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由此可见袭人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女人的角度、当时的角度要求宝玉,而如今的评论之所以贬袭人赞宝玉,其实是站在理想的角度、文人的角度、现代的角度袒护宝玉,怎么能理解袭人的贤能呢?当时的宝玉不但不能理解袭人,而且因为[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了,可见其大少爷的任性作风。这里还借两个服侍的小丫头讥讽袭人,说袭人改了名字叫蕙香的小丫头"正经该叫'晦气'罢了!"而且非要改其名叫'四儿',说:"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这是说袭人姓[花] 玷辱了女儿这些好花朵啊!他的意思是说女儿一旦沾染了男人气息就成了女人了,就没有女儿那种天真烂漫的纯洁了,就不配叫[花儿]了,你们说这话幼稚不幼稚?应该说女儿是不成熟的女性,女人是成熟的女性才对。这里还给这[四儿]种下了祸患,四儿是小丫头,等级在袭人麝月睛雯秋纹之下,本不该在宝玉身边侍候,经宝玉这一改名字,地位就升了,改在宝玉身边侍候了,这引起了她的野心,也就招到丫头婆子的嫉妒,有人把她说[同生日就是夫妻] 的话密报给王夫人,最后在王夫人整饬怡红院、撵逐睛雯时被一并撵逐出去了。这也是宝玉大少爷脾气连累了她,与上次连累茜雪是同一回事。
红疯子:这两件事怎么能算同一回事呢?一个是宠、一个是贬,性质截然相反啊。
石呆子:我是说这两件事都是宝玉无心的任性造成的,上次宝玉要撵乳母,故意拿茜雪撒气,但乳母怎么能撵逐出去呢?上边于是把茜雪遣送回家,免得宝玉再看到茜雪又想起他说要逐乳母的话,这次是宝玉要冷落袭人和麝月,故意让这两个平日到不了身边的小丫头侍候,并且替这四儿改名字,他自己一时任性而已,根本没当回事,但上边却要顾忌他的态度,若一时又想起这四儿咋办?于是只好把这四儿从做粗使的外间的小丫头升为做细活的里间的大丫头,得以接近宝玉,这既引起四儿想当姨娘的野心,也种下了她日后被王夫人撵逐的祸因啊。从这里你们要看到宝玉在家中类似小皇帝的特殊地位,他的一个随意的举措都可以决定大小丫头的命运啊!那么袭人如果想当姨娘为什么不象四儿一样曲意逢迎宝玉呢?这是因为袭人忠心耿耿、毫无利己的动机啊,这样贤惠的女人却不被宝玉珍惜,倒去珍惜四儿这些只想向上爬的小丫头,可见宝玉的[身在福中不惜福]。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我之所以要把这一段摘录给你们看,并不是赞成有些评论说的宝玉有庄子那种求道避世的思想,而是说宝玉这种人在当时那种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好日子里,不可能真正接受袭人的嗔箴。你们看他一旦不去与湘云黛玉们厮混就没了主意,不可能真正潜下心来认真攻读四书五经的,反而对庄子的求道避世思想感上了兴趣,可见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乖僻邪谬的行止一时是改不了的了。袭人麝月也不相信他会真用功,也是尽力而为罢了,他是主子嘛,若不听劝只好如此了。作者在这里还细描了宝玉的心理状态,说他[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可见其表面上对女孩子多情多义,骨子里也会绝情寡义的,这就种下将来会辜负袭人宝钗的种子。你们都说他怎么怎么好,但也应该看到他有时会怎么怎么坏的,这是一种过于偏执的古怪脾气,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的,平时多情,一旦任性时也会无情的,在此书中则是以多情开始、以不情告终,对袭人宝钗也是以多情开始、以不情结束,所以袭人宝钗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宝玉是有主观责任的,这就是书中作者对她二人始终抱有愧疚之心的原因啊!可以说从甄士隐的出家到贾宝玉的最后出家再到曹荣的病死,都给封氏宝钗和马氏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虽然是现实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种无法与现实与社会与家庭抗衡、却拿好女儿出气、让对自己最好的人承受打击的做法,实在太对不起她们了,象这种正因多情反而无情、正因过于衷情反而不情、又因不情而充满愧疚之情的复杂心情,岂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真是[不是情人不泪流,几回掩卷哭曹侯]啊!袭人宝钗等众女儿正是体会到宝玉这种[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才认他为[闺阁良友]的。
红疯子:那么这里宝玉读庄子的[南华经]是不是赞成老庄的看破人生、消极避世思想呢?
石呆子:要说宝玉没有老庄的看破人生、消极避世思想,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但要说石头记作者充满老庄的看破人生、消极避世思想,那就太不理解作者的人生观了。说到底贾宝玉的人生观不代表就是作者的人生观,关键是贾宝玉并不是作者本人啊!你们细想书中的贾宝玉,与历史上的庄子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那种[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固执极端性格,实在太象庄子了,庄子这个人就与老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不同,他太偏于理想化、极端化,几乎脱离现实了。而书中的贾宝玉脱离现实的倾向是相当严重的,这怎么能与石头记现实主义的创作宗旨相合呢?我在前面早就说过,作者若真的看破红尘、消极避世,就不辛辛苦苦创作这石头记了,早就直接出家当神仙了!他沤心沥血创作这石头记,就为了积极入世、勉力补天啊!若与老庄同样立场,你们就看不到这奇书了。
红疯子:也不能说老子庄子完全消极避世,他们也用著书立说来影响后人,这也是在积极入世呀。老子庄子创作[道德经][南华经]等道学经典的目的不也是想补天吗?
石呆子:这要看[道德经][南华经]等道学经典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社会效果。象[南华经]基本就是宣扬消极避世、看破人生,[道德经]也是提倡无为思想,这些都反对积极入世、体现了文人对现实的屈服。你们若不能理解女性的顽强生命力,就不能理解石头记作者的赞扬[妇道]立场。仔细分析石头记作者的立场,你们就会看出他既不赞成孔孟的仁道,也不赞成老庄的[德道],他其实最拥戴宝钗袭人的[妇道]啊!宝钗本人实际上深得老子的[道德经]真谛,但她作为女性,无法消极避世,她只能为她将来的孩子积极入世啊!她若象庄子那样因为看破人生,就放弃对未来孩子的责任,那这贾宝玉一旦出家贾族就绝种了!袭人若也象宝玉那样无情,就不可能[供奉宝卿有始有终]了,做寡妇的若都象庄子那样看破人生、不勉力扶养孩子,那多少孩子就因父亲遭难而一同夭亡了,天下女人若都象智叟那样耍猾头、逃避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愚公就永远无法移山了!人类早就灭绝了!因此不能说中国的女性不懂老子的[德道],而是她们根本不能奉行老子的[德道]啊!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但每个新生命的成长之道都是[损母体以补自己],如果每个母亲都不肯[损自己以补孩子],那人类就无法延续后代了,尤其是在父亲早亡、寡母独自扶养孩子的情况下,全靠这些伟大的女娲们[牺牲自己保全孩子]呀。她们明知[天之道]要不利于这些失去父亲保护的孩子,明知现实社会甚至要毁灭这些孩子,明知只有不顾这些孩子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明知只有牺牲自己才能确保孩子的生存,她们只好与[天之道][人之道]对抗,用损自己的青春甚至损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生存,这种伟大的妇道是天下每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生存之道,没有这伟大的妇道作保障,只要天下男人都屈服于[天道][人道],都看破人生、消极避世,那孩子们都无法长大了,人类无法[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早就灭种了!这种伟大的妇道作者是最感同身受的,没有他寡母的伟大妇道,他早就在接连不断的塌天大祸中夭折了。当初在曹寅突然病死的时刻,就是曹寅母孙氏和曹寅妻李氏这两代寡妇扶持曹荣续任江宁织造的,三年后曹荣又突然病死,又是孙氏和李氏马氏这三代寡妇独撑危局,替曹荣遗腹子争下这将来[曹荣有嗣,曹頫待其长成后仍将织造交遗腹子继承、自己仍归原房]的既定传承方针的,还是李氏马氏和曹頫老婆这三个女人齐心协力才确保了遗腹子的顺利长大的,抄家大祸中和抄家后更完全是靠马氏一个人独自把遗腹子扶养成大人的,尤其值得赞叹的是,这遗腹子没有马氏这女娲补天的启示几乎是不可能创作这石头记的,没有马氏的全力支持倾心协助也是不可能完成这石头记的,马氏伟大的妇道是成就石头记的主要力量源泉啊!作者一生亲身感受到妇道的伟大,也亲身体会到曹荣弃他母子而去的可悲呀,无论曹荣是病死还是出家,这与看破人生、消极避世在实际效果上是一回事呀,他会同意宝玉的[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吗?会同意宝玉也象甄士隐那样弃宝钗袭人而出家吗?如果宝钗也象宝玉这样对妻儿不负责任,象作者这样的遗腹子早就夭亡了,又哪里谈得上创作盖世奇书呢?所以作者是决不可能赞成宝玉的看破人生、消极避世的,不可能赞成宝玉的弃宝钗而出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