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闲话少说,且看《红楼梦仙曲》的收尾。[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石呆子:你们可别把这[收尾]当宣传佛道因果报应的真言,也别把它当全书各种形形式式悲剧的简单总结,它是对康雍二十年间争储争位风波的总概括,是对两千多年封建皇朝虎兕争斗的总概括啊!历来的红学评论偏向于虚无的轮回思维,用道学家的眼光看这[收尾],认为这[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都成一一对应的因果报应关系,纯属宣传善恶有报的佛道教义,没有什么事体情理。或者偏向实证的索隐思维,把[为官的,家业凋零]一句仅限于贾家,把[富贵的,金银散尽]一句仅限于薛家,把[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仅限于巧姐一人,把[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两句仅限于凤姐一人,把[欠泪的,泪已尽]一句仅限于黛玉一人,把[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一句仅限于李纨一人,把[看破的,遁入空门]仅限于惜春一人,把[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也仅限于秦氏一人。这样一来这收尾就不是对通部书女子悲剧的总概括了,而是对单个悲剧结局的暗示了。你们知道这是曲词,讲究对仗、工整、押韵、顺口,因此创作时只能虚指而已,不能完全照搬,因此你们就不能完全把某句对应某人。比如贾王史三家都[家业凋零]了,不是仅指贾府,这在程高续书中都看不到;又比如凤姐的死并不能算报应,但如今你们都把这当报应了;再比如欠泪的不仅指黛玉,而且指宝钗,但人们只以为指黛玉一人;[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成了李纨早死的预言了,而且还怪她是自己前生种下了冤孽,于是[老来富贵]成了她悲剧结局的代名词,可这[老来富贵]就不能算悲剧,而应该算喜剧了。这些不一一解释,总之你们不对号入座才行,如脂批所批,这些是[将通部女子一总]。若在我看来,它不仅是把[通部女子一总]、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一总,而且是把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造成的所有女性悲剧一总,把朝野上下诸皇子、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大族人家的所有悲剧一总啊!再放眼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兴衰史,那才是真正的[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呢!这一段曲词竟不完全是为书中的女子悲剧写的,而是为二十年争储争位丑剧造成的无数悲剧写的,为普天下过去未来所有女性悲剧写的,只有这样理解这收尾,才能悟出其中事体情理,才能悟出作者的开阔思路。若仅仅局限于某人、某家,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的。刘心武就仅把这局限于曹家的小范围内,把某句单指某人,这就不可能悟出[其中味],单就[为官的,家业凋零]这一句讲,苏州李煦家也是[为官的,家业凋零],杭州孙文成家也是[为官的,家业凋零],隆科多、年羹尧家更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刘心武怎么能想到这些呢?可见石头记之真味确实不是好龙的叶公、充竽的南郭这样人能解得出来的。
石呆子:这样一来再看[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你们就不会当佛教道教中那种玄虚的真言解了,这是对实事的形象概括。就书中贾府而言,在未抄家之先,这是个充满诱人食物的盛宴,各种鸟儿都拥来争食,既有凤凰、孔雀、画眉、白灵,也有乌鸦、贼鸥、麻雀、老鹰,一时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其实还不是为争食而来?而抄家之后盛宴必散,这一大群鸟儿见没了食物,当然会一哄而散,[树倒猢狲散],各自投奔树林而去,所以说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再就现实中的曹家而言,在雍正未抄家之先,也是场充满诱人食物的盛宴啊,当然会引诱得各种鸟儿都拥来争食,而抄家之后也是盛宴必散,所有的鸟儿见没了食物,肯定更会一哄而散,更象当初曹寅预言的[树倒猢狲散],怎么可能如周汝昌刘心武想象的那样,不但没有伤筋动骨、很快复初,而且还能在北京城里重建宁荣二府,后来更有元妃省亲,比在南京时的曹家还兴盛呢?这不是[食虽尽而鸟不投林]吗?更就现实中的皇家而言,在初次废储之后,众皇子见储位空缺,这么一个天大的蛋糕谁不象鸟儿一样蜂拥争食?而康熙这老凤凰见无论是画眉、白灵还是乌鸦、麻雀都一拥而上,只好赶快又把允仍扶为孔雀,以杜绝争储之乱,但这允仍并不甘于做孔雀,他是要争着早一天做凤凰啊!康熙这老凤凰如何容得了他?不得已再次废了他,于是储位这大蛋糕又悬在那儿引诱众皇子争食了,这就是康熙末年[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的危机四伏局面,后来雍正争到了这块天大的蛋糕,他做了凤凰了,如何不把乌鸦、贼鸥、老鹰、麻雀统统打下去?而孔雀老鹰也不会等死,当然只好拼死一搏了,可是手下的众乌鸦、贼鸥、麻雀见大蛋糕已归于雍正所有,它们见没了食物,当然要一哄而散、各自[食尽鸟投林]去了,而且为了向凤凰表忠心,还纷纷帮雍正皇帝落井下石,痛打皇八子九子十子十四子隆科多年羹尧李煦曹頫这些落水狗,才造成雍正初年到雍正七年的大动荡的。这场大祸看起来不是争位,但仍是争位丑剧的变种,是因争位而起,因此应看成争位丑剧的延续,是这些乌鸦、贼鸥、麻雀为向凤凰讨一点蛋糕分分,而对孔雀老鹰雪上加霜,一旦蛋糕分定了,孔雀和老鹰也打死了,当然会[食尽鸟投林]、一哄而散了。所以我说这[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其实不是写曹家被抄之后,而是借描述贾府来掩饰对这二十年争储争位大风暴的形象描绘啊!一旦[食尽鸟投林]之后,朝野上下一片寂静,确实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收尾,这就得回味第一回有关《好了歌》的解注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石呆子:什么叫‘好’?一般人都以为[功名、金银、美色、儿孙]四子俱全就叫‘好’,[为官的、富贵的、死里逃生、老来富贵、遁入空门]等都是‘好’;什么叫‘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枉送了性命]等都是‘了’。实际上他们是站在正邪互争的某一方看问题,自己一方胜了,他们就说好,自己一方败了,他们就说不好,自己也跟着受益了,他们就赞成‘了’,自己若跟着倒霉了,他们就争个没完没‘了’,无非是争个对方[名不正]而自己一方[名正],无非是要争辩出对方[言不顺]、而自己一方[言顺],但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可是如果站在受此正邪互斗连累的好女儿这[冷眼旁观]的第三方看问题就不同了,比如站在平儿的角度看贾琏和凤姐互斗,她就会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再比如站在贾母的角度看大房二房政赦互斗,她也会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还比如站在曹家马氏的角度看曹家内部的正偏、嫡庶之争,她也会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最后站在作者母子的角度看康雍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这母子俩会站在皇八子九子十子十四子的立场上贬斥雍正皇位来路不正吗?会认为雍正抄了曹家的家是挟私报复吗?会写书为曹家被抄鸣冤叫屈吗?不,他们母子二人决不是象曹頫那种贾琏式的小肚鸡肠人物,他们母子肯定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可知这二十年是非曲直根本无须赘述,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啊!他们母子决不会去分辨谁正谁邪,也不会争辩曹家该不该被抄,他们早就断定这场争储争位风波[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而只要这正邪之争没完没了,象他们这孤儿寡妇就肯定好不了!他们唯一盼望的就是争斗[早一天了,才能早一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