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这里只有作者借道士和甄士隐之口替天下女人唱[男人争位子没完没了,女人受不了,何日能了?何时能好?]的[醒世歌],根本没有宣扬做神仙的劝世歌。所谓神仙玄幻只是掩人耳目的假话,以士隐这样一个豁达开朗有见识的真隐士,连神仙之玄虚骗人都识不出?一场糊里糊涂的大火、一个势利的老丈人就能迫使他抛弃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的妻子、跟疯道人求神仙去?这《好了歌》照常情解析也不过是劝人不要执迷不悟于争位子、赚银子、找女子、护儿子,士隐凭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足道人凭什么解析成[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明明是牵强附会嘛。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杜撰跛足道人与士隐这段梦幻,之所以要这样设计二人的这段对话,就是要先把争位子与赚银子找女子护儿子的纲与目关系明确下来,再把女人们盼望争位子的风波早日结束的迫切心情表达出来就行了,士隐出不出家根本不重要。看看下面士隐解的《好了歌注》就知道了,这《好了歌注》根本就是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的形象总概括啊,书中甄士隐并没有经历过这二十年风波,从字面上看,他只是个乡宦,只是遭了场火灾,凭什么能有此宿慧,作此意境极深远的《好了歌注》?只有一个解答,这书中的甄士隐根本就是作者杜撰的,这《好了歌》与注根本就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根本就是马氏的心声,因为只有他母子亲身体会这风波之害,只有马氏亲目身经历过这二十年之苦啊!如今你们都讲存在决定意识、经历决定创作,甄士隐没有这些经历,不可能有此了悟,只有作者和他母亲马氏有这些经历,所以只有作者和他母亲马氏有此了悟,能创作这[好了歌]与注。
红疯子:那就请你再解析一下[好了歌注]。
石呆子:在前面你我已经解析过了,没什么说的了,只是这《好了歌注》不光是为总概括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而且隐寓数千年争玉风云。你们如今都作兴旅游,这旅游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这名胜古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好了歌注》啊!看了这些名胜古迹,你们就知道什么叫[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你们也曾读过史书,知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须发,知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就能理解什么叫[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当然这一句不光是指男人须发成霜,也指女人突遭悲剧两鬓成霜,比如曹家李氏几年内连遭丧子丧夫又丧子的打击,如何两鬓不成霜?到了雍正元年又遭康熙死娘家李煦被抄家,如何两鬓不成霜?比如马氏与曹荣[脂正浓,粉正香],不料曹荣突然病死,她如何两鬓不成霜?好不容易象书中李纨那样把曹霑拉扯大,抄家大祸又临头,如何两鬓不成霜?落得母子俩孑然一身投靠娘家,偏遇到[两地生孤木]的母老虎嫂子乘机欺凌,如何两鬓不成霜?再比如象允仍皇长子皇八子九子十子十四子隆科多年羹尧李煦等人的女眷,在未败之先都与这些男人[脂正浓,粉正香],一旦坏了事,个个都是[两鬓成霜,]推论到几千年来大批被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宠信的上层美女们,这些男人若突遭大祸,于是与这些贵人正在[脂正浓,粉正香]的美女们转瞬间[两鬓成霜]。若把这先荣后辱的次序颠倒过来,就成了[昨夜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再看沈万山胡雪岩的下场,岂不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皇八子[正叹年隆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李斯[正叹韩非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何止柳湘莲林冲一干人?几千年来沦落的纨绔子弟太多了,就非要当强盗才入此断语吗?不过取其事体情理罢了。[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不是说贵族小姐因为择膏粱子弟为夫婿而流落在烟花巷,是说她们因家境败落流落在烟花巷,一旦家道中落,她们就无法择膏粱,只好流落在烟花巷,古来很多名妓都是因家境败落才流落在烟花巷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不能只看到书中的贾赦、雨村、贾兰、贾菌一干人,也不能只看到年隆两个人,要看到历代所有被惩处的大小官员都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若不嫌纱帽小,怎会锁枷扛呢?所有突然高升的大小官员都是[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别拘于石头记中这几个人身上。总之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历史故事的偶然性,才能悟出其中的必然性、普遍性。
石呆子:在理解这《好了歌注》时,必须结合石头记开头的[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这句话一起理解,尤其必须强调[瞬息间]这三个字,因为这[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不是按自然界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规律慢慢地渐变,而是[瞬息间]倅不及防的突变,是人们难以承受的天塌地陷大祸。这与道家理解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是同一个意思,道家说的祸不是指人祸,而是指自然界的偶发灾难,不是人为的,是不可知不及防的;而《好了歌注》指的祸是人祸,是人世间的突发内讧,是人为的,更是不应该发生、不应该蔓延的。由此可以看出,这《好了歌》中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不是指帝王将相正常的应该的死亡,而是指为争位子[特别是争皇位]产生的非正常不应该的死亡,后面的[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也不是指生老病死的正常死亡,而是指以争位子为主的争银子争美女争继承权产生的突发性人祸。这样才能看出这《好了歌》分明不是为劝甄士隐做神仙而作、分明不符合道教教义,因为道教历来迥避尘世间的纷争,更逃避争皇位这最棘手的现实问题,作为道教中人,跛足道人决不可能作此《好了歌》,尤其不可能用这非同小可的[惟]字。而作为最后跟跛足道人出家求仙的甄士隐更不可能作此直接讥讽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的《好了歌注》,象[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种赤裸裸描述雍正初年官场丑闹剧的台词,是一个没经过抄家、与皇家没关系的乡宦能创作得出来的吗?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只有通人哲人高人兼女人才说得出来的[醒世真言],是一个只有夙慧没有经历没有切身体会的隐士能悟得出来的吗?
红疯子:其实咱早就注意到这[瞬息间]一词对《好了歌注》所起的关键作用,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就决不是指正常的缓慢的自然的衰荣转换,而是指非正常的突发的[瞬息间]的荣枯互易、胜衰颠倒、主奴换位;[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也不是指女人正常的衰老死亡,而是指[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是指上上下下若干共颛互斗造成的大大小小灾祸给女人带来的突然打击;[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也不是指胡适说的正常的[坐吃山空],而是指和珅、胡雪岩这种因抄家治罪而[瞬息间]由巨富转为精穷,这[展眼]二字就是[瞬息间]的意思;[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也是指象雍正初年那种正嘲笑别人倒霉,自己回家就遭厄的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混乱局面;[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也不是说将来儿女们的前途难以逆料,而是说作为做高官的父母,自己就对自己的前途难以逆料,一旦自己[瞬息间]倅不及防地被罢官抄家充军杀头,那儿女们当然也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更是雍正初年那场官场大地震的形象写照,象李卫隋赫德这些新权贵哪个都逃不出这两句箴言。总结成一句话:《好了歌》《好了歌注》是对[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具体阐述,是对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的最好概括,更是对几千年改朝换代史的最好总概括。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才是红楼梦全书的精髓所在,听不懂这话中音、品不出这书中味,就永远不可能通灵,那这红楼梦也就白读了!
石呆子:实际上这里的要害就在这[展眼]一词,若是按自然规律谈生老病死兴衰际遇,就完全沦为道教的传声筒了,就与二十年争储争位风波不相干了,就不需要撰这石头记了。正是为了强调这场[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梦幻经历,才精心杜撰这《好了歌》《好了歌注》的。因此这[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决不是指佛道意义上的[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而是指现实意义上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指几千年官场上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啊!这决不是两个道士在打诳语,而是曹雪芹母子两个在对这[葫芦提]大祸下断语,是对几千年的共颛互斗致塌天大祸下断语啊!从老子庄子孔子等先贤到如今那些大思想家哲学家,有哪个用如此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作如此精僻的偈言的?说她俩是通人哲人高人一点也不过份,道教只从自然规律理解这些事,儒教只从道德层面理解这些事,只有曹雪芹能从这些遭受悲剧的诸裙钗角度认识这些事、从皇族内部矛盾规律角度分析这些事,从旁观冷眼人角度总结这些事。如此一来,你们大家还不明白这石头记的其中味吗?还拘拘于士隐[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这离奇情节吗?实际上八十回以后贾宝玉出家当和尚的具体情节也与这七八不离十,你们都是经过现代科学教育的文化人,早该知道这世上没有神仙,做和尚道士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以曹雪芹这样一个现实主义、博学多才、洞悉事理、看透佛道的通人哲人高人,会糊里糊涂跟道士去当神仙?须知佛道也是极势利的,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只肯在富贵人们中发展信徒,对于最穷困的人们根本不屑一顾,象士隐这样贫病交加即将下世的人根本不可能被劝做神仙。在当时的现实中确实有顺治皇帝想出家当和尚,但并未成功,最后是得天花死了,现实中的曹荣曾闹过出家当和尚,但最后也是病死的,书中的贾宝玉最后确实是象士隐这样出家了,但这仅仅是石头记一书中的艺术处理,并不是真事,你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书中的神仙、梦幻、僧道当成真事,忘记了这是艺术创作艺术处理,是假话假事,于是把这些艺术手法当作者崇拜佛道的证据,把石头记一书当成宣扬虚无空幻弃世思想的教材,其实曹雪芹根本反对崇拜佛教道教、主张积极入世,他若真的厌世弃世,就自己一个人出家,用不着花十年心血写这石头记了,只有不肯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的人才是六根清净、真正弃世出家,大家看书中贾宝玉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了吗?一个深受女儿人生观影响的人怎么会出世呢?因为女人是出不了世的、穷人也出不了世的,作者费尽心机作此石头记就是积极入世。当然在当时环境下,作者不好用石头记讽时骂世,只好借佛道来掩护自己的讽时骂世,只好用甄士隐弃世出家的行动来表示愤世妒世的立场,只好用贾宝玉弃世出家的行动来表达对这浊世的厌恶,只好用悬崖撒手的行动来表示对现实的决裂,但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还把这些欲盖弥彰的艺术处理当真吗?记住:作者若认为自己可以出家当神仙当和尚,就不撰这石头记了,他若是为了向你们了这些读者宣扬佛道,就不在书中对现实作如此描述、如此深论了。因此你们万不可把甄士隐弃世出家贾宝玉当和尚当作真事,要当作掩饰石头记创作意图的假话啊!实际上这悬崖撒手并不是指佛教意义上的悬崖撒手,而是指现实意义上的悬崖撒手,是说当时的甄家已掉下悬崖,士隐根本拉不住,只好撒手;是说书中的贾府已掉下悬崖,根本拉不住,贾宝玉只好撒手;是说当时的皇族已掉下悬崖,曹雪芹根本拉不住,只好撒手;是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已掉下悬崖绝壁,根本拉不住,大家赶快撒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