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那么作者写这些怪癖有什么意思呢?终不成是说象贾宝玉这样[正邪两赋之人]都是些稀奇古怪之人?
石呆子:问得好!我正要解释这[正邪两赋之人]的含义,你就问到这一点,可见你红疯子[心有灵犀]啊!如今一般评论把这[正邪两赋]解释成兼具正邪两面性格,他们认为正与邪是截然相反互不相容的两种性格或道德,如今偏偏集中到贾宝玉一个人身上,当然要导致这个人乖僻邪谬异于常人了,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出其表面现象,还没有悟出其深层事体情理啊!我们且把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重新解读一下,贾雨村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他把世人分成争做君主的人和甘做臣民的人,绝大部分世人都是甘做臣民的普通人,不在贾雨村理论的范围内,只这争做君主的人被贾雨村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做了皇帝的大仁者,一种是没争到皇位的大恶者。但他下面说[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他还特地举了一长串大仁者人名,又举了一长串大恶者人名,以此来证明他这说法,这就有讲究了。若以佛家道家的理论论说起来,似乎可以说大仁者顺应天时、大恶者违逆天时,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若以世俗观点看来,则应该说争到皇位的人只是运气太好、没争到皇位的人只是运气太差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此时的贾雨村根本不信佛道,只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大俗人而已,当然不会相信佛道的理论了,他肯定认为能当上皇帝的人只是机会把握得好、当不上皇帝的人只是没机会或没把握好机会,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冷子兴一眼就看透这冠冕堂皇套话的实质,他说:"依你这样说,'胜则王侯败则寇'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红疯子打断道:你引错了,是'成则王侯败则贼'。
石呆子:一点不错,就应该是'胜则王侯败则寇',只是限于当时局限性,不好直说[寇]字,毕竟[寇]专指李自成等农民造反的流寇,象皇长子皇八子这样争储争位的失败者与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只宜以[贼]论处罢了。其实[侯]与[寇]更合仄,这句俗话本来就应该是[胜者王侯败者寇],只是犯了忌讳才改成'成则王侯败则贼'的。至于程高续书更改成'成则公侯败则贼',他认为王侯不应该争,应该听天命,只有公侯才可以尽人事去争一下,石头记作者鼓动人去争王侯,这话不妥,所以要改成公侯,可见其立场与原作者相去甚远。
回头再谈这[大仁者与大恶者],经冷子兴冷不丁地用这冷言冷语一注释,你们该明白他二人想到一起了,其实作者就是这样想的,只是借他二人之口说一下而已。作者还怕读者不明白,又借贾雨村之口进一步解释道:[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戌侧批: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仅凭这几句话还看不出其中奥妙,但若结合后面冷子兴的冷语注解看就大有文章了,什么[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不过因为成功了罢了,所以说自己[秉清明灵秀的正气,本来就是大仁者];什么[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不过因为失败了,所以被胜者说成[秉残忍乖僻的邪气,成为大恶者]。这正气与邪气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成败]吗?这样一来再解释[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就可以看出这其实是康熙盛世的形象描述。由于康熙皇帝这大仁者长达几十年的修治,确实进入了太平无为之世,任何大恶者都难以撼动康熙皇帝这大仁者的主导地位,他们只好潜伏在阴暗角落里待机而动,这机会就是储君失德、储位出缺,仁君昏病、皇位出缺之时呀!
当其太子第一次被废之时,象皇长子皇三子皇八子等这些本来没机会争储的[大恶者]终于逮着机会了,好似此处的[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当然要跳出来争储了,恰[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这不就是对第一次废立风波的形象总结嘛。当其康熙皇帝病笃、雍正皇帝刚刚登基之时,皇八子党也以为逮着机会了,也好似此处的[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了,既然康熙皇帝病危时因怕老皇帝预作按排,他们没敢[停尸不顾、束甲相争]地争皇位,错过了那次好机会,让雍正捷足先登了,现在当然要乘雍正立足未稳作困兽犹斗]了,否则等雍正一切都料理停当再来收拾他们,那就只能束手待毙了,于是他们借整顿吏治抓住隆科多年羹尧的把柄群起发难,逼雍正先自剪羽翼,并且大肆散布雍正[改诏篡位]的谣言,让雍正顾不上整治他们,这就叫[以攻为守]的争夺之法。而在雍正这边本来早就认识到与诸兄弟[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的残酷现实,只是一碍大权不在手、二碍老皇帝尚在世,才蛩伏不动的。如今老皇帝已死,自己也大位在手了,当然要彻底根除后患、确保皇四子一房在皇族中永远的统治地位了,这种排他性是皇位本身独一无二、不能分享决定的。皇位只有一个,而兄弟们却有二十几个,其中只能有一个当皇帝,他当了皇帝,他的兄弟们就成为他的臣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往日平等的兄弟关系就变成必须绝对服从的君臣关系了,能不争吗?更重要的是,二十几个儿子都是康熙皇帝的儿子,论理都有继承父皇遗产的权利,而这父皇的遗产是整个大清帝国,不好分给每个儿子,只能传位给其中一人,面对这么大的利益,其它人当然要拼死力争了。最后还有一条,如今的评论都说雍正心狠手辣、不顾兄弟情分、戳兄屠弟,其实其它皇子上台也一样要戳兄屠弟,康熙之所以要二废太子,就是看出允仍若做了皇帝肯定会赶尽杀绝反对他的众兄弟和诸朝臣,这才不得不再次废了他的,你们想想,这允仍比贾珍不知道要淫暴多少倍,他当了皇帝肯定要比贾珍当了贾族祖宗后更荒唐淫暴,这对皇族来说,比对贾族更糟糕多少倍啊,再看若皇八子上台,这皇八子比贾赦又不知邪恶残忍多少倍,他当了皇帝肯定要比贾赦主宰了荣府更任意胡为,这对雍正主宰的皇家来说,也比对贾政主宰的荣府要糟糕多少倍。这样算起来,允仍上台和皇八子上台比雍正上台更糟,当然还不如让雍正上台了。有人会说皇十四子上台比雍正上台好,其实皇十四子是个类似贾宝玉这样[不通庶务]的古怪人,他一直受皇八子操纵,他上台等于皇八子上台,这一点康熙皇帝最清楚,所以康熙才不肯把大位传给皇十四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