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说到这些有人会说是牵强附会了,这里的凤姐不过是管束家奴、管理家务事而已,扯到东宫就已经过份了,怎么能从东府扯到朝廷呢?虽说是[家国君父,其事虽有大小之殊,其理其数其运则略无差异],但这只是笼统地从大道理说说而已,毕竟治国不比理家,这要大好几个数量级的,不可同日而语呀。东府的奴才们[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是前面早就讲过的,凤姐针对这一家族弊病才说[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这句话的,如此对事对人对家,怎么能说这不指家而指国呢?毕竟朝廷官员不比家奴豪纵啊!
且慢,我并没说这里不是指凤姐理家、光是指凤姐治国,而是说这里的写理家意在寓治国,二者兼顾但以治国为重心所在啊!可以从书中两个例子看出凤姐理家无需顾及家奴脸面,而雨村治国却必须顾及被告脸面,这就证明作者写这[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意不在理家而在治国。第一例就在东府,焦大自恃劳苦功高且年长,连贾珍都给他脸面、不与他计较,于是公开醉骂贾蓉,甚至连[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都骂出来了,终于被捆到马圈里满嘴塞上马粪,可见在大族人家里脸面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再看第二例是第四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贾雨村就不敢象对付焦大这样对付薛蟠,因为这薛蟠真有脸面、后台比贾雨村的官衔更高,雨村若不顾脸面秉公处置薛蟠,他就会给薛蟠的后台贾府革职拿问啊!在这种情况下贾雨村才不得不胡乱判断此案、放过有[脸面]的薛蟠、冤枉没[脸面]的冯渊、愧对过去有[脸面]如今没[脸面]的英莲的。其实贾雨村的这种截然相反于凤姐理家的治国手法虽然被历来学者指为忘恩负义,但完全符合第四回回前诗[捐躯报君恩,未报躯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的官场规则啊!贾雨村第一次做知府就因为不懂这规则、不顾[有脸面没脸面]这标准才被革职的,这一次复职全亏了贾府给他的[脸面],一旦打听到了这薛蟠与他是一张[脸面]、而且这[脸面]比他大得多,他怎能不要这张[脸面]而要[精忠报国]呢?须知[未报躯犹在]、[捐躯]才能[报国恩],若不顾[脸面是做官的唯一标准],[如今官场上是行不通的,依老爷这做法,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老爷还要三思为妥!]这就是贾雨村不能用凤姐不顾 [脸面]的治家手段来治国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在家对待家奴可以不顾[脸面],在国对待官场却不能不顾[脸面],因为[悠悠国事、唯脸为大]呀!
回头再谈凤姐的强调[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就可看出作者其实意不在写她如何理家,而在强调如何治国啊!试想治国不象凤姐这样不顾脸面、[一例现清白处治],反而是[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不是纵容[家人豪纵]吗?这样的国纵有[金紫万千]又[谁能治国]?
红疯子:唉!咱听你的呆论也听呆了,想不到这红楼梦里还有这么多呆味,更想不到这些呆味不是曹味而是皇味。咱红疯子深论到朝纲尽管一再遇到阻力,但还是自以为看得比一般人高远,可如今听了你的呆论不但自惭不如、而且更上一层楼啊!过去咱以为红楼梦只从事体情理上隐寓皇族,通过你的呆论咱明白书中确有大量情节也在隐寓皇族,只是为了书的免遭厄运而忽真忽假时隐时现罢了。咱担心的是因为其具体情节的忽真忽假时隐时现而忽略其贯彻始终的事体情理,更担心这些忽真忽假时隐时现的具体情节引领红学爱好者索隐考证清皇族的宫闱秘事甚至宫廷政变啊!
石呆子:这一点你倒不必杞人忧天,索隐考证具体情节与深论其中事体情理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的两回事,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两回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即[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索隐考证派对具体版本具体文字具体情节的辛勤探索考证,才成就了其余红学各派的辉煌的,当然更成就了你红疯子深论其中事体情理的成功了。没有他们的大胆探索大胆求证大胆发挥甚至大胆碰壁,其它红学各派要多钻若干死胡同和牛角尖,你红疯子更不容易求索到真正的事体情理,你该感谢人家替你们充当探路人和铺路石啊!至于广大红学爱好者更需要这些索隐考证派的引领来冲破传统势力对石头记的续貂、删改和误解,即使索隐考证派把他们引入歧途,他们也会自己走出来找到正途的。
且把这些呆论暂且丢下,还是顺这第十四回往下解吧。下面的凤姐如何分派众人各负其责倒无需多解,但你们注意到其中数字的蹊跷了吗?二十加二十再加四十再加四人再加八人再加八人再加三十人,就是一百三十人了,这还是可供调配的女人数目,还要再加二成以上的机动流动数目,还要再加三分之一于此总数的大小头目,还要再加各房各处固定的丫头和婆子,还要加上同样数量的在外头伺候的男仆和男头目,这样约略估一下,东府除了男女主子和妻妾儿女外,光下人不下六百人,这宁国府真大呀,难怪要设都总管。请刘心武先了解一下,清朝最大的恭王府有多少下人,和坤这最大贪官的府上有多少下人,这宁国公的地位肯定比恭王和坤低,大概该有多少下人。据咱看来,国公府规模应在郡王府之下,郡王府又在亲王府之下,一般亲王府又该在恭亲王府之下。也就是说宁府应只有恭王府四分之一的规模才合情理,眼下的宁府不但超过荣府规模,而且接近恭王府规模了,这不象个东府,倒象是东宫了。
红疯子:你的意思无非是把东府与东宫挂起钩来,但刚才又说理这东府等于治国,又说治国显然比理东府难得多、要顾[脸面],现在又说书中东府的规模太大,只有东宫才有这气派。如此颠三倒四,到底想说什么?
石呆子:我是说看到这里要领悟到[看似理家、实是治国],领悟到[名为东府、事为东宫、实为朝廷],领悟到作者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层次兼顾啊!你们又何必在乎我石呆子颠三倒四、罗七八嗦呢?我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觉得没说透,回过头再来说,或者过一会儿又想到一点,再插上去补充说,甚至认为说一遍不够,又重复说多遍,这不能叫颠三倒四、罗七八嗦,应该叫反复讲解、反复强调啊!你们只当原稿,回头再整理修改就是了。
再谈凤姐理家,凤姐一一分派停当、一一交代明白、一一登记清楚,然后就剩下监督执行、奖勤罚懒了,恰似有首打油诗说的:[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在这里则是[西府王熙凤,稳坐抱厦中,定下新规制,单捉犯规人],这是怎样一个虽不识字但却非常识事的聪明女子啊!叫天下的男子不能不佩服、不能不爱慕。实际上理家的最高明方法就是[定下好规制、单捉犯规人],而治国的最佳方略也是[制定好法律,单治犯法人]啊!如果一个大家族没有定下规矩,或者触犯了规矩不受惩罚,这个家肯定理不好,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制定好法律,或者犯法的人逍遥法外,这个国也肯定治不好!凤姐制定了治家的纲,接下来就狠抓这个纲,就集中全部精力监督落实,就专抓触犯这纲领规矩的第一人,这一着太有效了。只要第一个敢犯规的人必惩,何愁规矩不立?同样推之于治国,也在抓纲带目、监督落实、专抓犯法第一例,只要首犯必究,何愁纲常不立、法律不明、国家不治?其实一个国家之所以治不好,从来就不是因为没制定法律,而是因为第一个触犯法律的人得不到严惩,因为造成了贪赃枉法的惯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