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你这些话虽然有理,但是如今年轻人不爱听,会嫌你罗里罗嗦的。咱想到一点,说出来供大家商榷。第五回警幻道:“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又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你前面也说是宝玉‘意淫’了黛玉,这样咱就认为他不但无意中‘意淫’了黛玉,而且无意中劫持了黛玉,黛玉现在已经身不由己地成了宝玉的被劫持者了,想脱都脱不掉,而王夫人却把黛玉当成了劫持者,她认为宝玉是被黛玉要挟来逼她让步的被劫持者,因此恨死了黛玉,这实在是冤枉黛玉。从这一回开头看来,黛玉本来是想疏远宝玉的,是紫鹃弄巧成拙,反而被宝玉死死抓住不放手,最后肯定是宝玉害了黛玉啊。由此咱就看出一个规律,凡是被宝玉缠上的女儿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从一开始的茜雪到金钏儿,再到接下来的晴雯,后面是黛玉,再后面是袭人,最后是宝钗,全是悲剧结局,而且宝玉都脱不了干系,可见说起来是宝玉爱女孩子,最后结果却是他害了人家女孩子,这种爱等于害,还不如不被他爱上呢。这样咱才明白了警幻仙姑为什么说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为什么说[好色即淫,知情更淫]、为什么说[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为什么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了,原来宝玉看上去没有用实际行动去[淫]这些女儿,实际上等于用实际行动去[淫]了这些女儿,甚至当他用情去体贴这些女儿时,比用实际行动去[淫]这些女儿后果还要严重,他是叫这些女儿心甘情愿地被他所害啊,这不是‘淫’又是什么?又何必拘拘于是‘意淫’还是 ‘滥淫’哉。
这样咱就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反对‘意淫’即反对‘情爱’了,因为对于女孩子而言,‘意淫’比‘滥淫’还要难对付,象珍琏环蓉蟠这些须眉浊物的淫滥会引起她们本能的反感和反抗,所以倒并不太可怕,而象宝玉这样的‘意淫’会使女孩子丧失天生的警觉性,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被他‘淫’了,还满怀高兴地为他去奉献、甚至去死,金钏儿晴雯到死都不知道是宝玉害了她们,黛玉也到死都为能得到宝玉的爱情而欣慰,实际上这就是‘意淫’、就是被宝玉用情意淫了啊。当然宝玉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淫’了黛玉,他还认为是真的爱黛玉呢。于是咱真正体会到佳人才子言情小说的害处了,它就是鼓吹‘意淫’啊,[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既悦其色]不好,[复恋其情]更不好,因为[恋其情]就是被‘意淫’嘛,当然不好了。于是咱悟出风月笔墨就是鼓吹滥淫、佳人才子等书就是鼓吹‘意淫’,作者是悟出风月笔墨虽然可恶,但容易引起女孩子的警觉性,因此并不太可怕,而佳人才子等书则投女孩子所好,使她们放松警觉性,容易迷惑她们,所以危害性更大啊。宝玉黛玉就是为佳人才子言情小说所害、走上了[既悦其色,复恋其情]的不归路,当然是为情所误了,可见情到极致会害人的呀,还不如提倡理性更符合女性的根本利益。
石呆子:这才叫[通灵]啊,能悟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味解不出来?几百年来哪个文人不赞才子佳人言情小说?哪个文人不以情为标榜?哪个看《红楼梦》的不把它当言情小说看?哪个文人不以情为《红楼梦》一书的最高宗旨?哪个文人看出作者是把宝玉当反面教材来写、倡导以理抑情的?你红疯子是头一个呀!只有勘破情才能悟出理,这才是理解《石头记》的关键。如今的人连情都勘不破,更何论理呢?当然就解不出其中味了。
回头仍谈这第五十七回,黛玉刚想挣脱情网,最起码也在表面上与宝玉稍微疏远些,就被宝玉更死死的抓住不放了,她也无法可施,只有自叹命薄了。但是从这里开始她就真成了王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不但王夫人一个人,连贾母和众姐妹也不可能理解她,因为宝玉是众人心目中的宝贝,他有了错人们都用[呆病]来掩饰他原谅他,而黛玉却是贾府的一棵草,人们不但不重视她,而且还把宝玉的过错归咎于她,这就使她背上了陷宝玉于[不肖]的骂名啊,不但木石姻缘没了指望,甚至连其它姻缘也统统泡汤,却叫她如何生存下去呢?
你们仔细回想一下黛玉与宝玉的交往过程,开始的两小无猜不必论,这是十三岁前的孩子常有的,根本没有性别的因素在里面,因此也谈不上爱情,但是从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开始,[茗烟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就产生质的变化了,也就是说这些情书别传引发了宝玉的青春期躁动,然后宝玉携了《会真记》给黛玉看,又用“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来刺激黛玉,这才有下面的摔玉砸玉风波的,后来发展到王夫人撵金钏儿、金钏儿跳井、贾政打宝玉,于是王夫人把袭人升格为准姨娘,这些就是第一次情事纠葛,基本上是宝玉先引起的,黛玉只是跟从罢了。从这一回开始,看上去是紫鹃的试探引发了宝玉的呆病,实际上黛玉并没有过分之举,只是紫鹃好心做错事,弄得宝玉过度反应罢了,责任主要在宝玉身上,撇开呆傻的表面病相不论,他分明是想表明自己非黛玉不娶的决心,用这种看似痰迷的疯狂举动来迫贾母王夫就范,这能达到目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越是这样,贾母王夫人就越会加紧对宝玉黛玉的防范、王夫人就越恨黛玉勾引宝玉,于是黛玉就更会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了,接下来就会发展到王夫人逐晴雯、晴雯冤死,宝玉与王夫人的矛盾会激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宝玉会认为都是王夫人在当西厢记里的老夫人,王夫人会认为都是晴雯紫鹃在当红娘、黛玉在当莺莺勾引宝玉学张生跳墙,于是晴雯成了牺牲品后木石姻缘完全没了指望,王夫人见黛玉病势日增,根本用不着采取任何手段,完全可以用等黛玉病死的方法迫宝玉接受金玉良缘嘛,黛玉当然也只好唯求早死以成全宝玉了,这与秦可卿的最后结局差不多,你们看了前面就可以想象到后面了。
如今的人都把这些归咎于王夫人,而王夫人则归咎于黛玉,有几个人会归咎于宝玉呢?宝玉不是如今的独生子,而是二百几十年前的[贾朝王储],他的婚姻将决定贾朝未来的走向,更决定他一生和他后代的走向,能由情来决定吗?他若与草木结缘,就会沦为顽石,至多当个陶渊明阮籍那样的隐士,他若与金钗结缘,就会当上贾朝的宝皇帝,就会在宝钗的操持下再享六十多年美而又足的乐事,这一点宝玉看不出,王夫人却非常清楚,她知道只有宝钗才是贾母这贾康熙看中的贾宝皇帝,只有选宝钗做宝二奶奶,贾母才会把贾朝交给她这贾雍正,也只有选宝钗做她的接班人,这贾朝才能再续六十年辉煌,因此她决不会任由宝玉瞎闹,宝玉的情与贾朝的未来比起来微不足道,黛玉的命与宝玉的前景和后代比起来也亳不足惜,她当然会坚定地等下去了。这些并不是没有证据的胡诌,而是有理由的推理,即[不合情却合理],你们不必拘拘于与清朝在情节上的类似,只取其事体情理就行了,实际上大清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依理而行,它与贾朝在情理上是相通的,不是作者有意用贾朝讥讽清朝。到此可以看出一边是宝玉在瞎闹、一边是贾母王夫人岿然不动,只有黛玉及袭人晴雯夹在当中受罪,你们能只怪王夫人不讲情吗?能怪十三四岁的宝玉不讲理吗?应该说是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只讲情不讲理害得十三四岁的宝玉连累了黛玉及袭人晴雯!作者写这些与其是在检讨一个十三四岁男孩子的[不肖],不如说是痛批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只讲情不讲理祸害了青少年!
宝黛情事纠葛被贾母大事化小了,且看王夫人如何善后。由于作者相当孝敬王夫人的生活原型,他在书中要替王夫人的生活原型避讳,从不写王夫人的心理活动,因此这里的王夫人只是跟在贾母后面不发一言,任由贾母处理,似乎她这亲生母亲倒把命根子的安危置之度外似的,实际上她只是被贾母的高大全形象掩盖了而已,不是她不关心。这在当时的大家族中是很正常的,在皇族那就更是这样了,有康熙一言九鼎,哪里有[真政]说话的份呢?在曹家也是这样,有孙太夫人一言九鼎,李氏当然只能不吱声了。但是这不代表她不想说话,而是自有人代她说话,这个代言人就是薛姨妈。现实中薛姨妈的生活原型是李煦和李氏的胞妹、马氏的母亲,她不光是象书中薛姨妈投靠贾府这样投靠曹府,而且负有协助姐姐李氏撑起曹家家业的使命。曹寅病死后曹顒才十七岁,难以撑起这么大的家业,李氏又伤心过度、身心多病,自然也应付不了纷繁的家事,后来曹顒又病死了,李氏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几乎病倒,她也怕应付不了过绝儿子曹頫,才把薛姨妈的生活原型接来帮衬自己的,因此书中的薛姨妈实际上是王夫人的代言人,这样你们就知道王夫人为什么特别倚重凤姐、特别看重宝钗了,这都是她唯一可依靠的娘家人啊。薛姨妈在宝玉发痰迷时就劝贾母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这些就是代王夫人劝慰贾母啊。如今宝玉也好了,紫鹃也回去了,这场风波也渐渐平息了,薛姨妈也该作为王夫人的代言人替王夫人善后了,这就是作者写[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