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详解之三百二十
发布日期:2019-08-02 19:05:19

石呆子:回头谈到康雍间二十年的争储争位风云,更全是因争传国玉玺而起。康熙和允仍这父子间本来关系极亲的,就是因为争这传国玉玺而反目成仇啊!说这话一般人不相信,但康熙的健康长寿确实成了允仍合法继承传国玉玺的最大障碍,反过来说,允仍的不安储位也成了康熙继续执政的最大威胁,父子间就这样成了争抢传国玉玺的仇人,能不互相暗中较量吗?能不酿成公开冲突吗?允仍既然能怂恿索额图凌普等暗中谋逆,康熙当然能怂恿皇长子等暗中与皇太子竞争了,当然父子俩仍然因感情在第一次较量中抹不开脸面,于是允仍把责任推给索额图凌普,康熙则迁怒于皇长子,双方把索额图凌普皇长子等当替罪羊,重新言归于好,于是康熙找借口说允仍是受了魇镇、神情恍惚,如今逐步清醒了,可以重新立为太子,这就是父子间的第一次争位呀!

 

红疯子:可二百几十年来人们总说是诸皇子间互相争储,似乎康熙皇帝置身度外似的,从你这说法中咱明白了,其实康熙皇帝才是争储的主角,是这爱新觉罗猴群的猴王,他在阻止任何公猴争夺猴王宝座,但又撕不开温情脉脉的父子关系面纱,于是用挑唆其它公猴争抢猴储位置的方法来阻止允仍这猴储直接与他争抢猴王宝座呀。咱们不必拘拘于争论谁是争储风波的首恶这具体情节,而要深论争储风波的事体情理,要把康熙和诸皇子放在同等的起点来考虑,就能解开好多谜团了。用西方话讲,在传国玉玺面前[机会均等],既不能康熙皇帝一个人霸占到死,也不能让允仍一个人独等,大家都可以竞争嘛!

 

石呆子:你们若能打破传统伦理道德这样一想,就可以看出诸皇子都成了父皇的嫁衣裳了,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再展千里目]啊。回头看当时的诸皇子,有哪一个真正看清这态势呢?他们都把其它兄弟当竞争对手,却没一个把康熙皇帝当竞争对手,只有皇四子的谋士稍聪明些,知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惟不争,则天下莫与之争]的道理,于是提醒皇四子千万不主动争才能争得到,但他也没想到争并不是与诸兄弟们争,其实是与父皇争,只是机械套用老子的谋略而已。相反皇十四子就是连这点老子谋略都不知,还在第二次废储后积极表现自己、积极争做大将军王、积极在西北军事中建功立业,这不是争做出头椽子吗?这不是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吗?说到底不是成了众矢之的吗?而康熙皇帝竟然还鼓励他这样做,还处处注意树立他的良好形象,还把军队统帅权交给他,基本在朝野上下形成了立皇十四子为未来皇帝的印象,以至于他死后立雍正继位引起大家的疑惑,似乎皇十四子继位才符合康熙本意,这就中了康熙皇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圈套了。请你们想想,康熙皇帝会把皇储远远充发到大西北吗?在那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的封建社会,在父皇年迈多病的关键时刻,把皇十四子远派到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就是要排斥他的争位可能啊!万一老皇帝驾崩,等他赶回北京一切都料理停当了,新皇帝早就坐稳了,皇十四子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了,这不说明康熙其实在利用皇十四子掩护皇四子顺利继位吗?从这一点看来,皇四子雍正登基应该是康熙皇帝精心按排的,是合情合理的,皇八子党散布的雍正[改诏篡位]、康熙是[传位十四子]不是[传位于四子]显然不合情理。说这些似乎离题太远,实际上正说明皇十四子根本缺乏政治经验、是个与贾宝玉差不多的幼稚青年郡王、即使做了皇帝也是[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那样的[正邪两赋之人]、康熙会把传国玉玺交给这样的[败家子]吗?归结到书中的北静王,你们就得注意他与贾宝玉的类似之处,就得从贾宝玉应付不了贾珍琏环这些须眉浊物中看出北静王应付不了忠顺亲王这些诸皇兄啊!你们还看不出作者的[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立场吗?

 

石呆子:之所以说作者是[旁观冷眼人]的立场,是为了说明此时的北静王还不是[旁观冷眼人],而是[红楼梦中人],还在'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中[沉酣一梦而未醒]呢,怎么可能冷眼旁观呢?正由于北静王此刻[当局者迷],才对通灵玉那么感兴趣的,如果他经历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的煅炼,就能够看透通灵玉的背面,就能悟出它的害处,到那[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之时,当然会悟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了。也只有到那时候才能算[正邪两赋]之人啊!此时他还不识[何为正何为邪]呢,不知自己正在替正邪双方作嫁衣裳,当然更不知自己即将被许多夜叉海鬼拖下迷津了。所以你们读这些情节时一定要明白[正邪两赋]的意思,不是指[兼具正邪两气],而是指经过正邪两方相互搏击的折腾啊!这里的北静王既不具备忠义老亲王的邪气,也不具备忠顺亲王的正气,但还没有经过正邪互搏的折腾,更没被正邪双方拖下迷津,值此[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不知[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滋味,哪里能有由宝玉堕落成垫脚石的体会呢?你们看他[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这不能当喜欢贾宝玉这个人看,要当珍爱通灵玉这宝贝看啊!既然把通灵玉当宝贝,看不到[这劳什子]的害人之处,当然还不能算[正邪两赋之人]了。下面一段话值得深思:"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你上次疯谈时只谈到北静王[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由此判断北静王暨皇十四子召集朋党、扩大势力和影响,这个看法虽不错,但还没有全面解释这段话啊。[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这句话要与第一回的[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结合起来看,一说明作者当日确实[因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而荒失学业,二说明北静王也曾因父皇[钟爱极矣]而荒失学业,三说明北静王对自己因父皇钟溺而荒失学业深自愧悔,四则说明这北静王与书中贾宝玉一样[曾蹈此辙]啊!请大家细想想,此时的北静王[年未弱冠],他这[昔]指什么时候?再请想想,此刻的北静王还在[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之时,并无[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特殊经历,如何能有[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 之叹?更怎能有[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悔?这一段话分明是北静王水溶在[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之后才悟出的自己[罪固不免]啊!试想北静王此时正在父皇钟爱极矣、春风得意之时,如何会说出日后愧悔之话?只有一个可能,这根本不是石头记创作依据的生活素材原文,而是作者替北静王这艺术典型设计出的台词,作者设计此台词用意何在呢?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