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四百八十
发布日期:2019-08-03 11:33:12

红疯子:这样看来《红楼梦》的初始创作目标确实是[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而如今的评论认定其创作目标是[寄言纨绔与膏粱:要效此儿形状] 则是完全错误的。果真如此,你石呆子可算是拨开迷雾的[木居士]、渡过迷津的[灰侍者]了,咱红疯子也算是[有缘者]了,能得你这一番[警幻],真是三生有幸啊!

 

石呆子:还算你红疯子有灵气,能悟出警幻仙姑的真言,若天下读者都象你这般灵通,又何用我下凡一遭呢?所以我劝你既然明白了这一点,且把阐明石头记的终极创作目标放一放,先阐明石头记的初始创作目标才是正路。如今的读者在流言家索隐派的误导下,连作者的初始创作目标都没有弄明白呢,还认为石头记就是[寄言纨绔与膏粱:要效此儿形状]呢,这样怎么能向他们阐明作者的终极创作目标呢?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嘛。乾隆盛世的人们就是在理解石头记的初始创作目标上达成了共识,才肯将石头记付诸刻印、正式流传的。当朝如果不赞同甚至强烈批评这初始创作目标,会同意这本书从手抄本过渡到刻印本正式发行吗?你仅仅用这一点就可以驳斥那些流言家,请他们实事求是地替作者想想,作者如果不是真心诚意地用此书[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当朝肯放此书出生吗?

 

回到这第四十回的小结,作者不但通过贾母对蘅芜苑的精心布置明确表达对宝钗品格的赞美,而且还通过宝钗对黛玉[小孩儿口中没遮拦]的阻拦来表达宝钗对黛玉的关爱,这完全出乎如今人们的见解之外啊,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吗?回顾从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开始的情事纠葛,明显存在着宝玉黛玉与宝钗袭人等识见的双峰对峙,如今的人们竟认为宝玉是对的、宝钗袭人是错的,而二百几十年前的人们则认为宝钗袭人是对的、宝玉是错的,作者生活在二百几十年前的乾隆盛世,他会不与当时人同一看法、反而响应二百几十年后的看法吗?难道作者撰此书不是为当时人着想,而是为附和二百几十年后的反封建潮流吗?这一点请大家务必想明白。第四十回的呆解到此为止。

红疯子细谈红楼梦 石呆子详解石头记 之后四十回

详解第四十一    

 

石呆子:这第四十一回的回目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还是说的[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一是刘姥姥用套杯吃酒,二是刘姥姥吃茄鲞,三是贾母带刘姥姥逛栊翠庵吃妙玉茶,四是妙玉请宝钗、黛玉宝玉单独品茶,五是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这些乐事看上去是大观园里的吃酒吃茶熟话,看上去是借刘姥姥取乐,实际上顺便描绘了大观园里的盛景,顺便描述了十二钗之一妙玉的个性,更顺便描述了贾宝玉[锦衣纨裤]的豪华卧室,可见作者独具匠心啊。先从刘姥姥的用套杯吃酒,就可以看/出贾府生活的奢侈,再看一个茄鲞做得这么精致、[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更能看出[豪华足羡]啊。作者用刘姥姥这样一个穷庄户老妪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就更具讽刺意味了,这分明是写刘姥姥眼里的[朱门酒肉臭]嘛,你们如果想到撰书时的作者比这里的刘姥姥还穷十倍、甚至到了乞讨的窘迫境地、到了[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路有冻死骨]绝地,就能理解他说的[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什么意思了。可如今你们总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看这些情节,还嘲笑刘姥姥不识黄杨木做的工艺品,还认真研究凤姐说的茄鲞的做法,还羡慕贾母的威风、宝玉的悠然、想着自己若是能过上一回贾母、宝玉瘾就好了,这种心态怎么能理解作者说的[要知道,这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你们看到这里的宝玉[早为后虑]了吗? 宝玉若[不为后虑],当然就悟不出其中味了。至于[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更明显暴露出黛玉轻蔑乡间老妪的贵族小姐立场,说明作者借此不是在讥笑刘姥姥失态,而是在反讽黛玉不知农人疾苦、不知世事艰难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黛玉行止见识的不赞同啊。可如今的评论都站在宝玉黛玉的立场上把刘姥姥当开心果来嚼,要不是有关巧姐的伏笔和脂批透露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忍耻救巧姐的的细节,你们还在把刘姥姥当丑角看,甚至还当阿谀奉承的女篾片呢。实际上作者一生接触过好几个类似刘姥姥这样的[漂母],他也象落魄的韩信那样得过这些[漂母]的接济,因此对她们很是尊崇,甚至是把她们当作伟裙钗的典型写入书中、想替她们昭传的,怎么可能象凤姐鸳鸯黛玉这样槽践她呢?作者对贾母对王夫人都非常尊崇,对刘姥姥的尊崇也可以与之类比,他是把这三个老裙钗当女娲来昭传啊。你们只知道宝玉单喜欢女孩子,却没有看出作者尊崇所有女性,他塑造刘姥姥这样一个[漂母]形象,决不是单纯为当日的某一个农村老大娘记下进曹家时的趣闻趣事,他是为社会最下层的女娲们昭传啊。你们会奇怪这刘姥姥都是北方老妪的说话行事套路,可我一直都坚持书中是以南京曹家事为生活素材的,这样一来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实际上这正可证明刘姥姥的生活原型不是取自某一个人、而是好几个生活原型的复合形象、是好多生活素材的综合创作啊。当日的曹家不是没来过象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而是来过好几个,但绝对没有与书中刘姥姥一模一样的老大妈,更没有与书中这二进荣国府、两宴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曹家事啊。我之所以要说老大妈而不说老大娘,就是告诉你们象这样的乡间老妪在南京叫老大妈、不叫老大娘。如今书中却当标准的北方老大娘来写,这决不是为了告诉你们书中写的是北京曹家,而是为了告诉你们这些趣事是发生在北京的诸多王公贵族家呀。你们想想,作者从南京回北京定居后,不管曹家有没有在北京重建[顒国府],还愁作者没听过见过类似书中刘姥姥的奇闻趣事?取几个作为创作素材又有何难哉。南京曹家当日不是没有这样的实事,一则年代久远,作者记不清甚至没经过这些细节、印象不深,二则作者要避嫌,不能让知情人看出这是写南京曹家真事,三则作者就是想打破空间限制、真把京城里发生的常事写入书中,四则最重要,作者本来就没有拘拘于曹家实事,他是想把石头记中的贾族从石头城[本地望族]深论到京城里的[天下望族]中去啊,你们只有把书中贾母当天下望族的真母看,才能看出书中的奥妙啊。不然作者把贾母捧得这么尊荣无比干什么?替曹家孙氏昭传?孙氏早在康熙之前、作者成人之前就死了,没必要替她延长寿命嘛,作者写贾母就是隐寓康熙,你们只有把贾母当太上皇看,才能看出其中奥妙。:虽如此说,这深论到朝纲的说法毕竟是咱俩的疯呆说法,证据略显不足,只怕人家不服。

石呆子:他们不服且由他们不服去,却叫我们哪里取证据?作者在那乾隆盛世能留下充分证据吗?不过让后人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不管他们服不服,我们先将千篇疯谈进行到底要紧。

下面是交代板儿与大姐儿互换佛手与柚子,这暗示了后来板儿与大姐儿巧结姻缘,被如今的评论一时称为美谈。实际上当日曹家的生活素材中根本没有这细节,这里的情节完全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胡编的,可如今的人们都把这当作真事,都认为冥冥中有神佛为板儿和大姐儿牵手搭桥,才成全这段佳话的,这就误会了作者的意思了。大姐儿后来是与板儿结成夫妻了,但是在这之前却并没有用柚子换佛手的儿时游戏,这里的情节纯粹是作者加上去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情节呢?因为他知道八十回后写不下去了、读者看不到八十回后[刘姥姥忍耻救巧姐的具体情节了,所以他要在里用这[佛手][指点迷津]、用这[柚子][牵扯姻缘]啊。这样你们就知道石头记前八十回为什么有那么多神佛鬼魅、仙姑僧道、梦境幻境、判册曲词、伏笔暗示、灯谜忏语加脂批了,这都是由于全书只能写完前八十回、作者目自知无法将全壁呈现给广大读者、才不得已[藏尾于头于身的]、才不得已借助种种艺术手法把八十回后的重要线索在八十回以内就透露给读者的。因此这些神佛鬼魅、仙姑僧道、梦境幻境、判册曲词、伏笔暗示、灯谜忏语加脂批根本不是作者故弄玄虚、故布迷阵、故设悬念,更不是作者硬要炫耀自己的艺术手法,它是作者在确定无法创作完全书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啊。即以这里的大姐儿用柚子与板儿换佛手为例,真有这巧事吗?而且还真是这两种水果吗?这明摆着是作者设的一个局嘛,用佛手暗示将来刘姥姥板儿会象神佛一样伸手搭救大姐儿、用柚子暗示将来大姐儿会与板儿喜结良缘。你们想想,如果这里没有这段情节将来刘姥姥就不救巧姐儿了?如果这里没交换这两种特定的水果,而是交换的另外两件东西,将来巧姐就不与板儿喜结良缘了?正因为广大读者看不到八十回后刘姥姥忍耻救巧姐的具体情节、看不到八十回后巧姐与板儿喜结良缘的具体情节,这里的情节才有现实意义的,如果读者能看到八十回后刘姥姥忍耻救巧姐、巧姐与板儿结婚的具体情节,这里的伏笔和暗示就毫无意义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