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下面是[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这一方面反映了贾宝玉的隐士风格,一方面说明他平日受父母、塾师的管教甚严,并不象薛蟠那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甲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因此请你们不要责备贾政王夫人疏于教训。[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里的[春梦]不是刘心武想象的那些以混乱的男女关系为内容的色梦,而是与后面的[飞花]相对应的关于女儿们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的代言词,[女儿]作为女性一生历程中的春天、作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最美好时光,都希望能尽量留住它,不让它轻易散去,不让它象飞花一样追逐时光而流逝,但残酷的现实却打散了这些好女儿在人生春天里的好梦,使她们象飞散的落花一样过早地流逝了,这些不幸给众女儿们带来数不清的怨和愁。此人的歌咏似乎在劝慰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但背后的潜台词却是替众儿女抒发无尽的哀怨啊。她们的愿望过份吗?她们的理想不合理吗?你们细数数书中的好女儿,哪一个愿望过份?哪一个理想不合理?但就这么一点善良的愿望也象春梦被打得随云散去了,就这么一点合理的理想也象飞花被追逐得随水流走了,这些不幸带来的哀怨情愁能算闲愁吗?但是这里的仙女无法谴责这过份的世道、不合理的社会,只好劝慰这些好女儿们[何必觅闲愁]。这说明[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是无可奈何的现实,是众女儿无法改变的厄运,她们只能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若要做象林黛玉尤三姐那样的一厢情愿的春梦,象贾探春那样与命运抗争、不肯象飞花一样[逐水流],不过是徒劳无益地[觅闲愁]罢了,还不如依照仙女的劝告,让[春梦随云散]去,任[飞花逐水流]走,不去觅这[闲愁]罢了。由此可见,即使是这么一段随口而吟的短歌,细思也是意味深长啊!你们不能仅照字面意思正面理解仙女在劝戒众女儿要服从命运按排、遵从封建礼教,要从反面认识到作者是在借仙女提醒众女儿,要正视现实的残酷、礼教的强大、命运的无奈,不要给自己本来就愁云密布的有限青春再增添闲愁了。这就是作者借这首歌词表明的对于众女儿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消极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他并不赞成才子佳人言情小说中的主动追求理想、幸福这些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认为这只不过是让众女儿无故[觅闲愁]而已,可见作者在这里对言情小说的否定态度是与第一回一脉相承的。
红疯子:你这四句关于警幻仙姑的赋前诗就说了这么一大套,想必下面的[警幻仙姑赋]还要专门写本书来解了?
石呆子:那倒不必,[警幻仙姑赋]以华丽的装饰词藻居多,深层意义并不大,而这赋前诗看似随口而吟的开场白,其中颇具深味,所以我多说了几句,下面若扯到才子佳人言情小说我还要再发呆论的,因为这关系到全书的立意之本,你们若把《石头记》当一般的言情小说看,看不出这情理小说不同于言情小说的[其中味],那就辜负了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了。
仔细品味这[警幻仙姑赋],作者把警幻仙姑夸赞得美丽绝伦,似乎真是[瑶池不二,紫府无双。]但你们不能把她仅仅看成是天上有、地上无的仙女,要把她看成天下所有人间美女的最完美典型。作者创作这[警幻仙姑赋]不是仅仅为情节结构需要而作的艺术点缀,而是夹带着作者自己对所有女性的由衷赞美的真情来创作的。你们现在看见过真实的仙女吗?作者本人当时看见过真实的仙女吗?都没有,书中这整个仙境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太虚幻境],这太虚幻境不是佛教道教意义上的[太虚幻境],而是作者自己杜撰的一个根本虚无缥缈的所在,是[太虚了、太空幻了的]一个虚构的所在,不但人间没有这个所在,即使在佛教道教理想的天国、仙境中也没有这个所在,是连作者本人都不承认此境此人的真实存在的。
但是程高续书和刘心武却把这太虚幻境里的神话鬼话当全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把这警幻仙姑当石头记中真实人物之一,基本忘记了此境此人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他们不但在大胆发挥时把这[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当成[戏不够、鬼神凑]的题材和内容,而且渐渐地把这些神话鬼话完全当真了,把它与书中的真事真人完全弄混了。这种[假去真来真胜假,无为有处有非无]的迷障,与作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启迪是有本质区别的。作者是明确告诉读者:[此回中凡用梦用幻者,亦此书本旨,兼寓提醒读者之意],而程高续书和刘心武的红学却把这些梦幻与全书的现实内容全部混在一起理解,完全不注意这二者的一虚一实、一幻一真的区别,最后把虚的当实的,实的反而当虚的,假的当真的,真的反而当假的了,弄得主次不分、黑白相混,根本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去索隐虚幻的情节,不注意真实的情理,这怎么能解开石头记的真味呢?
石呆子:这[警幻仙姑]既然是凡间女子的美好化身,那么你们在读有关她的描述时就不要相信有关神话,要把她当作作者预示诸裙钗悲剧的代言形象来理解,而不要把她当真有神通的仙姑理解。这样看警幻仙姑的自我介绍就容易理解了,[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甲侧:与首回中甄士隐梦境一照。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
红疯子打断道:你先别忙解释仙姑,那秦氏既领宝玉到此,后来她到哪儿去了?是不是做警幻仙姑的妹妹去了?
石呆子:你太迂夫了,我前面就说过,不是秦氏引领宝玉到此,而是[情事]引领宝玉到此。至于[情事]引领宝玉进入角色之后又到哪儿去了,宝玉进入角色之后尽是情事,这[情事]始终伴随他左右,并没有离开须臾,何来[又到哪儿去了?]之说?你们总是念念不忘秦氏这个人,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之一,用到她就呼之而来,不用她就喝之而去,一时不需要了又何必交代其去处?只当一玩偶罢了。至于后面的警幻仙姑妹妹,你不是在前面就交代过了吗?如今又忘了?那警幻仙姑妹妹根本不是秦氏,若是秦氏,贾宝玉早就认出来了。在这梦境开始时,秦氏刚刚引领宝玉到此,决不可能过了个把时辰,到梦境结束前宝玉就认不出秦氏了,却把她当警幻仙姑妹妹、与她发生正式的夫妻关系,即使秦氏真如刘心武说的那样淫荡,贾宝玉也不肯与侄儿媳妇乱来的,这叫他如何面对黛玉?可见刘心武的秦学根本不合事体情理。你们不必把这些不着边际索隐出来的奇闻趣事当回事,还是深论其事体情理要紧。我早就交代过了,这第五回还没进全书正文,这里的[太虚幻梦]是作者为全书预示总结局而精心构思创作的,根本没有一桩实事,全是虚幻的神话杜撰。但是这些精心构思的幻梦全是为后面的正文服务的,是为预示全书诸裙钗悲剧结局而创作的,你们根本不必局限在眼前,而是要在以后读取正文时不断回头温习这前五回,不断用这第五回的相关判词、曲词对照相关人物相关内容来加深理解,这样才不会误解这第五回的作用,才不枉费作者精心构思这前五回的良苦用心。
石呆子:回头再谈警幻仙姑的自我介绍一段,这[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神话,但你们又不能当佛教道教意义上的神话,而要当女儿世界的特有神话。谁在离恨天之下?天下众女儿,谁在灌愁海之中?天下众女儿,仙姑为谁放春、为谁遣香?天下众女儿,此书全是为众女儿立传,这里的意识形态既有别于理治之书中的儒教,也有别于崇拜菩萨神仙的佛教道教,而是女性至上的[女儿教],这[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全是[女儿教]里的独创概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