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首灯谜诗是[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是作者为袭人惋惜。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是宝玉一手造成的悲剧,作者深为袭人抱不平,才作此诗为她叹息的。如今的人们都拘拘于佳人才子等书[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的熟套,把袭人当[其间拨乱的小人],实际上只有作者本人最理解袭人的忠贞、最惭恨宝玉的[狗咬女洞宾,不识袭人心]。[寂寞脂痕渍汗光],说明当初宝玉只是把袭人当解寂寞的性玩具待,[温柔一旦付东洋],是说宝玉最后还是把袭人的温柔可亲付之东洋大海,把她撵了出去,弄得她极度灰心,几次要寻死。这一点如今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他们都以为袭人是水性杨花,巴不得离开宝玉另寻好男人,实际上袭人是地地道道[“利牝马之贞”,她与所有的女孩子一样,一旦与宝玉发生了性关系,就把宝玉当作自己的[天]、自己的[夫君]、自己的[公马],就永远追随宝玉、配合宝玉、成全宝玉,就下决心死也不离开宝玉了。她的对宝玉的绝情话只是为方便规劝宝玉而说的,实际上内心根本没有这么想。可是一旦宝玉把她的温柔付之东洋,叫她怎么受得了呢?当时那社会女人一旦被抛弃就活不下去啦,更何况宝玉的社会地位这么高,人品口碑这么好,又是出了名的情痴,为黛玉的死哭得死去活来,为丫头金钏儿和晴雯都十分伤感,人们都以为他当然不会轻易辜负身边人了,必定是袭人先辜负了宝玉,宝玉才不得已把她逐出去的。这一系列的口舌是非会压得袭人活不下去的,何况这世道是荆棘遍地,狼虎同群,袭人一旦被逐出大观园、抛向社会,怎知她不与金钏儿晴雯同样下场呢?你们看金钏儿即使没有勾引宝玉,也因怕被人说成是勾引宝玉而投井了,袭人压在外面人看来是真勾引了宝玉呀,她一旦被宝玉抛弃,还有人要这被揉碎的鲜花、睡过的破席吗?总之一句话,宝玉抛弃了她就是把她逼到死路上去了,能够与[优伶有福]实属侥幸、不足为凭!因此我说袭人是宝玉一手造成的悲剧。[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说的是宝玉把袭人撵走后心中也十分后悔,仍然经常怀念她,毕竟[遗得风流迹,衣衾尚有香]嘛,可见当时的宝玉比如今的人们知道袭人的珍贵。
从这首灯谜诗还可以看出作者不受任何熟套拘束,照前面章节看都把元春比着杨贵妃,而杨贵妃与马嵬坡是密不可分的,这里是[马嵬怀古],照熟套就应该寓元春才是,可是他偏偏用[交趾怀古]寓元春、用马嵬怀古寓袭人,可见他最反对一成不变的呆板写法,你们当然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呆板熟套来套解石头记了。
第九首灯谜诗是[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是说的晴雯。晴雯是宝玉有意培养出来的小红娘,尽管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宝黛之间起到了红娘的作用,这一点书中是写明了的。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写晴雯送手帕子给黛玉时[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可见她不是象西厢记里的红娘那样有意给宝玉黛玉牵线搭桥,但这件事如果给王夫人知道了,王夫人定会象西厢记里的老夫人那样恨透了晴雯的。书中虽然没写王夫人发现晴雯为宝黛之间传递信物,但不排除有人向王夫人告发晴雯在宝黛之间牵线搭桥,因为这是宝玉故意为之的嘛,他先找借口支开袭人,然后叫晴雯去看黛玉,晴雯回找个事做才好去,于是宝玉才想到送帕子给黛玉的。这件事明显看出宝玉是中[佳人才子等书]的毒太深,总想找个象小红娘的丫环替他跟黛玉之间牵线搭桥,可他对袭人又不放心,才借[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等事培养晴雯来为他当红娘的,这也就种下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的根子呀。书中对这些来龙去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只是没写明王夫人也知道这些详情。尽管如此,王夫人在查点怡红院时就说[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样就难保她不知道其中的大概。宝玉也怀疑是袭人告的密,实际上作者通过第三十四回袭人与王夫人的一席谈话就告诉不是她告的密,又通过第七十七回的[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点明是老嬷嬷告发的、与袭人麝月无关。但宝玉却通过“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表达了对袭人的怀疑,弄得袭人只好说:“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这些都说明宝玉把自己当张生拟、把黛玉当莺莺待、把晴雯当红娘使、把袭人当其间拨乱的小人防、把王夫人当老夫人恨啊。可见这首诗把晴雯比作小红娘是有道理的。
[小红骨贱] ,说的是晴雯[身为下贱],[私掖偷携],说的是她送帕子给黛玉,[虽被夫人时吊起],说的是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已经勾引彼同行],说的是黛玉已经被宝玉‘意淫’。
红疯子:不对、不对,黛玉根本没有与宝玉发生性关系,怎么能说她被宝玉[淫]了呢?
石呆子:你这疯子又明知故问了,你明明知道[淫滥]与‘意淫’ [意虽有别,淫则一理。]还要来问我这句话,这是怕读者忽略了[其中味]啊。黛玉虽然没有象崔莺莺那样与宝玉发生直接的性关系,但是她已经下决心非宝玉不嫁了,这就等于宝玉实际上已经占有她了,只是从意识上占有她,没有从肉体上占有她而已,所以我说[黛玉已经被宝玉‘意淫’]了,也就是说晴雯的红娘作用实际上已经起到了,只是晴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样说来她[虽被夫人时吊起]也不为冤枉。如今的人们都赞木石姻缘反金玉良缘、赞黛玉反宝钗、赞晴雯反袭人,更赞红娘反老夫人,因此对这首灯谜诗都比较推崇。实际上作者是推崇袭人而不推崇晴雯,对[红娘小玉之熟套]更不以为然,只是因为晴雯与红娘是有区别的,晴雯根本没想过当红娘,纯粹是宝玉的才子佳人熟套连累了她,宝玉也因此而觉得对不起晴雯,作者更认为主要是宝玉连累了晴雯,王夫人的[时吊起]还在其次,这一点如今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赞成的,这就是[言情]与[论理]的区别呀,照年轻人的[情]来看,当然是木石姻缘、黛玉、晴雯,红娘对了,但照中老年人的[理]来看,还是金玉良缘、宝钗、袭人、王夫人更切合实际,宝玉、黛玉、晴雯在现实中是要处处碰壁的,浪漫的[情]是[谋虚逐妄],只会招来无尽的烦恼,只有冷静的[理]才能[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啊。
第十首灯谜诗是[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是说的宝琴。你们不要以为宝琴是真实的生活原型再现,我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宝琴只是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她与宝钗黛玉等诸裙钗还有所区别,纯粹是作者为贯彻全书总体构思意图而杜撰的类似[甄士隐、贾雨村]一类的角色,这首灯谜诗就是为了暗示这一点。
梅花观”是《牡丹亭》中虚构的观名,《牡丹亭》剧情是:杜宝的爱女杜丽娘梦中遇见书生柳梦梅,醒后相思成疾,抑郁而亡,葬于梅花观后面的梅树之下。三年后书生柳梦梅投宿梅花观,拾得丽娘死前的自画像,又在梦中与丽娘的鬼魂相遇,并受丽娘之托将丽娘救活,两人自定终身,并又分离。后来杜宝做了宰相,柳梦梅高中状元,全家团圆。柳梦梅奉旨与杜丽娘成亲。
薛宝琴这首灯谜诗,就是以戏剧《牡丹亭》的主要情节构成谜面的。整首诗描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第一、二句描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初遇。第一句引用杜丽娘死前自画肖像诗中的最后一句。整首诗是:“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显然,杜丽娘的自题画象诗的最后一句,隐含柳梦梅的名字。第二句写柳梦画拾得杜丽娘生前自画肖像。“婵娟”美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女性,“画婵娟”,画出来的美好女性,即指杜丽娘的自画肖像。作为一首怀古的七言绝句,它不能象其他文体那样详尽地敷衍故事,薛宝琴选择两件主要事情来概括柳、杜的初遇,不但是允许的,同时也是成功的。第三,第四句内容上有较大的跳跃,不写两人分离后的遭际,而写相逢和团圆,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结。“团圆莫忆春香到”,写相遇团圆的过程:宰相杜宝不认前来拜访的状元女婿柳梦梅,不相信女儿会复活。于是辩证朝廷,丽娘前来作证,杜母也赶来相认,柳梦梅、杜丽娘奉旨成亲,全家团圆,但丫环春香还未赶到。“离别西风又一年”点明团圆的季节在秋天,也点明梦梅、丽娘从分离到重逢相隔的时间为一年。这一年,他们之间历经了多少波折,诗作虽未提及,但给读者了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