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宴已久,[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于是[击鼓传梅]罚说笑话,贾母说的是小媳妇[吃了猴儿尿特别聪明]的事,于是[凤姐儿笑道:“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薛姨妈笑道:“笑话儿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可见贾母在拿凤姐儿取笑,也是借此安抚那些嘴不巧的媳妇们:她知道她们都很孝顺,只是凤姐儿吃过猴儿尿、嘴巧些罢了,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出贾母的英明和巧妙,无形中替尤氏娄氏李纨等嘴拙受歧视的媳妇们解了心中的怨气。实际上做太婆婆的就是要因人而用、因人而抚、照顾到方方面面、尽量避免儿媳妇孙媳妇们的抱怨,做娲皇的也是要因人而用、因人而抚、照顾到方方面面、尽量避免儿孙们的抱怨、大臣们的抱怨、民众的抱怨嘛。康熙就是不能因人而用、因人而抚、照顾到方方面面,就是不能尽量避免儿孙们的抱怨、大臣们的抱怨、民众的抱怨嘛,他宠允仍时比贾母宠宝玉还要厉害百倍,宠十四子时比贾母宠凤姐还要厉害十倍,而且还不肯象贾母这样时不时地安抚其它儿孙、安抚众大臣、尤其是安抚民众,当然要惹得儿孙抱怨偏心、大臣抱怨无所适从、民众抱怨宫廷争斗不断了。且不说皇太子皇长子皇三子皇八子九子十子皇十四子对他的抱怨,就是索额图凌普曹家李家孙家这些包衣奴才,也是象秦可卿金钏儿晴雯袭人等一样有怨无处诉啊,整部石头记不就是作者替包衣奴才诉怨记吗?当然更是作者替天下裙钗向众须眉诉怨记,只是这怨首先因康熙不及贾母英明且巧妙而起,更是因历朝历代帝王不及娲皇贤明而起啊!若康熙有贾母这样英明且巧妙,会有争储争位的大祸吗?若共工跟颛顸有娲皇一样贤明,会有天塌地陷的大难吗?若历朝历代须眉有书中裙钗这样贤惠,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妇女儿童会悲剧不断吗?这就是作者代表广大女性发出的哀怨啊,你们又何必拘拘于书中宝玉黛玉晴雯等个别人哉。
红疯子:唉!你这呆子什么事都要想这么深、这么透、这么远,真不容易,可惜如今没几个人能理解啊!
石呆子:他们不理解由他们去,你我先把这石头记解出来要紧,我就不信没有能理解的看去。
你们注意下面凤姐儿说的笑话,第一个是[散了],第二个还是[散了],这看上去是凤姐对贾母拿她取笑不满,稍想得深的也只认为夜深了,元宵宴席也该散了,只有作者是借凤姐儿笑话暗示读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贾府这盛宴也该散了呀!你们到这里主要是看的[有些乐事],即使有一些[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也无妨快乐的主旋律,自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开始更进入了乐事高潮,如果不是宝琴已经许给梅家,几乎就要[美而又足]了,此时的宝玉真是[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但作者却通过笑话提醒读者: [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你们是跟宝玉一个立场,总恨不能[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恨不能[盛宴不散、好景常在],总不愿[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甚至连[好事多魔]也不加警惕、不愿发生,这太幼稚了,不符合客观现实嘛。从这里的元宵节夜宴散了开始,《大观琐录》就进入[多魔]的阶段了,或者说作者就重点写真真女儿国的[多魔]了,甚至可以说《石头记》开始进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前奏了,作者能不通过某种艺术手法提示读者吗?只是一般人解不出这[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的其中味罢了。
你们看凤姐这笑话是毫无意义的一般笑话吗?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这多对书中此时的景啊,[ “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下话,只觉冰凉无味。史湘云看了他半日,]这仅仅是当时说笑话情况的简单记录吗?作者就是要读者[只觉冰凉无味]呀。作者还怕读者醒悟不过来,又用第二个笑话点拨大家:[“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这更有味了,[房子大的炮仗]是什么?有这么大的炮仗吗?分明是指作者创作的《石头记》这[房子大的炮仗]啊,而且还[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还[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还[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 [这抬炮仗的人]还[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石头记》不就是[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吗?不就是[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全书写完,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吗?如今的读者不就是[抱怨抄《石头记》的人没等写得完,就散布出来了]吗?
红疯子:这后一个笑话解释得有些牵强,凤姐当初说这笑话时不可能想到《石头记》就象个[房子大的炮仗]的,作者当初记这笑话时也不可能想到《石头记》最后没有创作完成就被人拿出去当炮仗放了,这分明是你石呆子自己胡诌。
石呆子:我不是说了凤姐是作者的代言人嘛,凤姐的生活原型当时根本不会说[该散了]的笑话,一则什么时候该散得由贾母说了算,凤姐儿这做孙媳妇的根本不好明说,这会惹得贾母不高兴的,二则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相当忌讳,这样一年一度的隆重正式宴席不是家常吃饭,若随意说[该散了]会联想到一年刚有个好的开始就结束了、一年都不顺遂的,再严格讲这关系到一个大家族是不是[该散了],会触犯祖宗的,因此在当初的曹家元宵节夜宴上,凤姐的生活原型是不会说这种不吉利的笑话的,这里的情节纯属作者故意杜撰。我之所以说作者是用[该散了]的笑话来暗示乐事的将终,不光是指后面情节与这里情节气氛的转变,而且是指第一回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呀,这放完炮仗不就是[烟消火灭时]吗?这元宵夜宴[该散了]不就是乐事将终的讯号吗?你们只知道[甄士隐]家[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却不知道[甄士隐]里[隐真事],作者写甄家[元宵节后烟消火灭]就暗示贾家也[元宵节后烟消火灭]呀。这里的‘聋子放炮仗──散了’就是作者告诉读者,贾家是‘聋子放炮仗──快散了’。至于说到石头记写到八十回为止也是‘聋子放炮仗──散了’,这虽然不是作者的本愿,但却是《石头记》成书经历的事实嘛,当初就是有好事者把《石头记》这本未完成的书当房子大的炮仗,偷着拿香点着了放了,后人还抱怨作者[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这不能怪作者,要怪就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出去放了]嘛。我石呆子解石头记是不是胡诌,并不看我解得是不是合作者本愿,而是看我解得合不合事体情理。作者是根据事体情理创作此书的,我也是根据事体情理解此书,你们也应该根据事体情理判断这些解释,而不能用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的通共熟套]来判断这些解释。我这[《石头记》是未完成的房子大的炮仗,被人偷着放了,后人还抱怨作者捍的不结实,没等写完就放了]的解释合乎事实,你们管我合不合作者本愿呢。难怪作者要借凤姐说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 换成作者的话说就是“你们读者好罗唆,到了下一回我该写[好事多魔]了,哪里还知道[乐事]底下的事了。”
解到这里,这第五十四回也解得差不多了,我也该做个小结了。这一回的总体构架不能当曹家家宴看,要当贾朝‘千里搭长棚,总有个快散的筵席’看才行。贾母的架势超出了孙太夫人的架势,虽然不及康熙的架势,但起码算贾朝娲皇的架势嘛。而[贾珍在先捧杯,贾琏在后捧壶。虽止二人奉酒,那贾环弟兄等,却也是排班按序,一溜随着他二人进来,见他二人跪下,也都一溜跪下。]虽然是大族人家该有的架势,但你们要看成是康熙诸儿孙给康熙拜年的架势,才能体会出其中妙味。若象流言家那样当曹家儿孙给李氏拜年看,是完全解释不通的。可见我说[曹翁之意不在曹,在乎皇曹之间]正适合解释此情景的其中味啊。接下来的[黛玉让宝玉代饮酒]不可轻看,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里是相当扎眼的,你们看贾珍等众儿孙都坐在外间席上,要不是贾母溺爱宝玉,宝玉根本不可能坐在姐妹中间,而且[贾珍笑道:“妹妹们怎么样呢?”贾母等都说:“你们去罢,他们倒便宜些。”]也就是说男人不用给女孩子们斟酒,是贾母惯宝玉,才叫宝玉“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的,而且贾母还特别关照“不许乱斟,”当时贾母的生活原型不可能料到宝玉会替黛玉代饮,因此不可能多说这四个字,这是作者为强调黛玉宝玉没听贾母吩咐、乱斟乱饮,才在贾母的台词里加上这四个字的,可见作者决不是无意中写下贾母这句话,更不是无意中写[偏黛玉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呀。其实黛玉也不是故意对宝玉亲昵,只是她不大饮食,这杯酒本该她饮的,只是她放在那儿没有饮,宝玉来斟酒没处好斟,她才让宝玉先饮了她原来的酒,好空出酒杯来让宝玉斟的。虽然如此,还是不合正常礼数,容易惹人非议,凤姐才说宝玉不要饮冷酒的,实际上她是看贾母王夫人的眼色、知道她俩不喜欢黛玉宝玉这么做、但是又不好公开指责黛玉宝玉,她才代贾母王夫人旁敲侧击的。可惜你们不及凤姐有眼色,看不出贾母王夫人不高兴,更看不出黛玉宝玉此举的危害性,还当贾母接下来[破陈腐旧套]是无的放矢,太不[通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