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疑问:这[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宝玉]的并没有通灵玉这神器庇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富贵公子,有什么值得众鬼判怕惧的?原来都判官认为宝玉是个[运旺时盛的人],众鬼倒不买运旺时盛的人的账,“你老人家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但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粗一看这话仅说[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这调侃语,实际上细看这句话的重心在[天下官管天下事]啊,天下官指谁?指管天下事的人,管天下事的天下官不就是皇帝吗?这皇帝小名若叫宝玉,不就是宝皇帝吗?原来众鬼判不是怕荣国公的孙子,而是怕运旺时盛的宝皇帝啊!这就扯到当时的皇帝乾隆了,这乾隆皇帝未即位前封宝亲王,自然是寓含他如宝似玉的意思,这宝亲王真正运旺时盛,不久雍正皇帝驾崩,他就登基做了‘管天下事的天下官’了,说白了他就是宝皇帝,原来众鬼判不是怕惧荣国公的孙子,而是怕惧‘管天下事的天下官’啊!是啊,既说‘管天下事’,当然也管阴间的事了,那众鬼判听到[宝皇帝]来了,当然忙了手脚了。作者就这样绕着弯子,从[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宝玉]转到[运旺时盛的人来],从[见不得‘宝玉’二字]再转到‘天下官管天下事’,最后转到[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转来转去无非是为了转到绝对不能明说的[宝皇帝]上来。这一点我说了大家也不信,难道作者卖这么大关子、玩这么大噱头、转这么大弯子,就为了隐寓乾隆这宝皇帝呀!
红疯子:你这话证据不足、太过牵强,俗语说 ‘天下官管天下事’是指‘天下所有的官管天下所有的事’,并不是指‘天下最大的官管天下最大的事’,不好直接联系到皇帝,而且这[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也很重要,值得作者卖这个关子,不能硬扯到[宝皇帝]身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全在乾隆年间,若弘历的小名确实叫宝玉、封为宝亲王确实有形容其如宝似玉的意思,那作者就犯了大不敬罪了,足以构成文字狱。红楼梦能够在乾隆中期广泛流传、乾隆末期正式刊刻发行,就证明此书没犯大罪、没干涉朝政。
石呆子:此言差矣!石头记作者惯会在真假有无之间钻空子耍猾头,若弘历小名也叫宝玉,他反而不可能给书中主人公起名贾宝玉,正因为弘历小名不叫宝玉,他才好给书中主人公起名贾宝玉的,这是当时环境生存的最起码原则,他决不会触犯天条的。同样道理,若俗语说 ‘天下官管天下事’指的是皇帝管天下事,那作者也不敢在这里引用它,正因为它不专指皇帝但包括皇帝、不会触犯皇帝但可以隐寓皇帝,作者才看中它模棱两可的特点用到此处的。这也给我们的理解造成相当疑惑,若说是真、又似乎假,若说是有、又似乎无,要证据当然肯定没有,若有确凿证据根本等不到今天,在乾隆朝早就给焚坑了,但正因为没有证据才能存留到今天啊!由此看来,你们应该感谢作者隐去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等所有能考证索隐的证据才对,作者若存留这些证据岂不是自取焚毁之道?这从反面证明了索隐派的不可能有根据,更证明了刘心武之类的流言家毫无根据,石头记作者能把谋反的证据告诉二百几十年后的刘心武而不被当朝抓住杀头吗?因此我猜作者就是要用这种半真半假、似有若无、模棱两可的说法,既逃避了文字狱追究、又向读者暗送了秋波,这也是[事似若无、理是必有]啊!你们想想,从佛道仙幻来讲,贾宝玉不就是衔了块[一除邪祟二疗疾病三知祸福的玉,才可能令鬼魅畏惧吗?这里明确交代鬼判并不畏惧通灵玉,只是听到[小名叫宝玉]的人就怕了,并且明确用‘天下官管天下事’示意其运旺时盛的关键,这只能用[宝皇帝]来解释其中的蹊跷了,鬼判不怕凡间任何人,惟独就怕真龙天子。当此宝亲王登基为宝皇帝的千载罕世,不联系到这天下最敏感的忌讳又怎能解释作者精心杜撰的这段鬼话呢?
事实上若联系第七十八回的鬼话词就可以看出,这石头记中越是鬼话寓意越深、越是神仙玄幻说实话的胆子越大,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神仙鬼魅、并没有这些鬼话神话,这全是作者借鬼话神话来说自己不敢明说的心里话呀!作者既然在书中常常说[如宝似玉]、既然它处都说玉而不说宝、既然在这里却专门说宝而不带玉,当然是别具匠心的了。你们不必拘拘于具体证据的有无,不过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当然作者并不是隐寓贾宝玉就是宝皇帝,他不但没这胆量,也没这必要,只是顺便设譬一下罢了,你们能领会更好,不能领会权当讥讽人鬼同道罢了。
最后再谈一下秦钟的临终遗言,这临终遗言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与作者在全书开头的自我表白有共通之处,不能不解。若照一般的红学研究者看来,这秦钟应该在临终向宝玉控诉家庭社会对他与智能儿的迫Hai,应该表示自己对智能儿坚贞不渝的爱情,应该拜托宝玉得机寻找智能儿帮助智能儿,这样才合言情小说的路数。但作者却不按此俗套,偏偏叫秦钟临终时说出符合封建理治、维护封建家教的话来,这在那些言情小说家看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正是这样才符合作者创作情理小说的宗旨啊。秦钟临终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不象作者编派的样子,分明是作者的生前友好正经遗言啦。首先这[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就有点[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的意味,[我今日才知自误了],更是“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的翻版啊!这说明秦钟此时已经在贾宝玉之先而悔悟了,这是如今的红学评论者始终没弄明白的,他们总认为贾宝玉应该反对封建理教、不可能自我忏悔,第一回的自我检讨只是做做样子,不是真心,看这里的秦钟吧,所谓[人至将死、其言也善],难道秦钟是言不由衷、虚与委蛇?现实生活与年轻人的理想根本不是一回事,当其宝玉与秦钟自以为读了些诗书、有了些见识之时,对现实社会这也看不惯那也瞧不起,似乎只有他们见识高,父母亲友不过些屈服于现实压力的芸芸众生而已,总想以一己之力做出些惊世骇俗的事来。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的稚嫩,只有经过现实的残酷教训以后,他们才知道任何年轻人根本无法与现实社会对抗,只能乖乖听从现实社会和家庭父母的按排,无论是在学业上求取功名上还是在个人婚姻上,任何与封建理治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行为都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身败名裂。因此秦钟才对宝玉讲[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白了不是甘做禄蠹,而是顺应现实啊!这一点那些赞成宝玉不要求取功名、要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人不服,他们认为秦钟不过是个屈服于封建理治和礼教、不敢争取婚姻自由的懦夫罢了,贾宝玉要比他勇敢得多,决不会屈服于封建理治和礼教的,这只是秦钟个人想法,不代表贾宝玉,没有积极意义,用不着当回事。这就理解错了,后来的贾宝玉确实后悔当初没记住秦钟的话啊,可见你们小看秦钟的临终遗言确实不该,石头记并不是言情文人想象的那样借自悔来言情,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悔啊。此时的秦钟只是[生于薄祚寒门,不肯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罢了,逢此普通人生劫难尚且自愧自悔、欲重视现实洗心革面,那么象贾宝玉这样生于公侯富贵之家的富贵公子一旦遭逢塌天大祸,会不会也悔恨当初自误呢?作者在书中一开头就明确表示[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了,可见他当时虽然没把秦钟的[情终遗言]当回事,但当自己也大祸临头的时候才想到当初不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呀,这[师友规谈之德]也包括类似秦钟的[情终之言]。这就是石头记不同于一般言情小说的地方,它承认现实尊重现实,实是求是地检讨自己当日的不现实幼稚冲动。这是一般言情小说作家不及的,也请那些言情学者们实事求是地看待贾宝玉反对封建理治和封建礼教的一面,不要再给他戴高帽子了,他虽然痛恨封建理治和封建礼教,但知道这现实社会太强大太残酷了,决不是他一人之力能触犯的,他也没打算做反对封建理治和礼教的先锋,只想在现实社会容许的范围内尽其本能了此一生,别象秦钟这样令父母妻儿失望就行了,当然,这些是他遭祸后的想法,此时的他[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着[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好日子,还觉得`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那一天,又怎能悟出[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