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其实此时书中事对应的曹家应该是康熙末年的曹家,不是乾隆初年的曹家,即使在曹頫当织造的岁月里,也从不称康熙皇帝为太祖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前直称皇上,在雍正元年后则称先皇,即使在乾隆元年到三年间,一般也不称康熙皇帝为太祖皇帝的,这[太祖皇帝]的称谓应是乾隆朝中后期的称谓,应该是作者在创作石头记一书时的称谓,你们根本不必把这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的称谓当求证曹家实事的根据。其实这里的贾琏凤姐议论的贾妃省亲事根本就是假事,他们三人间的说话是真正的戏说,无论是曹頫夫妻在康末雍初的南京曹家、还是他们的侄儿侄媳妇在乾隆初年的北京曹家,都没有贵妃省亲的实事。这不是刘心武的[乾隆销毁有关史料档案]一说能解释的。其实按事体情理推论,作者能写进小说传遍民间的事,乾隆皇帝就没有必要销毁有关史料档案,若乾隆皇帝真销毁有关史料档案,就说明这种事非同小可、足以构陷文字狱,足以焚毁石头记一书以阻其在民间流传,何以乾隆命官方档案删去这些敏感痕迹,却容忍小说在民间把这些事大量传流呢?这岂不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可见刘心武的曹学站不住脚。
石呆子:交代过贾琏凤姐在南巡事和省亲事的真假有无,再顺便交代贾雨村的进京陛见后补京缺,书中注明此事[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若照一般迂夫子看来,这王子腾太不会识人了,竟将这么一个不顾礼义廉耻的奸雄当忠臣举荐给朝廷,将来必受这忘恩负义的小人之害啊!这种幼稚想法就落入后四十回续书贾雨村反诬贾府的俗套了。首先请大家想想,前面第四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这就是说贾王二家欠了贾雨村的人情啦,岂有不设法酬报之理。这里的[王子腾累上保本],就是贾王二家见贾雨村对四大家族特别尽心特别效力,多次在诸如葫芦案或古扇案这类事情上向[护官符]表忠心,这才不断向朝廷保举贾雨村的。那又为什么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而不见贾政[累上保本]呢?这是当时官场上的诀窍,贾雨村当初是贾政保举复职的,今隔了没有多久若仍由贾政再次举荐升职,未免过于露骨,怕众朝臣背后说闲话,而且也不符合保举的规矩,这才由贾政的内兄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累上保本的。这件事虽然不大,但从中可以看出护官符的功效名副其实,正因为贾王史三家在朝廷能说得上话、皇上对他们三家有关江南一带的官吏任免建议言听计从,才造成护官符的现实的。试想这四大家族虽然不是江南一带名义上的最高地方长官,但却能决定每个地方官的升迁降黜,他们四家说谁上谁就上、叫谁下谁就下,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这还不能算‘护官符’吗?反过来说,若贾雨村经贾政保举还不能复职、经王子腾累上保本还不能后补京缺、不能有后面的[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甚至象后四十回续书中那样因犯了婪索的案子而被革职拿问,那这贾雨村又何必因私废法[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呢?从这些事体情理中你们不要只看到贾雨村的因私而废法,要看到贾雨村这些地方官吏的不得已之苦衷啊!若贾王史三家没掌握地方官吏的升迁降黜大权,他们又何必巴结这护官符?看看贾政王子腾在朝廷的说一不二,若没有皇上的言听计从故意纵容,仅凭贾王史三家的势力能办到吗?因此贾雨村这些地方官吏之所以不得不看重贾王史薛这护官符,实际上是看重贾王史三家有皇上这护身符啊,有皇帝替贾王史撑腰,何愁贾雨村这些地方官吏们不服?
说这些话似乎多余,其实是为了驳斥续书中贾雨村出卖贾府的不经之谈,贾府能决定贾雨村的命运,而贾雨村却决定不了贾府的命运,贾府的命运要由皇上来决定,若贾府在皇上那儿失宠了,贾雨村只会跟随贾府倒台,根本就护不了贾府,若贾府在皇上那儿没失宠,即使贾雨村落井下石反咬一口也无用!因此贾政和王子腾从来就不耽心贾雨村之流会翻脸不认人,他们只要维持皇宠就行了,这一点是那些迂夫子想不通的。
红疯子:还有一点要请教,据有些评论看来,这里的[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表现了黛玉对帝王的轻蔑嘲讽,甚至还有据此说黛玉将来会嫁给北静王的,你对此有何解释?
石呆子:这又是迂夫之谈。作者写这情节是为了表明黛玉孤高自许、万人皆不入其耳目的缺点,他并不是在赞叹、而是在善意批评黛玉。至于说到黛玉骂北静王是臭男人,这就强加于人了,黛玉根本没问北静王是什么人,对于这些绝代佳人加千金小姐来说,除了她的意中人以外,天下所有男人都是臭男人,天下所有经其它男人用过的东西都沾过了臭男人的臭味,她们都一概掷而不取,这就是每个千金小姐都具有的洁癖。说是洁癖,其实是一种本能的排斥,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不能算缺点的。作者之所以写这件事,既是为了描写黛玉此次回南葬父后的成熟和清高,也是为了描写黛玉的因父丧打击而更加自闭啊。但是这谈不上是对北静王等帝王的轻蔑。她们处在与世隔断的深闺之中,与帝王离得太远了,既谈不上对帝王的轻蔑,也谈不上对帝王的尊崇,只是孩提式的任性罢了,你们何必太认真?正如后文鸳鸯抗婚时的一句[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上纲上线一审核,这‘宝皇帝’不就是指乾隆朝皇上吗?弘历在未登基前是宝亲王,做了皇帝当然就是宝皇帝了,鸳鸯在这里痛骂当朝皇上,那是杀头的罪呀,可惜乾隆朝文字狱那么严厉,居然就放过去了,而且刊刻发行,可见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些是女孩子在闺中家里的顺嘴话,没什么深闻大义,用不着上纲上线。当然我不否认作者有借女儿的玩笑话乘机讥讽朝纲的意思,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至于[这里是伏笔,暗示黛玉将来会嫁给北静王]的说法,纯属凭空想象,不值一提。
石呆子:下面的文字既戏噱又泼辣,可以说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不管其中有没有假话虚话套话鬼话,都值得好好分析回味。首先这里能看出来当时贾琏的地位、与凤姐刚新婚后的夫妻关系状态。你们看[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这从表面上看是[小别胜新婚],说明此时凤姐刚嫁进贾府不久,贾琏的地位还远在她之上,她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内外家事处理上都不得不既爱又畏贾琏这[黔之驴],毕竟相对于凤姐这刚过门的妻子而言,她这丈夫还是有职衔有名份的类似江宁织造曹頫的[庞然大物也]!她这小老虎还得小心翼翼地接近它才好,于是再忙也得替他洗尘接风。
这一开口就大有奥妙:“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你们看看,书中什么时候交代贾琏与贾元春是姐弟关系了?只在第二回由冷子兴口中说过[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并没有象曹家曹頫那样明确过继给王夫人,怎么能因[乃叔政老爷家]的大小姐被晋封为贵妃、自己就成了[国舅老爷]了呢?当然广义的讲,大房的儿子与元春是堂姐妹兄弟,也可以称国舅老爷的,但这样一来就连贾珍也可以称国舅老爷了。真正论起[国舅老爷]也该先称贾宝玉这元春的亲弟弟为国舅老爷才对,无论怎样也轮不到他这大房的二爷在二房称国舅老爷呀。其实这里的话全是作者的鬼话,在石头记的创作素材里根本就没有元春封为贵妃这回事,因此在曹家无论是曹頫的老婆还是曹頫的侄儿媳妇,都从未称呼曹頫或曹頫侄儿为[国舅老爷]。那作者为什么要叫书中凤姐称贾琏为国舅老爷呢?这是向读者暗示贾琏已正式过继给王夫人、是元春正而八经的弟弟,如今既然姐姐封为贵妃,那自己当然跟随沾光成国舅老爷了,而若仍在大房没过继给二房时是沾不到这光的,因此凤姐表面尊他为国舅老爷,骨子里是讥讽他是[一朝过继、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浅薄出身啊!那作者又为什么不称贾宝玉这元春的兄弟为国舅老爷呢?这也是作者在此非称贾琏为国舅老爷不可的第二个原因,书中虽然称元春为贾宝玉的姐姐,但王夫人若有亲儿子又何必过继贾琏为儿子?这说明贾宝玉不是王夫人的亲儿子、而是亲孙子啊!宝玉既然是王夫人的假儿子真孙子,当然也就是元春的假兄弟真侄儿了,元春确实如今只有贾琏一个过继兄弟,因此作者才特别交代贾宝玉不是国舅老爷而贾琏是国舅老爷。作者就这样似真似假、半真半假地暗示书中的似有若无的复杂关系,关键就在于他既要用曹家这生活素材、又要叫审查者看不出来是以曹家为素材,但还千方百计要故意漏出曹家的马脚,这种假里有真、真里有假、真假交织的艺术手法真不容易解释,更不容易理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