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作者既然连真事都隐去了,这本书又能写些什么呢?因此作者的[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这句话还有阐明创作总构思总意图的意思。创作红楼梦一书是个极不容易的构思过程,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思既然将真事隐去了,就只有借助于浪漫的梦幻想象、借助于精妙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才能达到创作区别于历朝野史言情小说风月笔墨的情理小说的目的。实际上当初作者在构思小说总架构时曾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是绞尽脑计,甚至做梦都在构思《石头记》一书的蓝图,终于从幻梦中得到启发,这个启发就是[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 !说穿了就是:既然不能写真事,不如借[通灵宝玉]这假说来杜撰这《石头记》。从这句话里面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梦幻有真有假,真实的经历如梦幻,不能说出来,只能隐去,但作者又不甘心完全隐去,于是把真事隐藏起来,这就叫[真事隐],虚假的创作构思如幻梦,可显可说,是借来掩盖真实意图的,真事隐藏起来了,于是虚假的话语就存在下去了,这就叫[假语存]。说穿了,作者杜撰[通灵宝玉之假说]是为了隐藏梦幻般的真事啊。你们想在石头记里索隐真事是不可能的,因为真事已经隐去了,但是你们若把通灵宝玉之假说当真话也不对,[通灵之说]不过是作者借来隐藏真事的幻梦罢了,何必当真?
作者之所以必须把真事隐藏起来,一则容易触犯当朝、引来文字狱打击,二则容易暴露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的隐私,三则容易触犯当事人的私利,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作者只能把真事隐去。可见任何对真人真事的索隐考证都违反[将真事隐去]的根本原则。至于书中并没有拘拘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的真人真事,作者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那更是必须将真事隐去的硬道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红疯子:照这样看来,应该说[甄士隐梦幻借通灵]了,怎么又说[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呢?
石呆子:这一点问得好,若仅就第一回具体情节来看,似乎为迁就下面正文中的甄士隐午梦中认识通灵宝玉转世投胎前的幻形而改为[识通灵]的,实际上正如你在疯谈之一中说的,[后面的情节明显是为回目而杜撰的],[认识通灵玉乃全书之最关键,岂可忽略?作者就是在这一生梦幻经历中认清了通灵玉、悟透了通灵玉、最终又恨死了通灵玉,才下决心撰书揭露通灵玉的。玉借作者梦幻而现形,作者借玉而通灵,一部石头记的核心就是认识通灵玉,要害在只有真正通灵了才能真正识玉!]可见这[识通灵]的[识]字不是用了玩的,它是全书的最关键字啊。《石头记》记石头所记之事就是为了让读者认识这[补天石]嘛,通灵宝玉之说也是为了让读者认识这通灵宝玉的事体情理嘛,由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再由通灵宝玉重新返还成垫脚石,这决不是[一僧一道]的幻术结果,而是作者本人[因曾历过一番梦幻]的煅炼过程啊。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煅炼过程才真正[识通灵]的。还有一点,所谓[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不光要当[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看,还要当[甄士隐这个人在梦幻般的经历后认识了通灵宝玉]看啊。
红疯子: 甄士隐的梦中识通灵玉不是假的吗?他怎么能从个人梦幻经历中识通灵呢?
石呆子: [甄士隐][ 隐真事]嘛,甄士隐的个人经历中就隐藏了作者想隐去的真事,他当然能从这些真事中[识通灵]了。这一点你们现在还不懂,等我把这第一回解完了,你们自然会懂得[甄士隐]这真隐土的梦幻经历中确实[隐真事]了,可见[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对回目第一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完整解释,一个字也不能少,尤其不能少了[借通灵之说]五个字,少了这五个字就真成了[甄士隐云云]了,成了解释为什么把这个人物取个[甄士隐]这古怪名字了。同时你们还要注意[作者自云]这四个字,从[作者自云]这四个字中你们应该看出《石头记》一书并不真是石头所记之事,它应该是作者的个人创作,所谓[石上所记之事]只是作者借来杜撰《石头记》一书的借口而已。可笑的是到如今还有人认为《石头记》不是作者本人创作的,是一个化名叫[石头]或石兄的人写的,作者只是传抄者罢了,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自称[作者]而不称[抄者]呢?更何必说[借通灵之说]这五个字呢?[石头][石兄]都是[通灵之说]中的称呼,是[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宝玉再坠落成垫脚石]这假说中的假人物啊,可见[借通灵之说]这五个字万万少不得。以上是解释第一句回目。
这回前楔子下面的大部分文字是认真解释[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第二句回目,可如今好些评论都当解释[贾雨村云云]这五个字看,当为什么把这第二个人物取个[贾雨村]这古怪名字看,这又是一大失误啊。这第二句回目有何妙味呢?
作者在楔子中说 [但书中所记何人何事?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这些大家似乎看懂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懂。首先这[自又云]下面的内容就非常重要,说明之一,作者此时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说明之二,书中这些女子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说明之三,这些女子[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这是这几句的最关键句,更是全书的关键句。如今的评论对作者这一惊天感叹总是不以为然,一则以为书中的宝玉[其行止见识远出于这些女子之上,尤其远出于宝钗袭人这两个女子之上,二则以为这[何堂堂之须眉]专指宝玉一人,不涉及书中其它须眉,三则以为作者这感叹仅针对书中女子而言,不包括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女子,这[堂堂须眉]也不包括普天之下过去未来所有的男子,这些都是对作者本意的领会不全不准啊。首先明确告诉你们,作者确实承认这些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尤其是宝钗袭人的生活离型[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他确实为[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深自愧悔,而且这种愧悔和追念就是石头记一书的公开目的。其次这[何堂堂须眉]五字并不专指贾宝玉一人,而是隐指书中所有须眉!如今的评论都当专指贾宝玉一个人解,这样能体会出作者的真意吗?试想作者这等聪灵俊秀在万万人之上的须眉,尚不及彼一干裙钗,尚且要愧要悔,那么书中所有不及作者聪灵俊秀的须眉比之于这些裙钗,岂不更要愧煞悔煞?实际上作者写此石头记从来就不光为自悔自叹,甚至从来就不是为自愧自惭,他是借赞叹书中一干裙钗而为裙钗们作传,借悔自已而贬尽所有须眉啊!若仅当作者个人忏悔书看,岂不糟踏了石头记?可见作者借愧悔自己来掩护贬斥天下须眉是石头记一书的隐蔽目的。如今不但作者这隐蔽的创作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连公开的创作目的都没有达到,太有负于作者这一片痴心了。
红疯子道:咱也是这样看的,作者从来不是为忏悔而忏悔、就感怀而感怀,他是在拟大题目、做大文章,若不将这一篇楔子反复回味、将这前五回结合后文反复思考,如何解得其中真味?
石呆子道:往下看就更重要了,[当此时,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天下人,使之知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已短,使其一并泯灭也!]这一套官冕堂皇的忏悔词大有文章啊!尤其这[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值得好好讲论讲论。如今的评论对这两句话很反感,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两句话,认为这是作者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是为糊弄当朝、顺应当时封建社会舆论而不得不说的套话,实际上作者说的是反话,他就是坚持宝玉的[不听父母教育、不听师友规劝]的反封建争自由立场,这种看法与乾隆中期的读者看法大相径近啊,当时的人们就因为作者明确愧悔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才让此书公开发行的,如果作者真象如今人想象的那样[坚持不听父母教育、坚持不听师友规劝、坚持反封建争自由],他这部书在当时能得到社会认可吗?这么简单的道理如今居然没有人看出来,居然把这么重要的话当玩话,这也太固守成见了。 |