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且看下一个迎春,[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迎春的判词与晴雯的判词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比较直白,似乎无须多加解释读者就能看得懂。又因为迎春在前八十回就遭受悲剧了,其结局基本定案,读者无需多加猜测,所以历来红学评论对这条判词争议不大。只有你红疯子在前面的[疯谈]中指出孙绍祖只是台前杀手,贾赦才是幕后祸根,这个说法一针见血!因为贾赦是以曹寅的兄弟为生活原型塑造的,这牵涉到[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曹寅的兄弟是作者的叔祖,作者不能不为长辈讳,而且如明写贾赦的直接责任,容易引起脂批者之一畸笏叟的反感,他对此事最知底里,贾赦的原型就是他父亲,岂容作者直书?所以在这判词中只骂孙绍祖。其实大部分判词曲词都是以宝玉的口吻拟的,当时的宝玉也只看到孙绍祖的可恶,哪里想得到是贾赦对女儿不负责任?这就叫[漫言祸灾皆孙出,造衅开端实在赦]。表面上看,迎春悲剧是因为没嫁个好丈夫,说穿了,她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父亲啊!若贾赦不因大房与二房争斗失败而在贾母面前丢人,他会迁怒于迎春、将她贬嫁孙绍祖吗?孙绍祖本来颠颠簸簸地巴结贾赦、指望做他的乘龙快婿的,孰不料贾赦乘机把迎春处理给他当债务的抵押品,他一旦明白贾赦的用意,还会把迎春当人吗?所以说迎春嫁了个中山狼只是表面现象,她有贾赦这个没人性的父亲才是悲剧的根源,在那[在家从父、出嫁从父]的社会里,套一句现代语[不怕嫁不到好丈夫,就怕遇不到好父亲!]这才是迎春最大的悲哀。当时的宝玉哪知道这些内情,他只能指责孙绍祖这个中山狼,弄得众读者也痛骂中山狼,程高续书更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孙绍祖身上,更有评论说这也是迎春的性格悲剧,她太懦弱了,不会象探春那样反抗,自己也有主观责任。这样一来迎春悲剧完全成了一个偶然的悲剧了,读者看不出其中的普遍性了,又如何总结出其中的事体情理呢?还是你红疯子想得到,用迎春自己的话做概括,[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一句话说出她多少无奈,更骂尽天下所有面对强暴、忍耻吞声的男人。这样一来,作者就巧妙地借此贬尽天下须眉:你们说迎春懦弱,你们比迎春更懦弱!
石呆子:下一个是惜春,画的是[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石呆子:一般的红学评论都强调惜春出家以自身性格因素为主,续书更是把这判词和曲词当仙境的符懺,似乎上天早就按排好了要她出家似的,有些评论更把她在第七回与智能儿的玩笑话当她很早就想出家,这就过于注意惜春悲剧的偶然性、过于强调这悲剧的个性色彩,忽略了悲剧的必然性、忘记了深论这悲剧与其它女儿悲剧的共性,象这样只能在索隐其具体情节上下功夫,却不能在深论其事体情理上有进益,如此看这惜春悲剧有何必要?只不过劝女孩子不要象惜春这样孤僻罢了。
刘心武非要把[三春]解释为三个春天,这是强词夺理,元迎探惜四姐妹悲剧是[原应叹息],是四个互相类比互相关联的悲剧,惜春正是在勘破三个姐姐的悲剧结局,预料自己不久也会遭遇类似悲剧,才以断然出家来反抗兼逃避这悲剧结局的。实际上当时贾府虽然还未被抄家,但元春已如杨贵妃那样遭受悲剧了,迎春也被孙绍祖折磨死了,探春见势不妙,主动请求远嫁,也远地离开贾府这是非之地了,惜春年令也渐大,到了谈嫁人的时候了。她是东府的小姐,父亲贾敬已死,无父可从,只有贾珍这个淫乱成性的哥哥,这贾珍甚至闹到父子聚麀之乱的荒唐地步,弄得柳湘莲一听说尤三姐是东府的小姨子就要悔婚,尤二姐在西府被秋桐骂为[孩子也不知是谁的],最后被凤姐逼得吞金自逝。这样一个污浊的家庭名声远播出去,对惜春的婚姻前景能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吗?人家男方一听说是贾珍这禽兽的胞妹,还不以为她污秽不堪吗?她还能找到正常的好人家吗?婚后还会被丈夫当人吗?更何况贾珍夫妇只是她的哥嫂而不是她的父母,迎春探春有父母都不能嫁个如意郎君,三个姐姐到头来全遭悲剧,她惜春的哥哥贾珍能保证为妹妹的终身负责、替妹妹找个好丈夫吗?即使他有这个心,人家见是贾珍的胞妹,也被这污浊的哥哥吓跑了。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家庭环境下,一个好女儿是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的,完全靠父母做主,完全以家庭的声望财势为婚嫁的主要参数,一旦家庭臭名昭著,那这家的女儿前景就全毁了,不可能嫁个正常丈夫了。惜春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正是看到三个姐姐的悲惨下场,正是料到自己如坐等命运召唤、听任贾珍摆布,必定比三个姐姐下场还要惨,这才立志出家的。实际上这出家也象袭人探春的远嫁一样,是因祸得福啊!正因她三人及早远离贾府这惹祸之地,才在后来的贾府被抄家中幸免于难的,从这一点看来,她三人难道不应该算侥幸吗?女子远离[危墙之下],一旦危墙倒塌,当然算侥幸生还了。你们应看到这出家与太虚幻境里的“薄命册”毫无仙缘联系,此处的判词曲词只是后来作者对其悲剧的客观总结,而决不是先有这判词曲词,命中注定了惜春的出家悲剧,惜春只是身不由己地受仙缘支配,执意要用自已的固执行为来证实仙缘的凑巧的,此处的诸裙钗判词曲词全是如此,你们若把神话当真、反把真悲剧当假,就枉读这石头记了,这些好女儿也枉送了性命了,作者更枉费心机了!
再谈下一个凤姐。[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石呆子:凤姐“薄命簿”的这幅画就大有讲究啊!大家都知道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特点,没法用色彩表现物体特征,在古代山水画中,画雪山就已经很少见了,画冰山的更绝无仅有,这不仅因为画家很少见到海洋里的冰山,还因为水墨山水写意画不太好表现冰山,作者的本意不容易被不懂书画艺术的普通观众直观地理解,必须在画上用文字注明才行,而从各画册看来,每页都只有一画并一首判词,并无其它文字注释。这样一来就需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书中另外强调这幅画是画的[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了?
雌凤指凤姐,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而为什么要画成冰山,就因为冰山迟早会融化的,如果画的是普通的石头山,那即使不能算是永远存在的靠山,起码也是中期可以倚重的靠山,如果是即将融化的冰山,那么一旦冰山融化这只雌凤将无处悽身,雌凤失去靠山就[落地风凤凰不如鸡]了,这才是作者为什么明确告诉大家这是冰山的根本原因。那么冰山指谁呢?或者说谁是即将融化的冰山呢?这就是理解这幅画的关键。至于冰山指谁,请大家在我解曲词时再看。
这样再读判词,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凡鸟偏从末世来],冰山即将融化就是寓含末世的意思,凤凰落在冰山上就是[凡鸟生于末世]啊,[都知爱慕此生才],大家都知道夸赞凤姐的出众才干,[一从二令三人木],有脂批说是[拆字法。]于是大家都解释为[一听从、二冷淡、三休弃],这大体符合判词原意,但在根本倾向上却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如今的评论都知道,[一听从]是指贾琏在与凤姐的第一次交锋中完全听从于凤姐,[二冷淡]是指他与凤姐在第二次交锋中渐渐冷淡凤姐,[三休弃]则是指八十回后贾琏在与凤姐的第三次交锋中彻底休弃了凤姐,但这些评论都站在贾琏这边指责凤姐,认为凤姐太不应该了,贾琏休弃她休得对、休得好,凤姐是咎由自取、恶有恶报!这就主次颠倒、悲闹混淆了。不是凤姐活该,贾琏做得对,作者的本意是通过[一从二令三人木]揭示凤姐最后[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剧,凤姐是主、贾琏是次;最后是悲剧、不是闹剧;凤姐是值得怜惜同情,贾琏是应该受谴责的,。也就是说作者原意是借惜裙钗贬须眉。
可人们把这[一从二令三人木]理解成借同情贾琏来贬斥凤姐、最后把凤姐当成招致贾府被抄的罪魁祸首了,这就太不合石头记的[其中味]了,作者本意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这当中的诸裙钗主角之一就是凤姐,作者是要替她们立传的,而且这里是太虚幻境“薄命司”,凤姐也是十二悲剧之一,也是“薄命”啊,象前面这些贬斥凤姐的解释如何符合“薄命”一说?凤姐成了命该如此了,作者这样写成了借赞许贾涟琏这须眉来贬斥凤姐这裙钗了,你们不觉得这完全不合《红楼梦》主题思想吗?真所谓[红学奇冤、凤姐一叶]啊!还是先搁下,留待后面相关凤姐的曲词时再给大家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