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那是文字狱横行的年代,作者当然敢做不敢当了,如今是现代社会,大家都认清了红楼梦的极高价值,不会再有[焚坑之事]了咱俩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呢?倒是你说的这蒙太离奇手法值得效仿,咱如今确实觉得[一日卖了三千假,三年也卖不出一个真]啊!看样子谈红楼梦还是宜假不宜真。
石呆子:就是嘛,人们都是对假情节感兴趣,谁肯象你这疯子这样深论真情理?作者就是借卖弄大量假情节来夹带真情理的,他知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如果不用大量的假情节取悦他们,直接向他们讲那些高深的哲理,他们就不耐烦了。只有用大量的有趣情节把事体情理包装起来,才能达到传达真情真理的创作目的啊。作者是因为拘拘于文字狱和种种忌讳,因为迎合[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的现实,才用[三千假]搭售[一个真]的。其实你我这千篇疯谈也是这样,人们感兴趣的是我们揭破石头记的三千假情节,并不在乎我们阐明其中的数个真情理。我们如果不用大量的揭破假情节来吸引读者,就无法替作者昭示真情理了。因此呆解石头记也要贯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创作原则。
至于说到石头记的这么多别名,还要把全书开头的这段批语解释一下。这段批语在全书的楔子之前,明显不是脂砚斋畸笏叟等创作石头记的知情人批的。原批是【《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这[红楼梦旨意]五个字就不通,这段批语说出了红楼梦旨意吗?根本没有,只说了批者对这几个书名的个人看法,[《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吗?作者从来都不赞成用《红楼梦》总其全部书名,他主要用《石头记》作书名,只是在写到妄动风月时赞成用《风月宝鉴》作书的别名,在写到诸裙钗悲剧时赞成用《金陵十二钗》作书的另一个别名,《红楼梦》的别名只是一个叫吴玉峰的人题的,不是作者主张的书名。[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这两句话说得还差不多。[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这批者根本不是认真解释取这三个书名的原因,而是用书中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这三个书名的来历,可见他自己都不理解取这三个书名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所列举的这些情节,才知道取这三个书名的肤浅原因的,这批语的水平也太一般了,不配批评石头记。实际上这几个书名各有千秋,《石头记》之名涵义最深,是[女娲补天说][共颛破天说][无材补天说][和氏全壁说][通灵宝玉说][传国玉玺说]的总概括,是作者顽石个性、补天抱负的最形象代言,而且还寓含石头城的典故,不愧是本书的最佳书名。《情僧录》也有记录贾宝玉这情僧一生的意思。《红楼梦》书名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有虚指虚含的意味,在那个年代最容易隐瞒作者讽传国玉玺为石头的创作意图,所以是当时最合适的书名。《风月宝鉴》的书名最适合与风月笔墨针锋相对,最适合警醒挽救青少年。但是作者还是要专门题书名为《金陵十二钗》,因为他认为[识通灵]只是本书的附带意图,[怀闺秀]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识不识得通灵之说并不重要,因为这是每个人只能屈从、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怀不怀闺秀就尤显重要了,[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嘛,这些好裙钗[行止见识,皆出于众须眉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这是一个极其严重、值得深思的问题啊。她们为什么[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而苦累和悲剧却远比堂堂之须眉为多?因为她们都是受众须眉连累啊!众须眉[罪固不能免],但这些好裙钗的可歌可泣事迹却不应该随之一并泯灭。正是本着为闺阁昭传、替裙钗抱怨的愿望,作者才又题其书名曰《金陵十二钗》的。从《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可以看出作者替女娲们著书立说的决心,他写这本书可以隐姓埋名、不在乎自己个人的名利,但是要叫天下人记住这些好裙钗,要把她们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事迹原委著书立传、永垂青史!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就不枉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了。于是他又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真是道尽了作者的辛酸啊。如今有几个人能看出此书是[满纸荒唐言]?二百几十年前的人们都能看出书中贾宝玉说的尽是荒唐言,可是二百几十年后的学者却不认为贾宝玉说的是荒唐言、做的是荒唐事,都认为贾宝玉说得对、做得对,倒认为贾政王夫人宝钗袭人说得不对、做得不对了,到底是二百几十年前的人荒唐、还是二百几十年后的人荒唐,到底是作者荒唐、还是如今的评论者荒唐呢?
红疯子:看来你以为如今的人们都不懂这些荒唐言,这话也不尽然,冯其庸老先生就不赞成贾宝玉的言论,在如今都说贾宝玉对的大潮流下,他不好说贾宝玉尽说荒唐言,而是说贾宝玉的话[听不懂],这就是不赞成宝玉的话嘛,可见如今也不是没有人看出贾宝玉言行的荒唐,只是反封建的主流意识主宰了红学评论,人们不得不跟随大潮流用贾宝玉的所谓[荒唐言]来反封建罢了。至于乾隆年间的读者都把贾宝玉的话当荒唐言,那也是当时社会大潮流不可避免的事。咱看作者也不是把贾宝玉的话全当荒唐言,他也是[更向荒唐演大荒]啊,其中确实有不少借贾宝玉的[荒唐言]掩饰反封建的意思,比如他借贾宝玉的荒唐言批判科举八股、争取恋爱自由就是真的,你也不能因为如今的人们随大流而说他们看不出荒唐言,更不能因为当时作者写贾宝玉说的是荒唐言就说作者不反封建。
石呆子:虽然如此,你们总不应该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当时的大潮流是维护封建制度,作者若象今人推崇的这样旗帜鲜明地反封建,早就被焚坑了,还能流传到现在?即使作者确实有批评八股科举、反对包办婚姻、争取恋爱自由的倾向,甚至对封建制度也恨之入骨,但是他当时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封建主流意识,充其量不过是对封建制度的某些黑暗面表示不满、对封建王朝的前景表示忧虑罢了,在那乾隆盛世谁能看出封建制度必定灭亡?谁能算到资本主义制度终将取代封建制度?再说作者是个通达之人,他根本不会去谋[自由民主]之虚、逐反封建制度之妄的,他不是明确表示此书是为了[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吗?这所谓[自由民主]也就是口舌是非之害,这反封建也就是腿脚奔忙之苦啊。贫穷中的作者受女人影响太大了,他是绝对的现实主义,决不赞成文人的超现实空想的。再说说书中的[一把辛酸泪!]你们只看到林黛玉的辛酸泪,只看到香菱金钏儿和睛雯及尤三姐等人的辛酸泪,根本没看到宝钗袭人等所有裙钗的辛酸泪,更没想过王夫人和李纨的辛酸泪,当然就联想不到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辛酸泪了,你们只站在书中富贵闲人贾宝玉的角度,想象他为林黛玉流下的辛酸泪,根本没站在落魄作者的角度,想象他为以寡母为首的诸裙钗悲剧流下的辛酸泪,更没想到过作者在遭受塌天大祸饱受生不如死的煎熬时流下的辛酸泪,当然就不用提作者为几千年来遭共颛争斗之灾的补天女娲们流下的辛酸泪了。正是这么多的辛酸泪汇成了作者凝集在石头记书里的这把辛酸泪,作者才写出这首绝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