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就解到这里,这一回看起来内容繁杂,实际上核心就是宝钗规劝黛玉的这段情节,从这次规劝开始,黛玉虽然没有解除多情的怪癖,但基本解除了对宝钗的疑癖,以后就再不怀疑宝钗是情敌、是奸雄了。这一点你们至今都没弄明白,你们总是把宝钗当成与贾雨村类似的女奸雄,太不识好人了!还说黛玉这[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女儿也被宝钗蒙骗了,这就更愚笨得[一窍不通]了。黛玉可不象你们这么[只解风情,不解道理],她是一点就通的人,至此还用得着宝钗象我这样苦口婆心地规劝吗?可惜你们根本不及黛玉[灵窍],不但不容易理解《石头记》的[其中味],还嫌我絮絮叨叨、罗里罗嗦,真正有负我这片呆心啊!
红疯子见石呆子说得如此恳切、如此伤心,他也动情了,想想自己这[面壁十年图破壁],可能真会落得[难酬蹈海亦英雄],他也伤感起来了,想想石呆子解过了还可以回到天上,自己这疯谈若无人识,看样子还真要效法屈原去投江了,不由得潸然泪下、一时无语。
石呆子见红疯子伤感,他也觉得无趣,只好将这[呆解第四十二回]草草收场,往下解第四十三回。
详解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三回的回目是[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说的是贾母为凤姐做生日的事,还有宝玉奠祭金钏儿的事。先说贾母给凤姐做生日的生活背景。从曹家角度看,曹頫老婆帮孙氏李氏镇住了丈夫,对于确保曹寅曹荣遗脉的传承功劳不小,孙氏也确实曾借发动大家给她做生日来抬举她,以示对她的褒奖。从皇家角度看,皇十四子帮老康熙处理了两废太子后的混乱局面,又在大西北统领几十万官兵抵御住了外患,使康熙能安度晚年,康熙自然格外看重皇十四子、常在众皇子众大臣面前褒扬皇十四子了。问题还不仅如此,我在前面说过,皇十四子是康熙对付诸子争储明修的栈道,皇四子才是康熙皇帝避免死后争位而暗渡的陈仓。皇十四子和皇四子虽不知康熙这如意算盘,但康熙皇帝自己却觉得对不住皇十四子,这分明是用皇十四子替皇四子做嫁衣裳、替康熙皇帝作嫁衣裳嘛,康熙心里当然过意不去了,于是设法发动大家抬举皇十四子就不但是策略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了。如果最后是皇十四子继承皇位,康熙就用不着褒扬他了,因为天下将来若给了他,这就是最大的褒奖嘛,何用另外再奖呢?现在自己既然内心定下不叫皇十四子继承皇位,当然要在众人面前格外褒奖以示补偿了,仅仅发动大家给皇十四子过生日是大家族的做法,封皇十四子为[大将军王]才是真正的褒奖嘛。当然,这些只是我根据事体情理作的议论,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但作者[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曹家皇家哉!]是显而易见的创作宗旨,你们只有考虑到这一层,才算不辜负作者这一片苦心。更何况曹頫老婆当家时孙氏还不知道在不在世呢。总之大家人家都有女当家人、都有老祖宗,老祖宗赏识后辈当家人,出面给后辈做生日,这意味着她肯做这当家人的靠山,众人自然把这当家人当老祖宗的代理人服从了,这样就有利于大家族的理家,当然更有利于皇族的治国了。
红疯子:说得太有道理了,真是事不在有无、道理上讲得通才是真啊。
石呆子:对,就是要[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情节真假有无哉!]
下面看正文。开头的[贾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们送来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王夫人笑道:“这是凤丫头孝敬老太太的。算他的孝心虔,不枉了素日老太太疼他。”贾母点头笑道:“难为他想着。若是还有生的,再炸上两块,咸浸浸的,吃粥有味儿。那汤虽好,就只不对稀饭。”凤姐听了,连忙答应,命人去厨房传话。]不能当作者在忠实记录当日真事看,要当成为下面贾母提议给凤姐做生日作铺垫看才对。且不说当日情景是不是真如作者所记,事情过去二三十年了,谁记得这么详细?不过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胡诌罢了,你们何必认真?实际上书中大量具体情节都是作者胡诌的,不是没有事实依据,生活中类似的素材太多了,随便挪一个过来就得了,这就叫[事似所无、理是必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以这里的凤姐送[野鸡崽子汤]给贾母喝来说,平日曹頫老婆孝敬孙太夫人的汤和菜太多了,随便拉一件来写太容易了,还在乎这一刻有没有这件事这句话?皇上吃皇子们孝敬的汤和菜更是历来的规矩,写来更是毫不新奇,你们倒是不必把这当曹家事索引,倒是把贾母当老皇上或太皇太后看才是正经。
再下面就是贾母跟王夫人商议给凤姐凑分子过生日,这[凑分子]并不是因为贾母没有钱,而是她存心向众人示恩宠、替凤姐树威信啊,这是向大家表明她就是要做凤姐的靠山,谁要是欺负这雌凤,她这贾朝老皇上是不答应的,可见这件事要联系到凤姐在薄命册上的判画判词来理解,才能弄懂其中的事体情理。当然你们若想到曹頫老婆当年也曾得过孙太夫人赏识就通了,若能联想到皇十四子也曾得过康熙皇帝赏识就更通了,其实哪一家老祖宗没有宠信过某儿媳某孙媳?哪一朝老皇帝没有宠信过某皇子某大臣?若把凤姐比和坤,此处贾母分明是贾朝乾隆太上皇嘛。再谈王夫人的态度,凤姐是她最得力的膀臂,她当然乐于抬举亲侄女儿了,再加上她向来孝顺贾母惯了,就更顺着贾母成全凤姐乐事了,于是贾母召集大家商议。这商议过程没什么要解的,倒是其中一个细节提醒你们要特别注意,[贾母忙命拿几个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高年有体面的妈妈坐了。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所以凤姐儿等只管地下站着,那赖大的母亲等三四个 妈妈告个罪,都坐在小杌子上了。]这[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不光是指曹家,更重要的是指皇家。曹家是尊重[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但是与本书主题无关,作者根本用不着写这一笔,而皇家尊重[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就是曹家[赖以荣耀]的根据,作者当然要一再强调了。这一点我早就说过了,但是为提醒你们,我还是要再罗嗦一次。可见这里不光要当曹家事理解,更要当皇家事理解才行。贾母若是贾朝皇上,曹家孙太夫人不就是贾朝的赖大母亲吗?
再说贾母领着大家凑分子过程中的要点,一是凤姐要替李纨出,实际上是替贾母代出,最后又并没有出,这是写她既讨好贾母、又舍不得花钱,二是建议迎春探春的份子由邢夫人王夫人代出,王夫人很情愿拉拢探春,但邢夫人必定恨透了凤姐,她是凤姐正经婆婆,本来就气凤姐不买她的账,根本不愿意出银子替凤姐做生日,只是碍着贾母面子罢了,如今凤姐又把邢夫人不喜欢的迎春摊派给她,她这吝啬鬼当然怀恨在心了。但是凤姐仗着贾母,就是不把她放在眼里,连众人都看不下去,由此牵出三是,赖大的母亲忙站起来笑说道:“这可反了!我替二位太太生气。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倒不向着婆婆姑娘,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成了陌路人,内侄女儿竟成了个外侄女儿了。”这看起来是替邢王二夫人说公道话,实际上是替邢夫人抱不平啊。由此牵出四,赖大的母亲竟然不惧凤姐的威风、站出来替邢王二夫人说话,这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赖大的母亲也是带说带笑、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但这说明确实是[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啊,若单为写曹家,根本用不着再写曹家的[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只有联系到皇家[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才能看出曹家就是仗着是[年高哺育过老皇上的乳母],才[比年轻的皇子们还有体面]的,这就意味着要把贾母当成康熙看、把政夫人当正派看、把邢夫人当邪派看、把凤姐当皇十四子看、把赖大母亲当曹家孙氏看,才能看出这里寓含的事体情理,若仅仅把贾母当曹家孙氏、把邢王二夫人当曹家大房二房、把凤姐当曹頫老婆,作者就设有必要突出赖大母亲等[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了,因为曹家的老奴才[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与本书创作主题没有重要关系,只有写皇家的老包衣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才能突出曹家之所以荣耀显达的根本原因啊。从这里你们该想到一个问题,曹家为什么到雍正六年才被抄家,说明雍正六年前孙氏李氏还在世嘛,只要这两个年高服侍过康熙的老包衣还在世,[真政]还真不好意思抄她们的家呢,可见曹家被抄时必定是年高服侍过康熙的孙氏李氏都不在世了,马氏母子才失去依恃的。再看下面的五,[赖大之母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听说,道:“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你们和他们一例才使得。”众妈妈听了,连忙答应。]这些话若仅仅当曹家孙太夫人跟曹家老奴才说的话看,就看不出其中的事体情理了,只有上升到皇家高度看才有意义,曹家的老奴才家确实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但是写出来与本书主题无关,只有把这个情节上升到皇家的高度看,才能看出这实际上是康熙皇帝在说曹李孙三织造势力啊,所以脂批说【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你们看看,他说这[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嘛,若是[老婆舌头],当然指曹家,若论[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不深论到皇家行吗?从这条脂批可以看出,批书人中有不通灵的、也有通灵的,你们不要盲从,要区别对待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