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宝玉看“薄命司”簿册,[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这一段的玄机居然连主张[文本细读]的刘心武也没有看出来,这里不是明写是“金陵省”嘛,可刘心武始终坚持石头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城里,说明他连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弄错了,连石头记的故事发生在南京都看不出来,还怎么解石头记的其中味?
红疯子:是啊,这红楼梦到底是在当时的北京做的、还是在当时的南京做的,是[燕京春梦]还是[金陵春梦],关系太大了。如果是[燕京春梦],那就可能是以雍末乾初的北京曹家为背景,如果是[金陵春梦],那就只能以康末雍初的江宁织造曹家为背景,这是关系到曹学的历史背景是弘皙逆案还是争储争位大案、书中是影射乾隆抄的曹家、还是影射雍正抄的曹家这大问题。若是仅影射与弘皙逆案有关的北京曹家,那么至多也不过说明曹家作为包衣奴才的不忠、投机,是罪有应得,说明乾隆皇帝作为主子反复无常、恩威失当,红楼梦一书若以此为历史题材,则违背前面[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的承诺;可若是以康末雍初的江宁织造曹家为背景,影射的是遭雍正抄家的曹家,那就成了记录曹家在雍初官场闹剧中遭劫的悲剧了,成了总结康末雍初争储争位大祸教训的教科书了!是弘皙逆案中的曹家大祸蕴涵的事体情理值得写本书留传后世、还是雍初风云中的曹家大祸蕴涵的事体情理值得写本书留传后世呢?曹雪芹对于这二者孰轻孰重应该是能看清的。要么是刘心武说的曹家在康末雍初的争储争位塌天大祸中幸免于难,要么是乾隆初年的弘皙逆案根本与当时穷愁潦倒的曹家毫不相干,与红楼梦相关的曹学必需在这二者中择其一,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常识作这个选择,光是周汝昌坚持的[四十年华]这论据应该否定不了这个常识。且不要与刘心武斗嘴,还是先谈第五回吧。
石呆子:前面谈到警幻让宝玉打开“薄命司”金陵省的簿册来翻阅,宝玉说:“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这里面就有佐证你的康雍曹学、反驳刘的乾隆曹学的有关线索。虽然书中把金陵省说成是宝玉的家乡,也可以解释成曹家在金陵是个老家,以示与北京这京城里的新家的区别,但这里却明确说书中贾府的这些女孩子是全金陵省的[十二冠首女子],若书中的贾府在北京,那么生活原型中曹家的这些女孩子就不能算全城[十二冠首女子]。北京城太大了,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太多了,好女儿就更多了,若说全北京当时的十二冠首女子,首先得数到皇后皇贵妃、然后数到王妃,若要轮到北京曹家的女孩子,起码要排到千名之后了。因此就当时的北京来开列这[薄命簿册],曹家的女孩子应该在[余者庸常之辈、无册可录]之列。这从反面证明了此书中的实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北京,只可以发生在南京,因为当时的江宁织造曹寅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当时的曹家是金陵省冠首人家,当时的曹家女孩子当然是全金陵省冠首女子了。
红疯子:还是你这话有道理,这里明确交代记录的是金陵省冠首女子结局,说明书中女子都住在南京城里,书中事都只能发生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府里。若还硬要把事件原发地南京说成北京,就无法解释[护官符]现象,无法解释这荣府的女子能算全城的冠首女子。到了你该用红楼梦书中的线索驳斥刘心武的曹学、北京曹学、乾隆曹学的时候了。
石呆子:下面这个细节值得品味,存放‘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橱柜在上面,存放“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橱柜在下面,论理由上而下的取看才算顺理成章,而先取看下面的副册又副册二橱、再取看上面正册一橱肯定不可能是无意中的违反顺序,分明是作者故意这样做的。这说明作者最同情下层诸裙钗悲剧,次同情中层诸裙钗悲剧,最后才注意到上层诸裙钗悲剧。这与程高续书和刘心武等人的先上后下、尊卑有序的血统论形成鲜明对比,刘心武就以为秦氏必定出身高贵,若出身卑贱断然不会有托梦给凤姐嘱咐贾府后事这种有识之举。在他的创作小说中若遇到贾宝玉这种情况,肯定先开上面橱柜看正册,然后再开下面二橱看副册又副册,断不会先看下层人的簿册、再看中层人的簿册,最后看上层人的簿册。作者故意先下后上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最下层的悲剧最同情、对中层的悲剧也比较同情,而对上层悲剧则不及对下层中层悲剧那么同情,因为睛雯最冤枉、袭人次之、香菱又略次些,至于十二正钗又不及上面三人多矣。充分说明作者根本不赞成血统论,他认为越是下层的女子,越值得赞颂!
石呆子:是啊,从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的全书倾向看来,作者明显对“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记载的最下层丫环赞叹最多。对“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做二奶或只能做二奶的女子也是同情远大于轻视,而对“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上层女子则实事求是、有褒有贬。脂批说贾宝玉[一生不过‘体贴’二字],这不贴切,宝玉的青少年时期对女儿确实是体贴备至,但他对上中下三层女子是有区别的,对下层丫环如袭人晴雯等是很体贴,对中层侍妾如香菱等因礼仪所拘,则以同情居多,对上层女儿如钗黛湘妙则是敬慕为主,只是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但并没有象刘心武想象的那样,达到张生与莺莺那种卿卿我我不顾礼仪的热恋程度,对元迎探惜仅限于尊重而已,对凤巧纨秦更是实是求是、有一说一。因此你们不要盲目跟着脂批走,脂批是好几个人好几个时期零散加批的,并没有统一的尺度,各有所见不同,有的能体会到作者的本意,但有的则不合作者的本意,有的甚至与作者的本意相悖,象刘心武那样不加区分、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就“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最下层女儿来说,我认为富贵中的贾宝玉只是以怜爱为主,带有一些主子施舍奴才的居高临下恩典心理,但落魄后的作者却是以由衷地敬佩为主,他深深为这些好女儿的可贵品德、高尚人格、勇敢举止所折服,认为自己与她们的光辉形象相形见黜啊!正是本着这种惭愧自责的心态,才把有关她们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放在最前面先取看的,这里面混杂着一种赎罪心理,是连脂批也想不到看不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