打住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呢,可见这些话都是作者有意编制导演的,目的就是启迪读者要把石头记一书也当中秋诗看啊。
你们往下看就明白上面这几句不象是妙玉生活原型的原话了,因为这与石头记全书的结构和流行经历太象了,与这首中秋联诗关系倒不大,如果不是作者为收束全书而借妙玉之口说这样的话,在妙玉的生活原型自己不一定会这样说的,因为她不一定会这样想。妙玉说:“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这也是用在中秋诗上不一定恰当,用在石头记一书上倒很恰当,妙玉这样说就违反她自己说的[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了,以妙玉的才学,既然说了前面的话,这里就不应该勉强了,既然还要勉强,只能说明前面几句话不是她的本意。这在妙玉的生活原型是不容易发生的,因此不可能是作者的如实照记,但是在作者有意创作的情况下就显得前后矛盾了,为什么前面说就此打住最好,后面又说“明知有玷,也要续貂”呢?只能说是前面几句话专为收束中秋诗和石头记一书而作,后面几句话其实是为描绘妙玉的性格和形象而作的,你们听我解释到最后就知道了。这也预示了程高续书、古来续书、流言家续书犯下的通病,他们就是为了名利而[不惜有玷]才[狗尾续貂]的,你们真不该被他们牵住鼻子在红学迷宫里走这么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