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再说宝钗,从书中的宝钗可以看出,她是个深谙老子处世之道的女高人哲人通人,她也想象老子那样精于处世之道,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应付裕如,尽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世事[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啊,她虽然能象老子庄子那样坦然面对、看得很开,但宝玉弃她而去前留下的骨血不允许她消极厌世、迫使她只能强打精神应付残酷的现实啊!她和天下所有的寡妇一样,不是品德如何高尚,只能[牺牲自己保全孩子],不是她们要当女娲,是现实逼得她们做孩子的女娲,不是她们要对抗天道人道,是孩子迫使她们不得不逆天道人道而行妇道呀,直接受益的孩子会体会不到寡母的无奈吗?他们只会恨天道人道太无情,只会更珍惜妇道的可贵,没有老子的德道,照样有孩子,但没有妇道就没有孩子的未来,孩子当然是要妇道而不要天道人道了,宝钗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尽妇道而抗天道了。因此不能说妇道是什么大不了的[道],它实际上只是人类为繁衍后代、确保后代的正常成长而逼出来的[道]。但这种很平常的妇道一旦经一个懂得老子[德道]孔子[仁道]的女高人哲人通人发扬光大,那就成了超越老子德道孔子仁道的最伟大之道了。说这些你们是没有亲身感受的,只有作者才有亲身感受,石头记实际上就是作者记载这亲身感受,没有这样一个超越[德道][仁道]的[妇道],就没有作者的生存,没有这[妇道]的启迪,就没有作者的发展,这发展的结晶就是这部伟大的石头记一书啊!你们只有把这石头记看成比[道德经]还要高明的[妇道经],才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苦心。当然,书中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李纨直到诸裙钗,都具备了这种妇道,这妇道是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共同创造的,只是经宝钗用大道理一提,更作高一层罢了,但不能算宝钗一个人发明创立的,更不能算作者用石头记一书创立的,只能说宝钗是把它理论化、作者是把它升华为艺术经典而已。
红疯子:你又扯远了,第二十一回是说袭人平儿,你怎么扯到宝钗去了。
石呆子:这里的妇道也不光是说宝钗的妇道,其中也有袭人的妇道在里面啦。袭人就是在发扬妇道,她并不在意宝玉是主子、是能提拔她当姨娘的男人,她只把宝玉当弟弟、当未来孩子的父亲,她是在为宝玉本人、为宝玉的下一代嗔箴宝玉啊,这种苦心你们会看不出来吗?至于说到庄子的《胠箧》篇,其实并不能算什么精微的大道理,细加分析实在有些过于偏激、不切实际啊。[绝圣弃知,大盗能止]吗?[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吗?[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吗?[掊斗折衡,而民不争]吗?诸如此类都是庄子看问题过于绝对、不切实际的文人思维呀,只能存在于文人的理想社会中,却不能存在于世人的现实社会中,只能存在于隐士们的桃花源里,却不能存在于普通人的荆棘丛中啊!自然界永远是在不断进化的,时光不可能停滞甚至倒退,人类永远是在不断进步着,历史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那种纯朴愚钝落后的状态。不能因为要[大盗乃止],就[绝圣弃知],不能因为要[小盗不起],就[毁珠擿玉],不能因为要[民风朴鄙],就[焚符破玺],不能因为要[万民不争],就[掊斗折衡],诸如此类,事间万事万物都有利就有弊,能因为其弊就回到过去吗?可见庄子的这些话实在是不敢恭维、太过激了。人们只能取其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却不能取其因殪废食的处理原则。
再看看宝玉是如何理解的。宝玉[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他俨然自命为贾[假]庄子呀!但十二三岁的公子哥儿,又比庄子更幼稚多了。庄子久经磨难,是对世事人生的感悟,这些话虽然过激些,其中也蕴涵深刻的哲理,不失为哲学的名言。而宝玉只是少年任性断章取义而已,并没有从哲理的高度去领悟这哲言的精神,怎么可能因此就产生老庄悲观厌世、消极避世、甚至断然弃世的念头呢?再看宝玉续写的具体内容,无非是说把这些在他耳边絮絮叨叨的劝谏女儿都遣散了,好让他一个人过清静日子,或者自己远离这些美丽的女孩子,自然就不受她们的迷惑了。但他自命为具备了庄子那样的智慧,以为只要看穿了这些女孩子都是来迷惑自己的,只要自己坚持庄子的看问题方式,就不会被她们迷惑。说到底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她们说去吧!]还是四个字:[不知悔改],可见袭人的嗔箴不起作用啊。这也难怪,他还没撞到南墙,又怎么肯回头呢?从中可以看出,宝玉的牛脾气是相当严重的,不是袭人这良马拉得回头的,袭人若再苦劝下去,恐怕会遭他的反感了。其实这里就明摆着反感了嘛,但愿你们不要反感。
红疯子:有些人肯定会反感的,你只顾絮絮叨叨劝人们听袭人的嗔箴,孰不料人们只是来听你解开红楼梦情节之谜的,根本不愿意听你讲解红楼梦情理之真,你又何必象袭人那样[对牛谈理]呢?象这样下去千篇疯谈也不够你细弹的。
石呆子:这话倒也是,我还是先解开情节之谜再说,把情理之真且放一放,待先解开情节之谜再说吧。宝玉写完这篇续文后,怡然自得起来,放下心理包袱,倒头便睡,可见其[横行公子竟无肠]。而袭人却不象他这样没心没肺、倒头就睡,她却是[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可见其为宝玉操心之至。宝玉根本没把她的谏劝当回事,虽然折簪为誓,其实不过[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而已,过后仍旧我行我素。但脂批说这【已留后文地步。】是说他不听袭人谏劝,将来两人姻缘终究要断为两截的,这能怪袭人吗?是他自己不知珍惜这好女儿呀!于是才给自己留下终身愧疚的。袭人是有分寸的女儿,知道自己身为奴才不配让宝玉发这样的毒誓,赶快轻轻带过去了。若在有野心想当姨娘的丫头可不会以宝玉为重,她们都是以自己为重的,必愿宝玉发这样的毒誓:[若辜负了你的心,叫我不得好死!] 袭人却是宁肯宝玉辜负了自己,也祈求他能平安无事,好女人都是这样:[有什么罪过让我来承担吧,千万不要毁了丈夫和孩子],这就叫[妇道]啊。它日宝玉迁怒于袭人,欲逐袭人出去,袭人并没有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仍然苦劝宝玉要[好歹留下麝月],还是替宝玉操心啊,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夫]的好女儿居然不为宝玉所识,实在太可惜了!
红疯子:唉,这样的好女儿不为如今的评论所识,更可惜呀!你还是往下解吧。
石呆子:后来宝玉的这篇《续庄子》被黛玉看到了,黛玉也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这说明黛玉比宝玉有见识,看出宝玉并不真懂庄子说的哲理,只是断章取义罢了。你们从中应该看出作者借此情节阐明的情理,即[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啊。这里的[钗、黛、花、麝者],其行止见识皆出于宝玉之上,而[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的宝玉却到了女儿面前就相形见拙,这是作者为贯彻[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的创作宗旨而设的。有些人怀疑书中宝钗黛玉及众女儿的水平脱离现实,认为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水平,怀疑作者过于夸张了,这是不懂石头记的创作宗旨啊!作者就是要强调不光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是[裙钗胜过须眉]!实际上这也不是作者过于夸张女儿的聪明才智胜过须眉,在十二三四岁的年龄段女孩子确实比男孩子聪明伶俐,因为她们比同龄男孩子发育早。尤其在过去的大族人家,女孩子不但营养好,而且教育好,再加上她们没有少爷公子的财产继承权和地位世袭权,将来总要嫁人,地位充满不确定因素,因此她们有相当的危机意识,一点不敢象那些公子哥儿那样纵情任性,处处都要谨守闺范,这些都决定了她们比同龄少爷公子入世早、懂事多、悟性高。再说有[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着、没有母亲的溺爱纵容,她们肯定要比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须眉浊物更知道世道的艰难、人情的冷暖,因此说她们都[比乃兄竟高过十倍]一点也不夸张。书里的钗黛湘妙四美女都才学极高,对老庄哲理都有较深刻的领悟,因此一看宝玉这篇断章取义的续文就感到好笑,这宝玉确实是[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啊!
这里还要交代一句,有抄本说这里是[南华《庄子因》],你们别拘拘于史料考证,非要找《庄子因》的原本了,这里就是[庄子文],既押韵又合情理。作者在这里只是泛泛而谈,哪里还记得当年的生活素材中是《庄子因》还是[庄子文]。你们也应该想想,这《庄子因》与[庄子文]没有本质差异嘛,因此还是叫[庄子文]顺口。总之通过宝玉与袭人这场从上一回[良宵花解语]开始的纠葛,你们要明白宝玉是错的、袭人是对的,是宝玉辜负了袭人的一片忠心啊!若还象如今评论那样认为宝玉做得对、袭人是维护封建礼教、是想当姨娘的奸女人,那就真可惜我这些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