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琐碎情节且不表,只是[鸳鸯带着刘姥姥各处去逛,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姥姥道:“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的一段情节别当随便写来的情节看,需对照第十七回的[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看,甚至要对照第五回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起看,才能看出其中真味,这三个场景其实是一个场景啊,所以刘姥姥才把“省亲别墅”牌坊当大庙。你们只知道第十七回的[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与这一回的“省亲别墅”的牌坊是一回事,却想不到第五回的[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与这一回的“省亲别墅”的牌坊是一回事,作者此处就是借刘姥姥的“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提醒读者,什么“省亲别墅”、什么‘玉皇宝殿’、什么‘蓬莱仙境’ ,统统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太虚幻境”罢了。可如今你们都把“太虚幻境”当天上的事,把“省亲别墅”当人间的事,把‘蓬莱仙境’‘玉皇宝殿’ 与“孽海情天”割裂开来看,这样怎么能看出其中蹊跷呢?还不如刘姥姥有见识,不过都是大庙,只管[爬下磕头]便了。说穿了不过是[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罢了,[天上]与[人间]要合起来看嘛,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假事,何必要分[天上]与[人间]呢?作者就是不好直接描写人间事,才托言[天上]的。你们如今都知道天上没有玉皇了,怎么还看不出康熙就是玉皇呢?这‘玉皇宝殿’就是康熙的南巡别墅嘛,所以说刘姥姥看似不识字,作者却借她的不识字暗示了关键字啊。这里的关键倒不在借“省亲别墅”写[南巡别墅],而在借这些似有若无的虚幻场景来指点读者解开其中味的诀窍啊。什么诀窍?就是别问它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统统当大庙爬下磕头就是了。实际上作者从来就没有拘拘于是[天上]还是[人间],他写天上就是为了写人间,只是不好露骨描写人间,他才不得不描写虚幻的天上的。另外一点,他从来不是为描写某一朝代年纪、某一地舆邦国的人间实事而撰此书,他是打破了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的限制来写人间虚事、天上实事啊。就书中这些场景的特殊性而言,书中这些人和事都是天上有世间无的假事,但是若就书中这些事的普遍性而言,书中这些事又成了天上无世间有的真事,说到底,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这些事物的特殊性是假、普遍性是真,具体情节是假、事体情理是真,普遍规律必有、史实证据是无,大量素材必有、实指某某必无啊。你们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的[真]与[有]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人物情节的[假]与[无]哉!这些话罗嗦过不知多少遍了,你们还是记不住、用不着,真急人啊。
刘姥姥的拉肚子看起来是个笑话,实际上是为引出她醉闹怡红院。前面已经交代过了,[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这话看上去是贾母说笑,实际上是作者暗示下面将有刘姥姥[回来吃醉了,偏往两个玉儿屋里闹去]的情节,刚才已经闹过妙玉的栊翠庵了,下面该闹宝玉的怡红院了,可见这根本不是刘姥姥生活原型的原来经历照录,分明是作者有意杜撰的杰作啊,非刚才这一闹,不能刻划出妙玉的[世难容]个性,非下面这一闹,不能刻划出袭人的个性啊。当然这种闹是可以收拾的小闹,不是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云轩]那样的大闹,所以你们不太容易看出来罢了。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最大的收获是见识了宝玉卧室的精致华美,她本以为是哪个小姐的绣房,再听[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你们可以不当回事,刘姥姥却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啊,要不是袭人赶紧收拾得人不知鬼不觉,万一宝玉看到刘姥姥把他床上房中弄得如此污浊,那又是个有洁癖的,若也象妙玉那样闹起来,贾母王夫人必迁怒于刘姥姥,虽不至于立刻逐其出门,必灰头土脸而去,更哪里有那么多馈送让她满载而归?那刘姥姥前面的凑趣逗笑岂不前功尽弃了?可见袭人的替她遮掩真是积德啊,从中更可以看出袭人的仁厚,她若是象流言家想象的那种其间拨乱的势利小人,会主动想起刘姥姥醉闯怡红院?会赶紧替刘姥姥善后?会[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刘姥姥答应知道。又与他两碗茶吃,方觉酒醒了]?会[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会[都不理会,也就罢了]?一场无意中的醉闹就这样被她消弥于无形,而且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怡红院发生过好几次,也被袭人消弥过好几次,可见其平凡中的伟大。若到八十回后刘姥姥看望落魄中的宝玉时,宝玉还自以为是自己送她成窑五彩小盖钟的功效,而刘姥姥却谈起袭人替她遮掩醉闹怡红院的感慨,此时的宝玉才知道袭人平凡中的伟大,更反衬出自己不知惜人的渺小啊。
石呆子:你们看看,这醉闹两个玉儿能当[刘姥姥奇遇记]看吗?这根本不必是刘姥姥亲身经历的如实记录,但却肯定是作者对妙玉人品和袭人人品的形象描绘,你们[不过只取其妙玉袭人的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刘姥姥到底有没有这番奇遇哉!]实际上[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混的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清楚的却是事体情理,你们只要抓住了事体情理,就不会被作者混过去,若只抓住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去[谋虚逐妄],当然是徒费[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了。
第四十一回解到这里告一段落,若要作个小结,那就是在作者描绘的[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当中穿插了很多对人物个性的描述,这些描述都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千万不要当一般的乐事一笑了之。比如在探春处写了板儿与大姐儿交换佛手与柚子,这不是当日生活素材里的偶然巧合,更不是冥冥中自有定数的神佛按排,就是作者本人的故意导演,是他为只有前八十回的石头记一书专设的伏笔啊,如果作者能看到八十回后刘姥姥忍耻救巧姐的全部情节,作者又何用设此伏笔呢?用同样的逻辑来看全书前五回的特殊结构,就知道这也是为只有前八十回的石头记一书专设的,甚至前八十回中所有的暗示伏笔灯谜判词包括脂批的透露都是为只有前八十回的石头记一书专设的,作者能写完石头记全书,又何用费尽心机创作这前五回和后七十五回中的暗示伏笔灯谜?又何用借脂批透露八十回后的线索?你们若能看到八十回后的全部石头记,又怎么可能对前五回和后面所有的暗示伏笔灯谜包括脂批的透露感兴趣呢?悬念的最大效果就是没有谜底,蒙太奇的最大奇处就在于蒙到最后,同样石头记的特殊结构就在于全书只有前八十回、没有完整的全壁嘛,若有全壁,要这些特殊结构干什么?你们这么一想就通了,就用不着谋八十回后具体情节之虚、逐全书大结局之妄了,就省了无数[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了。
红疯子:是啊,如今的红学不正是[谋虚逐妄]吗?人们如果早日看到咱俩这千篇疯谈,会省了多少口舌是非之害、考证索隐之苦啊!
石呆子:再小结贾母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一事,这能用清高自洁来替妙玉辩解吗?只能用[不识依恃]来形容妙玉的无知啊。贾母为什么带了刘姥姥至平日众人不能进的栊翠庵来吃茶?不就是仗着自己是栊翠庵的依恃才来的吗?她若知道自己于妙玉无恩,她才不带刘姥姥来找妙玉这臭狗屎呢,更不会把妙玉奉献的成窑五彩小盖钟的好茶给刘姥姥吃的。她是知道千金小姐都不愿意与贫婆子授受的,甚至连鸳鸯这些大丫头都不愿意与贫婆子授受,妙玉是个带发修行的古怪人,当然更忌讳把好茶具给刘姥姥糟蹋了。贾母知道这些还故意这样做,这不是存心要妙玉难堪吗?大家都知道贾母不是象凤姐那样歹毒的主子,她这样做必是妙玉太遭众人恨了,传到她耳边多了,她才决意带刘姥姥来闹妙玉一闹的。再则她知道自己对栊翠庵的依恃作用,即使失手把成窑钟子砸了,妙玉也不该生多大的气,毕竟自己是妙玉的实际庇护人嘛,因此贾母才把茶吃了半盏,递与刘姥姥尝尝的。可是妙玉竟用另请宝钗和黛玉用好茶具吃好茶来向她这贾朝君主表示不屑,这太无知了,这种没有最基本社会常识的人连寻求依恃都不知道,将来必失去依恃,失去依恃还清高得下去吗?这也是作者区别于清高文人的根本原因,他知道清高离不开依恃,更知道清高看上去是超凡脱俗,其实是脱离现实啊,这一点是女人最不赞成的,养育孩子能脱离现实吗?他在作书时已经由清高文人蜕变成穷困文人了,已经从这些女性悲剧和自己悲剧中深深体会到脱离现实之害了,作为一个从孩子过来的人深为女性的现实主义生活态度折服,他甚至厌恶清高文人的脱离现实生活态度,尤其厌恶妙玉这种不求甚解、故作清高的矫情美,她与甄士隐这隐士有不同,甄士隐是不得已归隐,她是似隐非隐、是装隐不是真隐,甄士隐是男性,清高脱俗诚为可敬,而妙玉是女性,清高脱俗反惹人厌,男性作为乾道,好高过激情有可原,女性作为坤道,不脚踏实地就浊世难容了,你们只见愚公移山,又有谁见愚婆移山了?女人若不持现实主义生活态度,[子子孙孙]怎么可能没有穷尽呢?因此庄子陶渊明可敬可佩,女庄子女渊明就可厌可恶了,你做女人的都不拔一毛以利孩子,人类岂不要绝后?这也是造物主对女性的歧视啊,身为女人,注定要[为他人作嫁衣裳],你若不肯[为他人作嫁衣裳],大家都讨厌你,这就是妙玉悲剧的根源---女性想学庄子都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