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第五十二回
石呆子: 第五十二回的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说的是平儿想在晴雯面前掩饰坠儿偷虾须镯,被宝玉告诉晴雯,引发晴雯逐坠儿的事,还有[晴雯病补雀金裘]的事。这两件事都因宝玉而起,可十四岁的宝玉哪里知道这些、顾及这些,他只知道把晴雯当小红娘待,晴雯当然感激宝玉的知遇之情了,于是拼死拼活地替宝玉得罪人、为宝玉缝衣服。这些在如今的人们当然大为赞叹了,可在晴雯生存环境周边的人们看来会怎么想呢?即使袭人麝月秋纹等不理论,那些[妈妈们]能不说三道四吗?特别是坠儿背后的势力肯善罢干休吗?可见宝玉这是给晴雯找麻烦啊,宝玉当时年轻、不知利害、只知讨好晴雯,可作者是洞悉一切的中年男子了,他会不知道宝玉这些幼稚行为害了晴雯吗?他把这些事原原本本地写在书中,就是告诉读者是宝玉误了晴雯啊。
我们一起来分析书中的内容。上一回末尾说到凤姐儿提议在园内设厨房避免姑娘们出园吃饭挨冻,可见这是北方气候。这一回开头就是贾母在众人面前赞凤姐办事周到,说明一个大家不容易察觉的问题: 贾母是为她宠信凤姐向众人做工作啊!这么大的家族,这么多的儿媳妇孙媳妇孙女和管事婆,个个都嫉妒凤姐的独揽大权、压她们一头,个个都抱怨贾母偏心,只是嘴上不好明说罢了。贾母何等精明,她深知自己从贾朝大局出发专任凤姐会引起众人抱怨,于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表扬凤姐的办事周到,实际上是向大家宣讲她专任凤姐的理由,以此来压服反对她专任凤姐的口声啊。这在生活中的曹家有必要吗?孙太夫人在南京曹家只有曹寅一个儿子,更只有曹荣一个孙子,根本没那么多儿媳妇孙媳妇抱怨她偏心,她更用不着为了谁做当家人而向众人解释、谁继承家业而被儿孙骂偏心了,因为曹家根本不象皇家[榴花开处照宫闱],有二十多个儿子,曹家缺的就是子嗣啊,孙太夫人用得着象康熙那样为谁当家、谁继承操心吗?她别无选择啊!这样你们就知道作者写这一段情节不是为记曹家而是为寓皇家了,因为曹家是为独子独孙的断嗣危机困扰、而皇家是为多子多孙的争嗣风波伤心,一个是子孙太少、一个是子孙太多,走向两个极端,怎么可能相象呢?这样你们就知道书中的贾母既有长房又有大房还有偏房,与孙氏差别大、与康熙差不多啊。作者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决不是为了记录曹家的内部事务,分明是为隐寓皇家争储争位啊。归结到这里的情节就可以看出,这分明是隐寓康熙皇帝为皇十四子评功摆好嘛。他要树立皇十四子在众皇子中的领头地位,又怕众皇子不服,才会象书中贾母这样在众皇子和众大臣面前夸奖皇十四子的,当然众皇子和众大臣也会象书中的[薛姨妈、李婶、尤氏等]齐声附和了,只是比书中人说得更冠冕堂皇而已。
我说这些并不是否认这段情节在王公贵族家没有类似生活素材,只是说曹家不太可能有类似经历,在其它王公贵族家这种事是极为普遍的,正因如此才可以说这是完全符合事体情理的,至于不符合曹家的特殊情况,只能说是作者想隐寓皇家的有力证据罢了。你们看凤姐儿如何奉承贾母的:“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自己[活一千岁]时[老祖宗还没归西],那这[老祖宗]岂不是要活一万岁?这岂不是暗示[老祖宗]就是指康熙皇帝?否则完全可以说[活一百岁]嘛!还是贾母转弯得好:“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说的众人都笑了。可见贾母也注意笼络众人,没有光依赖凤姐。
这些情节若只比附康熙皇帝和十四子,就失去作者创作石头记一书的伟大意义了,就把石头记等同于流言家散布的宫闱秘事了。实际上作者只是把康熙皇帝和皇十四子的例子当重要的生活素材作参考而已,他是把贾母当大观女儿国的女皇、把凤姐当大观女儿国的宰相,或者说是把贾母当大观[葫芦庙]的方丈,把凤姐当大观[葫芦庙]的住持啊。你们看作者笔下这个[理想国]比之于现实中的大清国若何? 贾母分明比康熙英明,王夫人也分明比雍正孝顺,凤姐儿更分明比皇十四子能干,宝钗尤其比乾隆睿智,如此[真真女儿国]何愁争储争位危机?何愁不[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贾母何愁不活一万岁?
红疯子:有意思,照这样看来,作者幻想的这[真真女儿国]不可能有争储争位危机了?
石呆子:不是不可能有争储争位危机,而是肯定能渡过争储争位危机。贾族内部也有类似允仍被废的[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危机,但贾母很快用凤姐顶住了,也有贾环赵姨娘用魇魔法魇镇宝玉凤姐,也被贾母用[通灵宝玉]这[真真女儿国]传国玉玺 [去除邪祟]了,更有贾赦邢夫人这些[假邪]不断兴风作浪打击排挤贾政王夫人这些[假正],但只要贾母王夫人坚持金玉良缘,何愁大观国不[芳龄永继]?须知大观国是女性世界,贾宝玉这[假宝玉]肖不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钗这贾朝[宝亲王]能不能当上接班人啊,有宝钗这[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封氏]主持家道,何愁贾宝玉过不上[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好日子?有宝钗这城府很深、有理有节的宝女皇在位,何愁假邪假坏的邢夫人赵姨娘兴风作浪?何愁这[真真女儿国]不再兴六十年?这样你们就知道贾母尤其是王夫人坚持金玉良缘的重要性了,贾母这假康熙是看出只有宝钗当孙媳妇才能锁住通灵玉、王夫人这假正是看出只有宝钗当儿媳妇才能确保贾母传位于政房啊,这与乾隆宣传的康熙是看中他这宝贝孙子才传位给他父皇的说法何其相似乃尔!你们相信这仅仅是巧合吗?不,这是因为[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啊!至于书中人物与皇家如此对榫,根本不是因为作者存心暗讽当朝,而是因为作者有心探究其中的事体情理,才不得不隐真于假、借假寓真的,他根本没有拘拘于这些假情节、假朝代年纪、假地舆邦国、假族谱人事,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因此据此指责他影射康雍乾政局是不适合的。当然说他仅仅是记录曹家家事就更不适合了,曹家家事决不可能与书中贾家一模一样,甚至与书中贾家大体吻合都不可能,因为作者本来就是[曹翁之意不在曹,在乎皇曹之间],本来就是[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皇家曹家]嘛。
这样你们就知道《石头记》八十回以后的具体情节不好把握、更不好猜测了,因为石头记只能徘徊于[皇曹之间]、只能写[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之势,书到八十回时作者已经压在[皇曹之间]徘徊不下去了,因为曹家和皇家巳经分道扬镖了,曹家随着康熙的逝世肯定是[树倒猢狲散了],而皇家随着康熙的逝世只是一局棋[不再逡巡、定了输赢] 而已,离[树倒猢狲散了]还早呢,这[清楼梦]真宝玉才做了一半呢,他做完了还有嘉宝玉道宝玉等接着要做,一直做到宣宝玉才醒呢,怎么可能做到一百零八回就结束呢?可见这历朝历代各色楼梦不是作者可以杜撰的,它是由正邪、虎兕、共颛双方自己刻到传国玉玺上去的,作者只是传抄其中最典型的一段而已,至于是曹家这一段、还是清皇家这一段,是康熙这一段、雍正这一段、还是乾隆这一段,是汉朝这一段、还是唐朝这一段,是南京这一段、还是北京这一段,[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大家小家哉!]既然当时的现实不允许作者把整段红楼梦全写出来、把整部石头记全记下来,那作者当然只好写到中途嘎然而止了,剩下的大家自己去翻阅、自己去体会嘛,何用作者写全了、写明了呢?况且当时的文字狱根本不允许他写全了、写明了哩。就以曹家事来说,接下来就是康熙死了、雍正上台了、李煦先抄家了,然后就是[好防佳节元宵前,便是烟消火灭时]了,接着就是[只他母子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后投亲不着,心中悔恨,母亲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些写到书中可以成为[贾母逝世、王子腾先被抄家充军,然后是贾琏休妻、枷号示众、元宵节前被抄、投奔亲戚被骗,最后自色悟空、悬崖撒手]。可是以皇家事来说就截然不同了,接下来就该是[贾母逝世、政夫人拥正、黛死钗嫁、凤姐回娘家、清算邢夫人赵姨娘、整治周瑞家的旺儿家的、抄赖大赖升的家产、确定宝二奶奶的当家地位、政夫人突然病死,最后是宝二奶奶稳坐贾朝宝座几十年]。你们看看,这两种分道扬镖的趋势能混和成一个艺术典型吗?而且碍于当时的文字狱打压,照哪一种趋势胡诌都不适合,照曹家趋势写成因抄家而败落,会被说成对雍正抄家不满,而且不能寓大道理,照皇家趋势写成因宝二奶奶当家而再兴六十年,一则作者对导致曹家被抄的[真政]实无好感,不想为雍正乾隆歌功颂德,二则当时乾隆朝离结束还早呢,他哪里能料定其后事、写出其后事?最主要的是作者写此书并不是为争储争位双方分正邪、论输赢,他只是站在冷眼旁观的角度分析其兴衰兆啊,用得着具体写出这局争斗的谁正谁邪、谁输谁赢吗?曹家是只要康熙一死就猢狲散,交待不交待无所谓,冰山都融化了,栖在上面的凡鸟当然不如鸡了。皇家是只要康熙一死就分输赢了,谁正谁邪还有必要辩明吗? ‘成则王侯败则贼’嘛,作者根本没必要替皇八子皇十四子[谋虚逐妄],他还想省些[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呢。因此书至八十回[抄检大观园]风波结束,作者已没必要往下写了,[一局输赢]虽没写完,[目下兴衰兆]已现,[运、理、数]已明,再说下去就要被[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一嘴]了,再写下去就要象曾静那样下大狱了,连这已写好的前八十回也流传不了了,当然只能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留下悬念了。其实大家[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结局哉!] 事体情理就是兴衰兆,具体结局就是输赢嘛,谁输谁赢用不着此书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