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呆解之一百六十八
发布日期:2019-08-01 21:45:12

石呆子:从你们憎恨贾雨村的程度之甚,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贾雨村这艺术典型误解之深。再强调一次,这贾雨村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模一样的真人真事,他是作者参考[自己的家庭教师、自己女友的家庭教师、自己学友的家庭教师、自己曾经结交过的青年穷秀才、自己耳闻目睹甚至亲历过的经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新兴权贵]混合创作出来的,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典型,作者杜撰这贾雨村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一个先是背叛了大恩人甄士隐、后来又出卖了大恩人贾府的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全书艺术结构需要,才在全书的各关节之处杜撰这个假人假事的,目的是借这个[假语存]串连全书互不紧密相关的各部分情节,把全书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这[贾雨村]的口说出作者自己不好直说的某些真话。因此这贾雨村其实是作者自己设计的、在背后操纵的木偶,是作者用来报幕拉幕开幕谢幕闭幕的道具!

 

红疯子:原来如此,你早这样说,咱们不就明白了吗!

 

石呆子:回头再谈中秋节接受甄士隐赠银后的贾雨村,[这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被网友理解成毫不感激士隐的资助之恩、表明他将来肯定会忘恩负义,而且下面的雨村回庙后急早进京赶考,大有深怕士隐反悔、收回货资肋助银两之意。这又误解了作者的本意了,书中明明交待士隐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可是雨村求取功名心切,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这里脂批还特地批道[写雨村真令人爽快],说明这贾雨村既不迂夫、又不迷信,是个有朝气的不拘小节的青年知识分子。关键是你们现代人对当时的文人了解不多,当时的文人有一部分是甄士隐这种类于[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真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奇优名倡、狂放不羁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则是贾雨村这种拼命读书求取功名的下层穷酸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士隐这样的富裕物质生活保障,也没有任何名声可以换取衣食无忧的专门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环境,他们还处于[贫者日为衣食所累]的社会低层,还象续书中说的那样是[糊口谋衣之辈],他们怎么能不走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这唯一的出路呢?你们要认真分析这些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别学书中贾宝玉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人家是[禄蠹]!请问:这时的贾雨村与现代跃跃欲试准备高考的学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红疯子:你这比喻太形象了,这甄士隐确实象如今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有识之士,这贾雨村确实象如今那些有才无财的贫困大学生。哪个有识之士资助贫困生是图回报的?哪个贫困大学生不是立志用好成绩、大出息来回报资助之恩?这些人出钱资助不是放贷款,更不是放高利贷,根本没指望回报,他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惜才啊!这甄士隐除了怜惜贾雨村是个人才,根本没有一点指望雨村回报的想法,如果这贾雨村当时就明摆着是个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岂不是说这甄士隐看错人才了?那么这段故事岂不是说贾雨村是中山狼、甄士隐是东郭先生?这断不合作者的本意。

 

石呆子:这样分析才对,士隐明说自己此举是重义轻利,雨村的举止也是如此,他深知士隐是有识之士,看中自己是个人才,将来必能出人头地,才资助他的,他根本不需要过分推辞,只要认真赶考、金榜有名,就对得起人家的[慧眼识人才]了。而且他自以为是个李白、唐伯虎这样的大才,对于士隐的大恩自以为[受之无愧],这才有书中接受资助时这种不以为意的态度的,这说明他不是没见识、受不起大恩大德的庸才,而是自以为能经邦济世的大才,不会辜负士隐的抬爱。可如今的评论总是把他往坏处想,这只能说明你们没见过象阮籍杜甫秦少游这样的高人,把士隐雨村当一般的酸腐文人了,不能理解他们的豪放豁达。

 

    再说下面的士隐[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谁知雨村五鼓已进京去了,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这能说明雨村是痴迷功名的禄蠹?如今的贫困大学生在高考时哪个不是象雨村这样迫不及待地奔赴考场?由此可见人们对贾雨村成见之深,这都是上了续书中说[贾雨村在贾府被抄时踢了贾府临门一脚]的当啊!

 

红疯子:且放下雨村容后再谈,请你讲讲下面的英莲走失一事,为什么前面在僧道看见英莲时说的偈语中脂批要说[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生不遇时。遇又非偶。][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伏后文。]这在英莲走失这一节中好象没有交代这[伏后文]嘛。

 

石呆子:书中在这里对英莲丢失没有深论,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因为这还是大祸前的小祸,下面的失火大祸才是全书重点,这里只是借家人[霍启]这个名字的谐音提醒读者注意[祸起]这个警句罢了。为什么要强调[祸起]二字?这是作者隐寓[祸起萧墙]这个典故啊!你在前面的[疯谈甄家大祸]和[疯谈鬼话词]中已经深入论述过了,整个康熙雍正二十多年间的争储争位风波就是[祸起萧墙],作者在描述甄家大祸前先用[霍启]启迪读者注意[祸起萧墙]这警句,所以才把英莲的走失放在大火之前的。其实当初曹家被抄家是在雍正六年元霄节前,这是[知者尽知]的事实,是作者不敢明写的[史笔],而下面写的[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发生在三月十五,与元霄佳节已经隔了不少日子了,不好影射到[元霄佳节]前的抄家大祸了,作者为了把这[糊里糊涂一把火]与[元霄节]连系起来,这才用家人霍启丢失英莲这[祸起]来作不写之写的,所以脂批道[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而且当初僧道的偈语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英莲丢失是在元霄佳节当天,既不是节后又不是节前,只有葫芦庙失火是在元霄节后,这就与这句偈语有矛盾了,这句偈语若仅仅说的英莲本人,就不该扯到三月十五的葫芦庙大火,因为英莲早在两个月前的正月十五元霄佳节就走失了,那么这三月十五葫芦庙大火之后的[烟消火灭时]英莲的厄运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好防]的呢?这样一些忽前忽后的描述,不是作者创作中的误失,而是作者故意玩的障眼法,其目的就是要夹入[元霄节前祸起萧墙]这八个关键字,而且还要[讳知者],不是讳家族中的象脂砚斋这样的知情者,而是讳象[隋赫德]这样到曹家的抄家官员啊,若直接写[元霄佳节前] 抄家大祸而被他们看破,向皇上告密,那曹家就又一次大祸临头啦!

 

红疯子:照这样说来,这英莲幼年丢失的事不是真事了?

 

石呆子:当时象英莲丢失这样的悲剧不在少数,但书中此处连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艺术典型都是创作出来的,你们当然就更不应该拘拘于这小英莲悲剧的具体情节了,作者是把现实中的诸多类似小英莲的可怜童年凑合成这艺术典型的,你们又何必拘拘于甄士隐的亲生女儿这一个人,忽略了天下大量类似的悲剧呢?换个角度看,这甄英莲即使在正月十五元霄佳节不走失了,她在三月十五的葫芦庙大火之后就能免遭另外的悲剧吗?此时甄家已成覆巢了,英莲能够保持完卵吗?你们看到甄士隐就只知这一个甄士隐,不知还有千百个真士隐,看到甄英莲就只知这一个甄英莲,不知还有千百个真应怜,这样能[不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而深论其事体情理]吗?于是你们必然抓住英莲在元霄佳节被家人霍启丢失这具体情节不放,在后面追究贾雨村眼看英莲落入火坑而不救的责任,反而忽略了深论甄士隐这梦幻经历中隐藏的[真事],忽略了其中的事体情理,这不走上了流言家索隐宫闱秘事、适趣闲文的老路了吗?

 

红疯子:咱终于弄懂了你石呆子呆话里的真意了,你是说这甄士隐贾雨村甄英莲都是[事似所无、理是必有]的可真可假的艺术典型,其具体情节是假的,不必较真,更不必象刘心武那样索隐,但其隐寓的事体情理却是真情真理,若忽略了其中的事体情理,就失去创作这些艺术典型的本意了。

 

石呆子:不但这三个人,而且这石头记一书中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事似所无、理是必有]的可真可假的艺术创作,你们若象刘心武那样索隐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就容易忽略其中的事体情理,这样就失去作者创作石头记一书的本意了。你们如今这样宏篇巨制地搞红学,有多少是[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大部分都是对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的索隐考证啊!这对理解石头记的本意虽然有所裨益,但毕竟与理解本意相去甚远,而且自刘心武创建这新索隐派以来,这索隐考证红楼梦中的真人真事、具体情节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忽略其事体情理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了,这是对红楼梦的误读啊!若照这样研究下去,我这石头记真成了俞平伯说的[梦魇]了,你们真会[越读越糊涂]了。曹雪芹当初创作这红楼梦仅仅是为了[风尘怀闺秀]、是为了记述这些真人真事吗?不!他不是仅仅在[风尘怀闺秀 ],而是在帮读者[梦幻识通灵]啊!他知道若干年后人们肯定无法索隐考证红楼梦中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这些真人真事,他的[识通灵]必须建立在后人无法索隐考证真人真事的前提下也能读得懂识得出,更重要的是:作者本来就不是单纯记述真人真事,他本来就是在创作假人假事,象刘心武这样跳下红海去[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永远也求索不出真情真理来,当然也永远也索隐不出真人真事来,因为石头记中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真人真事、在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上与当日创作红楼梦所依据的生活素材一模一样的真人真事啊!

 

石呆子:就以接下来这场[葫芦庙大火]为例,若仅就这场偶然发生的大火看来,只是一个[那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烧着窗纸]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天灾,常言道[君子不怨天],作为甄士隐这样一个见义忘利的真隐士,遇到这样突发性的天灾有什么想不开的?作为石头记作者这样一个逸士高人对这种真事有什么事体情理可深论的?值得为这个真事给甄士隐取[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古怪名字吗?换句话说,[甄士隐]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其中到底隐何真事呢?这真事若仅仅指这一场葫芦庙大火,那这[甄士隐]的大名实在起得不值了,问题就在于这[葫芦庙大火]大有文章啊!

 

你红疯子早在前面的[疯谈甄家大祸]中就对此有过详细分析,说得很对,请大家重读那一讲,我只需作一些补充。这葫芦庙的庙名起得大有深意啊,前面有脂批[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侧:世路宽平者甚少。 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侧: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蒙侧: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大家都知道[葫芦提]的俗语是[糊里糊涂]的意思,这古庙有取[葫芦]为庙名的吗?大家到江南城镇走访一下,即使当地地方狭窄,也没有古庙砌得狭窄的,因为砌庙为供神,供神若窄狭就是对神的不敬.人们宁肯自己住处小.也不肯神住处小.因此庙再小,也不可能小到象葫芦那样狭窄,再小,也不可能俗称葫芦庙,更何况这个庙还能收留贾雨村寄宿,可见这庙并不小。

 

石呆子:作者之所以取庙名呼为[葫芦庙],只为了取隐寓[葫芦提]的意思,而且这不是隐寓这场葫芦庙大火起因不明、烧得糊里糊涂,书中明白交代这是由于[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烧着窗纸]才引发大火的,怎么能说火因不明呢?火势蔓延开来也是因为[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也不是糊里糊涂蔓延开来的,是因为[地方窄狭、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才蔓延开来的,这起因和后因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怎么能说糊里糊涂的[葫芦提]呢?作者在这里不是明指[葫芦庙大火],而是暗讽雍正继位糊里糊涂、清算隆科多年羹尧皇八子党李家曹家这些事糊里糊涂啊!

 

红疯子:这些咱早在前面就交代过了,读者也早就知道了,你且往下解。

 

石呆子:不然!这[葫芦提]三个字太重要了,不光隐寓真事,更重要的是蕴涵真理!只有把真事都当[葫芦提]糊里糊涂地省略过去了,才能上升到历朝历代,深论到其中蕴涵的真情真理。你们都把甄士隐当作[真事隐],都在索隐其中的真人真事,都以为这真人是隐作者本人,这真事是隐雍正篡位坑陷曹家的真事,这就小瞧石头记了。整个石头记都是一部[葫芦提],整个封建王朝正史野史都是一部部[葫芦提],你们在读石头记时总是念念念不忘其中的真人真事,在读历朝正史野史时也总是念念不忘其中的真人真事,可是总是忘记求索石头记中蕴涵的事体情理,总是忘记求索几千年历史中蕴涵的真情真理,那么这索隐其真人真事有什么用呢?李世民早就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石头记为什么又叫《风月宝鉴》?[鉴]者[镜]也,就是要你们把它当宝镜啊![鉴]什么?象索隐派那样鉴定其中有哪些真人真事?象周汝昌那样鉴定贾宝玉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象刘心武那样鉴定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曹家因参与弘皙谋反案而被乾隆二次抄家?象如今大部分红学评论那样鉴定红楼梦是老老实实描述曹家坐吃山空?或者象你红疯子这样鉴定葫芦庙大火是隐康雍间皇家大祸引发的曹家抄家大祸?这些都是[葫芦提],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具体情节]反失落无考的糊里糊涂的[假语村言]啊!你们为什么在这些[葫芦提]上白费气力考证索隐,却不深论其中蕴涵的极重要的事体情理呢?

 

红疯子:从你这些呆话中可以总结出一句偈语,叫[葫芦提里有真理,葫芦庙中无真事];[读红必须求真理,解梦不可索真事]。归总起来就是:只求真理,莫索真事!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