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二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知道什么叫[反封建潮流],他们不过是怕读书,在只有一知半解时就想标新立异罢了。贾政的生活原型深知这[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危害,因为封建潮流太浩大了,任何一个反对它的人都会被它毫不留情地吞没,即使父母也庇护不了这些[麻木神],一个少年这样下去会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的。贾政这样的高官本来就被官场上的你争我夺弄得心力交瘁,见儿子如此幼稚又如此盲动,当然要为他们的前程担心了,他深知为人为官谨言慎行的重要性,更深知作为封建官僚家族接班人不应该妄批封建制度的重要性,这是他们赖以仙寿恒昌的命根子啊,做人哪有砍自己命根子的?如今你们都称宝玉是[封建叛逆],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封建制度就没有他[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生活,这样的公子王孙还怀疑封建制度,那就是十足的大傻瓜。可见这些只能算十三四岁的宝玉的孩子戏言,当不得真的。尽管如此,做父母的还是为儿孙的不明事理伤脑筋,这样下去要栽跟头的,所以贾政才借教训贾环对宝玉痛下针砭的,这[难以教训]四个字一定要结合全书开头的[背父母教训之恩]来看才行啊。
红疯子:你只顾批评宝玉,贾政明明是批评贾环的,你怎么把贾环忘了?
石呆子:贾政是批评贾环的吗?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我在前面早就说过了,贾政的生活原型曹寅没有庶子,这里的贾环作诗情节是作者故意杜撰的。由于贾赦不好直接对贾宝玉说一些含沙射影的话,那样太露骨了,会被贾母贾政当面驳斥的,他只好对贾环说这些话,作者才杜撰出贾环写诗的情节的,而贾政的生活原型又只有对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才说这些话,你们要把这些话当贾政对宝玉一个人说来理解才行。因此此处的贾环不过是那粒沙子,宝玉才是那个影子,贾政才是那个靶子。你们根本不必考证生活素材中曹家有没有这样的真事,只要记住贾赦对[贾政向贾母讲解宝玉贾兰诗]的行为大为不满就行了,贾赦心里想,[只有你二房的儿孙才堪大用?贾母难道就该只宠爱二房不喜欢大房?难道贾朝的世袭还要让二房来袭?]再联想到上次讨妾不成的恼恨、联系贾母平日宠爱宝玉凤姐,后又赏识探春,鸳鸯用贾母的体已给凤姐借当、抄检大观园让大房这边当众出丑等等,这些使他们对二房的妒恨、对贾母的不满达到高潮!他当然要找机会出击了,于是亲自出马,借说笑话当众暗讽贾母偏心!现在又借评贾环诗发挥道:[往后就这么做去,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实际上是攻击贾政在贾母面前炫耀宝玉环兰的诗才是想借此谋夺贾族、荣府的世袭地位!你们看看曹家事就知道了,他们家是世代包衣,不存在世袭问题的,织造一职直接由内务府任命,也不是世袭的,这话用在曹寅家当然不适合了,可见这不是生活原素材的照搬,作者是另有所指。贾政也听出其中的话音,遂不卑不亢地回击道:[不过他胡诌如此,哪里就论到后事了?]什么[后事]?贾母死后的事叫[后事],用到曹家,孙太夫人死后的事叫[后事],但曹家的后事自有定规,连孙太夫人都不好干预,这种后事还要以后再论吗?
但是深论到皇家就不得了了,皇家后事此时还是[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啊,而且皇家的世袭是没有定规的,只能由老皇帝说了算,那些得不到老皇帝赏识的皇子看到四皇子得到康熙赏识当然不服了、当然要等康熙死后[再论后事]了。表现成[话中有话]就是[将来这皇位能保证是你假正袭了?还不一定呢。][假正]当然会说:“我准备你们来争位就是了”。
这些话作者当时是不能明说的,只能借家庭口角来指桑骂槐,因此一般读者悟不出其中妙味,必须[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出,如果人人都能看出,这石头记早就被文字狱焚坑了,这也就是需要我石呆子专门来解释的原因。话又说回来了,你们若认真想想也不是一点想不到,这件事若发生在一般大族人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几个儿媳妇在婆婆面前争家产是常事,但是几个儿子在父母面前争世袭就不可能了,世袭由朝廷根据定制来封,其它儿子争了也没用,更不可能发生[将父母尸身置于厅堂之上、尔等执刃争夺之事]了,可见这种情节只适用于皇家,你们只要一深论到皇家就明白了。
红疯子:那书中的脂批[缺中秋诗,俟雪芹]是怎么回事呢?
石呆子:你们还是拘拘于[脂批]啊,我不是告诉过你们这些情节都是生活原素材里不存在的吗?既然没有发生这样的实事,那这中秋诗要不要写出来当然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中秋诗要不要作者拟出来,首先这里只有贾母贾政贾赦是主要角色,宝玉贾环贾兰只是次要角色,诗的内容是什么更无关紧要,为什么非写出来不可呢?二是作者拟这三首诗并不费事,问题是他也想给读者留下[书未成]的印象,那么这三首诗空缺下来当然比拟出来更能造成[书未成]的假象了;三是批者如果真是知情人,他也会配合作者造成[书未成]的假象的,此处加上【缺中秋诗俟雪芹】的批语,更容易造成悬念,使读者对[书未成]这个所谓[铁案]深信不疑,这样不是更好吗?可见这【缺中秋诗】缺得好,这脂批批得更好啊。
从这件事也可以引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石头记到底有没有写完的问题,第二个是批者到底有没有配合作者造成[书未成]的假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只有第一个问题能成立,第二个问题才有成立的可能。这第一个问题太大了,几句话说不完,只好先简单说两句,这样才好谈第二个问题。
石头记一书从整书结构来讲是未完成的作品,但从作者构思来讲又是故意未完成的作品,实际上等于已完成的作品,因为主客观条件决定了作者只能完成到这个地步。大家从曹家和皇家两个方面来考虑考虑,从曹家来说,下一步该写到被皇上抄家了,怎么写呢?能照曹家被抄的实事写吗?写出来是什么意思?是怪曹家咎由自取、还是怪皇上冤枉曹家?两头都怪不得,根本不能写出来嘛,就是写出来也不能流传出去,亲朋好友跟当政者两边都通不过的。再从皇家来说,下一步就该写到康熙死、雍正继位了,怎么写呢? 也能照康末雍初的争位风波事实写吗?写出来是什么意思?是怪皇八子皇十四子隆科多李煦曹頫咎由自取、还是怪雍正冤枉他们?这些不但不能写出来,而且也没必要写出来嘛,因为作者写石头记不是为他们之中某一方辩正邪或正名的,也不是为自己的落难泄私愤的,他是为受争储争位连累的女性们鸣不平的,是为阐述争储风波蕴涵的事体情理而精心创作的,当然没必要把争位事实捅出来了,如果把皇八子等人的争位事实捅出来就通不过文字狱审查了。以上这些还是很简单的分析,但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只能写皇家争储丑剧到争位丑剧之间这一段[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的危机潜伏阶段,他不能再向后写了,再写下去就[图穷匕首现]了,那样当政者就要看出作者真实意图了,连这石头记的现有八十回都生存不下去了,作者当然要识时务地就此打住了。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留下悬念、如何制造[书未成]假象的问题了。要制造[书未成]的假象,除了作者自己在前八十回中制造很多伏笔、暗示、悬疑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批书人陆续透露八十回后的有关线索,引诱读者[信假为真、信无为有],这里【缺中秋诗,俟雪芹】就是这种性质的批语。这种独特的手法一般人是领悟不了的,但是你们统计总结所有这一类脂批的普遍性,就能看出这一点了,前八十回中的神话、伏笔、暗示、悬疑和脂批既可以弥补全书仅前八十回的缺陷,又可以布下[书未成] 的假象,当然对全书总构思有好处了,所以你们要从[帮助作者制造悬疑]的角度来看脂批,而不要用[帮助读者理解八十回后内容]的角度来看脂批,这才是会看脂批啊。举敦诚敦敏的[四十年华]为例,他俩能把作者的真实年龄透露出来吗?透露出来就会成为构陷文字狱的证据啊,当时是隐瞒作者的年龄重要、还是证实作者的年龄重要?是帮作者造假重要、还是帮作者示真重要? 证实作者的年龄、帮作者示真是可以帮作者成名成家,但反过来又可以帮当政者找到构陷文字狱的证据,最后更成为连累自己一起做牢的证据,当然要慎之又慎了。对于作者的好友来讲,首先要防文字狱迫害,要保护石头记的生存发展,更要保护自己免遭连累,而不是帮将来的研究者考证索隐石头记,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隐瞒作者的年龄、帮作者造假,而不是证实作者的年龄、帮作者示真、帮后来的研究者考证,更不是为流言家的[刻舟求剑、大胆发挥]留下真记号,他们就是要留下很多假记号把文字狱官员引入迷宫啊。如果因为乱刻假记号而把后来的考证派索隐派流言家引入迷宫,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毕竟保全石头记、保全他们自己是最重要的嘛。这样你们就知道批书人的第一要务是保全石头记,要保全石头记就要帮作者示假隐真,既然中秋诗的实质内容与本回事体情理无关,作者当然可以故意留下不必要的悬疑了,既然批者要帮作者示假隐真,当然要故意在此刻下假记号了,至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的流言家抓住它大胆发挥,那是作者和批者求之不得的,这样有利于保全石头记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