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说这些是告诉大家,贾母在客观上养成了宝玉的怪癖,在事实上撮合了宝玉黛玉的感情,这是宝黛爱情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贾母的依恃就不可能有宝黛爱情纠葛,因为王夫人就不可能让宝玉与黛玉同处同息,[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当然就没条件酝酿感情了。从这一点看,书中的宝黛钗爱情纠葛只能发生在贾母在世时和贾母过世初,对应现实中的曹家事,只能发生在孙氏在世时和孙氏过世初,也就是只能发生在曹荣身上,不可能发生在曹荣的遗腹子身上,因为曹荣遗腹子十二三岁时孙氏早就死了!你们想想,孙氏不在了,曹寅的遗孀李氏和曹荣的遗孀马氏还会让遗腹子生活在女儿圈子里吗?还会让他与类似黛玉的表妹青梅竹马、耳鬓厮磨吗?她们即使有孙氏那种疼爱独孙儿的心愿,也没有那种条件,因为曹家已临末世了,康熙在遗腹子六岁那年就死了,舅公李煦在七岁那年就被抄家了,失去靠山后,即使大祸没临头,这两代遗孀也不敢再溺爱纵容惟一的曹家传人了。由此可见书中宝玉的情事只能以曹荣为主要生活素材,不可能以曹荣遗腹子为主要生活素材,更可见作者身为曹荣遗腹子,是会在其母马氏的指导下理性认识曹荣这段情事的,因为他对这段情事一无所知,只能在其母马氏提供的素材下进行创作,当然会深受其母马氏的影响了。既然如此,作者对于宝黛钗爱情纠葛的态度可想而知了。可如今的评论总是用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俗套来看石头记,总是把贾宝玉当[多愁多病的身]、黛玉当[倾国倾城的貌]、宝钗当[其间拨乱的第三者],这怎么能[解其中味]呢?
回头再谈王夫人与贾母的分歧,贾母只惦记黛玉的终身,她以为有她这老祖宗做主,不用担心宝玉的前程,只要把黛玉与宝玉撮合起来,黛玉的终身就有靠了,她即使撒手归天也放心了,但王夫人得为宝玉前程考虑、得为二房的前景考虑、得为四大家族的前景考虑啊!她能接受婆婆指定的孙媳妇吗?她得自己决定符合自己利益的儿媳妇啊!肯让贾母替她指定吗?能让不懂事的贾宝玉自己决定吗?尤其在丈夫过世、大儿子过世、只指望宝玉一个人挣撑起二房门面的情况下,她要为二房的香火传承负责,要对死去的丈夫负责,要为四大家族 [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格局负责,一句话:她要为贾族的生存发展负责!既然失去了丈夫和大儿子,她要死抱着宝玉不放!谁要夺她的命根子,她就和谁拼命!黛玉实际上在与王夫人争夺宝玉,她当然要与黛玉拼命了!这里的王夫人与黛玉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嘱咐就意味着这一点,黛玉忘记这嘱咐,等于把自己摆在王夫人的对立面上,而王夫人是荣府家业实际上的唯一负责人,日后自己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可想而知的。你自己与二房负责人对抗、与荣府根本利益对抗嘛,当然处处觉得活不下去了。
回头王夫人携黛玉到贾母处吃饭,也有个小细节要注意,[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这点小事虽可见黛玉的细心委曲,但也可见黛玉本来的保养习惯不得不改,但是她这虚弱身体是经不起这些类似折腾的,可见当日和尚说的:这黛玉只宜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不宜离开父母受现实风雨摧残的,她太娇弱了,真是株[娇弱的小草]啊!
其间写贾母用饭时的规矩高贵之至、气氛严谨之至,充分说明贾母身份之特殊。这不光暗示贾母的生活原型孙氏曾做过康熙乳母,而且也隐寓贾母实际上是贾族这小朝廷的老皇上啊!
红疯子:咱要插一句,刘心武说这贾母指曹寅老婆李氏,李氏会有这气派吗?更重要的是:这荣府象个六七年前被雍正抄家后从南京搬到北京来的曹家吗?贾母象个六七年前被抄家的老太太吗?
石呆子:你总是念念不忘刘心武,我则是念念不忘皇家。作者若不是借贾母寓皇上,用得着把生活中的孙氏捧这么高吗?孙氏是哪年死的,作者作为她的重孙子会不会有如同孙子曹荣那样的印象,这都有待你们去考证啊,你们不能简单地把书中宝玉等同于作者,然后依此类推说贾母是作者祖母李氏,这样就把曹学与这红学对错榫了。作者是以他父亲曹荣的口吻写石头记的,间插进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红疯子忙打断他:你这说法与曹家实事互相矛盾啊,曹荣早病死了,与曹頫、曹荣遗腹子不能同时并存,曹頫老婆是在曹荣死后才进曹家的,遗腹子是在曹荣死后出生的,你说红格楼梦以曹荣口吻创作,那这凤姐隐曹頫老婆又如何解释?贾珠遗孀李纨和贾兰又如何解释?
石呆子:不过是[大概如此],你们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具体情节哉!曹寅曹荣在世之日还不能算曹家末世,康熙末年到雍正六年间才是曹家真正的末世。作者要把从康熙四十七年到雍正七年这二十年间的曹家事压缩到书中的二三年间写出来,要把二十年初的曹荣经历和二十年末段的遗腹子经历合在一起写出来,要隐去真人真事显示假人假事,还要隐寓皇人皇事,还要防文字狱审查及当事人找出真人真事,当然要[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你们谈到曹荣就只认曹荣、谈到曹荣遗腹子就只认遗腹子,当然不能理解石头记的妙味了。石头记不是曹家传记,它不为叙人叙事,只为论情论理,创作一个和一串艺术形象只为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不是替某具体人作传。你们能想象作者会把曹荣和他遗腹子混在一起写吗?能想象他把顺治、皇十四子、弘历的事都揉进贾宝玉形象中去吗?若想不到,干脆就不要追问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是谁,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我之所以要挖出宝玉的诸生活原型,不过为了提供你们贾宝玉艺术形象创作的相关生活素材,用来帮助你们理解其中的事体情理,不是为了叫你们只索隐某具体人物。如果你们认为不应排除曹荣遗腹子也有类似黛玉这样的少年女友、作者自己也有书中宝黛钗爱情纠葛的类似情事,这也无妨理解石头记的其中味,只要记住只取其事体情理、莫拘拘于具体情节就行了。有人就注意到书中王夫人从不与李纨讲话,这说明王夫人与李纨不和吗?非也,这是把曹荣事和曹荣遗腹子事混在一起写了,王夫人既然要和未成年的曹荣的女友们打交道,当然不能同时与曹荣的遗孀说话了。同样你们应注意贾母从不提贾兰,王夫人也很少问贾兰的事的事,这里面也有蹊跷啊,哪有曾祖母不问重孙子的,更哪有祖母不疼大儿子遗孤的,这都是不同年代的人和事混到一起写才出现的怪事啊。有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颠颠倒倒,当然叫索隐派如坠雾中了。
下面是宝玉出场。这样一个最重要人物出场,可在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却是[这个宝玉,也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这看似照应刚才王夫人的嘱咐,实际上从宝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一面看,他确实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只是下面的黛玉只看到他[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的一面罢了。这也反映出黛玉的不及宝钗成熟,宝钗就不为宝玉[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的一面所动,她就能看到宝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另一面,她就把宝玉当[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看,所以才用不着王夫人嘱咐,所以才成为王夫人理想的儿媳妇,黛玉招王夫人厌恶,这一点也是关键啊。如今的评论者也如黛玉一般,只看到宝玉[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的一面,看不到宝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又在万万人之下]的另一面,根本不把宝玉当[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直把他捧到[封建叛逆、文化斗士、争婚姻自由的先锋]的高度,这就是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的缘故。所以这里说黛玉[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设若黛玉一生不遇上这蠢物,或许生不出这段感情纠葛,那就不至于有此悲剧了,所以说[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现在的评论根本看不出这句话的奥妙,还把它当故作顿挫的写作手法,真正有负作者一片苦心啊!
既然如此,我就不详细解释贾宝玉华丽的外表了,只是这[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需要提醒你们切勿当真,那甄家的宝玉没有这块玉,但照样与这贾宝玉一个禀性,曹家的宝玉更不可能有这块玉,当然更照样是[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在万万人之下]了,这是题外话。书中此时又一句引动流言家大胆发挥的惊人语[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于是这些流言家马上想到第一回中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一段仙缘,似乎这黛玉真是绛珠仙子下凡、这宝玉真是神瑛侍者再世。其实我在前面早就说过了,这只是作者杜撰的子虚乌有的神话,这里的黛玉说与宝玉[好面熟],也是作者故弄狡狯之笔,岂能当真?都是作者欲盖弥彰,弄些假话鬼话神话掩饰真情真理,结果弄得人们买椟还珠,把神话当真,反把其中蕴涵的真理忽略了,这也是作者弄巧成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